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对培养数学兴趣的重要性
2021-04-07陆海燕
◎ 陆海燕
生活化教学理念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出现,旨在借助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统一,引领学生在生活案例、现象和问题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最大限度唤醒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也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同时,通过生活化教学手段,学生在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了知识应用能力。
一、开发生活化教学素材
日常教学中,为唤醒学生学习兴趣,要一改以往局限于教材的教法,灵活使用教材内容,用心筛选可用的生活素材,帮助他们轻松理解课堂所授内容,使他们不再学习表面的理论知识,能独立思考知识。课上,还要精心设计学生相对熟悉的生活话题,再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自主搜集与之相关的学习素材。这种教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素材具体开发过程中,要用心选用生活化教具,设计生活化教学语言,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其中,在《观察物体》一课教学时,可依据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在课上,教师先引入这样一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结合这句古诗,向学生总结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接着,拿出生活中常见的小药箱,请学生从上面、正面、左面三个不同角度观察这个小药箱,对这个药箱特征进行描述。在物体观察中,有的学生这样描述道:“从正面看,这个箱子有‘小药箱’字体标识。”有的学生这样描述道:“从上面看,这个箱子有‘+’的标识。”药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面对这一常见物品,学生产生亲切感,能主动描述自己在某一位置看到的物体特征。
二、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
教师需要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对数学语言进行转述,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充满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语言匮乏,对数学知识进行单调的重复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圆柱的认知》这节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对圆柱的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就可以用亲切的话语对学生进行引领:“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认知》这一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的呢?”这种提问方式很常见,对学生也很难引起兴趣。如果换一种方式,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和圆柱体,让学生观察两种道具的不同特点,然后将道具放倒,圆柱体会自由转动,而正方体固定不动。通过这样直观的对比,能够帮助学生对圆柱的特点进行深刻的感知。教师再利用概括性语言对圆柱概念进行总结,两个光滑的平面是圆柱的底面,同时还有一个曲面是圆柱的侧面。通过这样直观展示的方法,可以实现引导性的语言教学,让学生产生亲身体会,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准确把握。
三、欣赏生活中的美,感受相关的知识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生活化是数学教学回归本位的体现,生活化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从直观兴趣出发来感受相关的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进行数学探索活动。例如,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先利用生活中的优美图案来引入话题,比如衣服上的花纹、墙纸的图案、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等内容都会有圆形的造型,然后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才能够画出一个圆形呢?”接下来就是要重视用圆规作图的教学指导,让学生自己探索应该怎样利用圆规来画出一个圆,然后再次分析为什么用圆规能够画出一个圆形呢?进而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相关定义。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利用绘图的形式组织学生归纳和理解知识点[1]。
四、设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就当前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形式来说,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题海战术”的模式,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练习题目。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极容易导致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改变这一作业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布置生活化的课后练习。基于此,面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紧紧围绕“学以致用”的目的,根据所学的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将其作为课后作业。生活化课后作业的设置,不仅丰富了课后作业的形式,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得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此同时,生活化课后作业也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随之提升[2]。
五、结束语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顺应全新的教学目标,引入全新的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本文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入手,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从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育存在的问题着手,基于对小学生个性特征的了解做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给小学生较多的自主空间,激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考能力,让小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进而建立数学学科的学习自信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