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不同时机治疗新生儿ABO 溶血症的疗效分析
2021-04-08杜雅琪
杜雅琪
冠县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山东冠县 252500
新生儿ABO 溶血症属于常见新生儿科疾病,主要病因是新生儿与其母体血型不合, 一般O 型血母亲分娩出A 或B 型血胎儿发生该疾病的概率较高,原因是胎儿通过胎盘接受了其母体同族免疫抗体引发的疾病[1-2]。 发病后会有贫血或黄疸等症状,病情的不断进展有可能导致患儿发生严重贫血、智力低下或胆红素脑病等,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还有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中针对该疾病的治疗以丙种球蛋白注射为主, 为进一步提升该疗法的应用效果,有学者[3-4]进行了给药剂量差异对效果影响的相关研究,但是关于丙种球蛋白给药时机对效果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 该次择取2019 年1—12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 例新生儿ABO 溶血症患儿开展不同时机给药效果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该院收治的80 例新生儿ABO 溶血症患儿,根据动态随机法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40 例,观察组40 例。 对照组内男 22 例,女 18 例;胎龄 37~42 周,平均(39.6±1.3)周;日龄 1~5 d,平均(2.2±0.8)d;Apgar平均分(8.62±1.5)分。 观察组内男 25 例,女 15 例;胎龄 38~42 周,平均(39.9±1.4)周;日龄 0.5~4 d,平均(2.0±0.6)d;Apgar 平均分(8.66±1.4)分;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研究已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新生儿出生后检测血型,行新生儿溶血筛查法确诊为ABO 溶血症;无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感染症状或疾病患儿;有严重代谢性疾病;合并窒息症状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出生24~48 h 内给药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该组患儿出生24~48 h 内静脉注射给药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国药准字SF20023011),剂量为1.0 g/kg。
观察组患儿在出生24 h 内给药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 该组患儿在出生24 h 内静脉注射给药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 (国药准字SF20023011),剂量为1.0 g/kg。
此外两组患儿均需要进行间接蓝光照射治疗,频率为12 h/d,在此过程中实施常规补液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蓝光照射和黄疸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TBIL)、红细胞(RBC)计数以及血红蛋白(Hb)进行比较。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5]:治疗后皮肤黄染基本消失,TBIL、RBC、Hb 恢复正常为显效; 治疗后皮肤黄染消失面积超过 1/2,TBIL、RBC、Hb 有所改善为有效;治疗后皮肤黄染及TBIL、RBC、Hb 均无明显好转为无效。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需统计显效率和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蓝光照射、黄疸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蓝光照射和黄疸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经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蓝光照射、黄疸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儿蓝光照射、黄疸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蓝光照射(h) 黄疸消失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32.25±2.11 38.65±2.23 13.185<0.05 3.25±1.14 5.31±1.23 7.769<0.05 6.05±1.47 7.46±1.85 3.774<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BIL、RBC 计数和Hb 比较
治疗前两组TBIL、RBC 计数和Hb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 TBIL 低于对照组,RBC 计数以及Hb 高于对照组, 经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BIL、RBC 计数和 Hb 比较()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BIL、RBC 计数和 Hb 比较()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TBIL(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RBC(×1012/L)治疗前 治疗后188.74±15.63 189.14±14.88 0.117>0.05 130.76±11.35 164.95±12.46 12.829<0.05 3.62±1.12 3.65±1.14 0.119>0.05 6.19±0.53 5.06±0.41 10.666<0.05 Hb(g/L)治疗前 治疗后119.86±10.22 119.78±10.34 0.035>0.05 181.33±10.45 151.47±8.96 13.719<0.05
2.3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ABO 溶血症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主要病因是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在发生溶血后出现TBIL 水平上升、黄疸、贫血等临床症状或表现。TBIL 指标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 新生儿神经细胞出现毒性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进而对新生儿神经功能造成损伤,引发神经中毒性脑病,并损伤其他器官功能[6]。目前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蓝光照射、肝酶诱导剂、白蛋白注射、丙种球蛋白注射、换血疗法等,前面3 种疗法的原理是通过治疗以促进胆红素经胆汁排泄,降低TBIL 水平,消退黄疸症状,而丙种球蛋白注射则是阻断溶血通路[7]。 静脉给药丙种球蛋白可促使药物进入新生儿机体血液循环中,能够与抗A/B 抗体实现竞争以减慢溶血进程,并对补体激活过程进行阻断,以促进TBIL 水平下降,进而改善患儿黄疸症状。此外该疗法可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吞噬细胞Fc 受体相结合以发挥封闭作用,进而阻断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的发挥,解决因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患儿红细胞溶解或损坏等相关问题,改善患儿病情。 由此可见丙种球蛋白注射是目前治疗新生儿ABO 溶血症的有效疗法之一,但是在具体的给药时机方面仍未确定[8]。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蓝光照射(32.25±2.11)h、黄疸消失时间(3.25±1.14)d、住院时间(6.05±1.47)d少于对照组的 (38.65±2.23)h、(5.31±1.23)d、(7.46±1.85)d,治疗后观察组患儿 TBIL(130.76±11.35)μmol/L低于对照组(164.95±12.46)μmol/L,RBC 计数(6.19±0.53)×1012/L、Hb 水平(181.33±10.45)g/L 高于对照组的(5.06±0.41)×1012/L、(151.47±8.96)g/L,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92.50%高于对照组72.50%,经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练惠敏[9]研究结果:治疗后,研究组 TBIL(178.4±6.3)μmol/L 低于对照组的(213.5±7.5)μmol/L,Hb 水平(122.6±4.7)g/L 高于对照组的(107.9±4.5)g/L (P<0.05),基本一致。
提示在胎儿娩出后尽快进行ABO 溶血症检查和注射丙种球蛋白对提升疾病临床疗效,改善患儿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对其后期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此外需要在妊娠期开始对胎儿父母进行血清学检查,明确该疾病的发生风险,积极做好预防应对措施,保证合理治疗时机,以缩短患儿治疗和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 针对新生儿ABO 溶血症患儿在其出生后24 h 内及时进行丙种球蛋白注射治疗有利于尽快改善其功能异常的相关指标水平,促进胆红素水平下降,促进红细胞合成,阻断溶血通路,进而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病情,这对患儿后期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将该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以使更多新生儿ABO 溶血症患儿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