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危险因素分析
2021-04-07王洋洋贾立伟张雪峰
马 锐,王洋洋,贾立伟,张雪峰,张 成
北部战区总医院 普通外科,辽宁 沈阳 110016
外科手术治疗是成人腹股沟疝的首要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是基于“肌-耻骨孔”的腹壁加强手术,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手术伤口并发症较少等优点[1]。其中,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repair,TEP)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TEP术后血清肿形成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本研究旨在探讨TEP术后患者出现血清肿的危险因素,为防治血清肿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3年4月至2017年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完成TEP治疗的399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肿的诊断标准、定义及分型[3-4]将患者分为血清肿组(n=29)与非血清肿组(n=370)。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手术按照TEP操作标准进行:术中采用逆向穿刺法建立腹膜前间隙[5];首先分离Retzius间隙直至耻骨后,然后分离Bogros间隙至髂前上棘水平;剥离疝囊,如斜疝疝囊较大无法完全剥离,则结扎、横断疝囊;如为直疝,则采用缝合方式关闭缺损及固定假疝囊;采用聚丙烯补片进行修补;放入补片后均不固定补片。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术前白蛋白及总蛋白、疝的类型、疝缺损大小、复发疝、疝降入阴囊、疝囊大小、手术时间、远端疝囊残留、补片的类型。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血清肿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蛋白、白蛋白、疝缺损大小、疝降入阴囊、疝囊大小、远端疝囊残留与非血清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例(百分率/%)
2.2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体质量指数≥24 kg/m2、疝缺损大、疝降入阴囊、疝囊≥6 cm、横断疝囊是血清肿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白蛋白、总蛋白是血清肿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2。
表2 出现血清肿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疝缺损大、疝降入阴囊、低白蛋白、低总蛋白是出现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出现血清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ROC曲线分析 白蛋白<38.8 g/L、总蛋白<63.7 g/L、疝缺损>2.54 cm可以较好地区分血清肿患者与非血清肿的患者,AUC分别为0.710、0.697、0.775。见图1。
图1 ROC曲线(a.白蛋白;b.总蛋白;c.疝缺损大小)
3 讨论
血清肿是指在组织间隙、潜在腔隙及术后形成的腔隙因渗出物积聚而形成的液体团块[6]。血清肿已成为腹腔镜疝修补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疝囊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疝囊大的患者手术治疗前疝囊大、疝囊反复突出,疝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术中剥离疝囊及精索壁化困难,创伤增大,术后渗出增多,易形成血清肿。在剥离过程中损伤甚至切断大量淋巴管,同时创伤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使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形成充血和渗出,加重了血清肿[7]。Susmallian等[8]研究表明,血清肿的大小与TEP术中残留远端疝囊的大小有关。由于疝囊大,无法完全剥离,术中横断疝囊,残留腹膜组织形成的疝囊壁会继续分泌液体,引起血清肿。另外,如术前接受过疝带、注射硬化剂等治疗,同样会造成疝囊粘连,术中创伤增加,局部组织条件差,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上升[9]。本研究中,疝缺损大和疝降入阴囊为血清肿形成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疝缺损大、疝降入阴囊易造成手术操作复杂,且术后的潜在腔隙较大,容易形成血清肿。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前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水平降低是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低蛋白引起胶体渗透压降低,促使血管内的液体向血管外、细胞间液转移,且在低蛋白的情况下,激活巨噬细胞上调免疫球蛋白的反应被抑制[1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指数≥24 kg/m2患者更易出现血清肿,与Tomita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体质量指数大,手术操作困难,患者术后存在的死腔增大,从而促进血清肿的形成。
综上所述,白蛋白及总蛋白降低、疝缺损大、疝降入阴囊是血清肿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疝缺损大小>2.5 cm、白蛋白<38.8 g/L、总蛋白<63.7 g/L可能为预测TEP后患者是否出现血清肿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