APP下载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研究

2021-04-08李光淳

系统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换药感染性病患

李光淳

吉林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吉林长春 130021

临床上,骨折具有高发病率,为外科疾病之一,通常是由突发事件所致,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1]。该病以骨折处持续性疼痛等为主症,能够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使得其生活质量降低,并能增加其心理和精神上的负担[2]。现阶段,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乃创伤骨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术式,虽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手术耗时长、术中出血多、创伤大,不利于患者术后病情的恢复[3]。 近年来,医疗水平的提升,使得微创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并被广泛用于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当中,疗效较为显著。 此研究,笔者2018 年 5 月—2020 年 3 月选取了 80 例创伤骨科病患,旨在分析微创技术用于创伤骨科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诊的创伤骨科病患80 例, 按照数字抽签原理均分两组。研究组女性17 例,男性23 例;年龄在 18~76 岁之间,平均(53.94±6.81)岁;膝关节创伤者8 例、髋关节创伤者17 例、肩关节创伤者15 例;体重在 39~86 kg 之间,平均(56.42±8.95)kg。 对照组女性 16 例,男性 24 例;年龄在 18~75 岁之间,平均(53.38±6.92)岁;膝关节创伤者 10 例、髋关节创伤者16 例、肩关节创伤者 14 例;体重在 40~87 kg 之间,平均(56.85±7.13)kg。 患者病历信息完整,对研究知情。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创伤部位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①精神疾病者;②凝血功能异常者;③有手术禁忌者;④重器官衰竭者;⑤中途转院者;⑥孕妇;⑦依从性较差者[4]。

1.3 方法

研究组采取微创技术,详细如下:术前,予以患者支架保护处理。 术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全麻亦或者是局部麻醉。 于患肢前侧规范化地置入内窥镜,并对骨折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 若组织影响观察,需用动力学系统进行处理。 仔细检查交叉韧带、半月板与软骨的情况,了解是否磨损,然后再对骨折部位进行有效的复位。 操作过程中,需利用镊子将异物规范化的取出。 术毕,妥善处理伤口,每隔1 d 换药1 次。对照组采取传统疗法, 也就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详细如下:予以患者全麻亦或者是局部麻醉,将患处适当垫高,以充分显露术野。 采用聚维酮碘消毒术区皮肤,于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处入路,对组织进行钝性分离,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头静脉。待完整显露骨折部位后,对骨折处的卡压组织和淤血进行充分地清理,然后再用克氏针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透视下,若骨折复位较好, 需用螺钉与钢板完成内固定操作。术后,反复冲洗切口,并予以逐层缝合处理,并用敷料对切口进行加压包扎。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非感染性发热者例数, 记录换药频率、手术用时、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根据QOL 量表的评分标准从社会功能、 心理职能、总体健康和躯体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两组入院及出院时生活质量作出评价。该量表的评分在0~100 分之间,得分越高,生活质量就越好。

1.5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下述标准对两组的手术疗效作出评价:显效:患肢无疼痛感,能正常生活与工作;有效:患肢偶有疼痛感,但不会影响到日常的活动;无效:患者有剧烈疼痛感,且能影响日常生活。 (1-无效例数/例数)×100.00%是总有效[4-5]。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非感染性发热率分析

研究组无非感染性发热病例,对照组6 例发生非感染性发热症状,占15.0%。 相对比,研究组非感染性发热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5,P<0.05)。

2.2 手术指标分析

研究组换药频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手术用时与伤口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3 疗效分析

研究组总有效率100.0%,比对照组85.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1 两组手术指标的对比()

组别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换药频率(次)10.32±1.68 28.47±1.91 8.971<0.001手术用时(h)7.03±1.45 9.26±2.08 4.032<0.001伤口愈合时间(d)17.58±1.33 34.09±1.57 11.683<0.001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265.36±40.21 703.59±53.16 15.889<0.001 18.69±3.21 29.05±3.85 6.393<0.001

2.4 生活质量分析

研究组入院时QOL 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出院时 QOL 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 3 两组 QOL 评分的对比[(),分]

表 3 两组 QOL 评分的对比[(),分]

组别 入院时 出院时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63.75±5.82 63.11±5.46 0.316 0.103 89.37±4.13 80.26±4.69 9.466<0.001

3 讨论

目前,创伤骨科疾病在我国临床上十分常见[6],特别是在近几年当中,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进而导致创伤骨科疾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7]。 此外,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跌倒等外力作用的影响下而出现了骨科疾病[8]。

因创伤骨科疾病的危害性非常大,除了能够给患者造成较为剧烈的疼痛之外, 还会影响其日常活动,甚至也有可能会使患者丧失基本的自理能力,使得其精神与心理压力变得更大[9],所以,临床医师有必要加强对创伤骨科病患进行早期对症治疗的力度。传统手术疗法具有术后恢复慢、手术耗时长、切口长、并发症多与创伤大等特点, 能够增加患者术后换药的次数,提高感染几率,延长住院时间,从而对患者预后的改善造成了不利影响[10]。 而微创技术则具有创伤小、手术耗时短、术后感染率低和预后好等特点,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手术疗效, 并有助于促进其术后康复,缩短伤口愈合时间[11]。 另外,微创技术的精确度还非常高,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损伤,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术中出血[12]。 有报道称[13],相比较于传统的手术,经微创技术治疗所造成的创面更小,术后并发症更少,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还能促进其术后伤口的愈合。

李玉新的研究[14]中,对43 例创伤骨科病患进行了微创技术治疗, 同时对另外43 例创伤骨科病患进行了传统手术治疗,结果显示,微创组非感染性发热率 2.33%(1/43)比常规组 16.28%(7/43)低;微创组总有效率 100.00%(43/43)比常规组 86.05%(37/43)高;微创组术中出血量(279.6±45.2)mL 比常规组(773.5±221.6)mL 少;微创组手术耗时(7.1±1.5)h、伤口愈合时间 (17.8±0.6)d 比常规组 (9.3±2.4)h、(34.2±0.9)d短。 表明,微创技术治疗能提升创伤骨科病患的手术疗效,且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恢复更快,手术耗时更短。 此研究中,研究组非感染性发热率0.0%比对照组15.0%低 (P<0.05); 研究组总有效率100.0%比对照组85.0%高(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265.36±40.21)mL比对照组(703.59±53.16)少(P<0.05);研究组手术耗时与伤口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这和李玉新[14]的研究结果相似。 此外,研究组换药频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出院时QOL 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微创技术的实施对于预防非感染性发热、提高手术疗效及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并且,该技术还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与手术耗时短等特点[15]。 为此,临床可将微创技术作为创伤骨科病患的一种首选治疗术式。

综上所述,选择微创技术,对创伤骨科病患进行治疗,手术创伤小,术后换药频率低,伤口愈合速度快,住院时间短,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建议推广。

猜你喜欢

换药感染性病患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术中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栓塞术患者自我效能、不良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思考心电图之177》
舒适护理在外科门诊换药患者应用效果体会
介入治疗及护理知识科普
超大号病患
肺心病的护理措施都有哪些
浅谈换药室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