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理论在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探究
——以母亲节感恩教育活动为例

2021-09-19褚依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周记母亲节德育

◎ 褚依哲

青春期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在原来稚嫩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开展节日主题教育,可以促使中学生感悟生活,对他们提高道德修养、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但德育活动往往是软教育,面对不同的群体,活动方式和要求不同、效果不同。笔者以自身实例为研究基础,结合PDCA理论,对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与生成作了以下思考。

一、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

主题教育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的学生教育活动,以一个主题为指引,规约教育活动的方向,促进学生道德修养软着陆。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即以节日为主题开展活动,围绕节日衍生出德育的种子,以期通过适当的教育活动,让德育思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古今中外,具有教育意义的节日有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国际节日有:劳动节(5 月1日)、母亲节(5 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感恩节(11 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等。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不局限于中国的节日,国际化的优秀节日也可以成为主题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理论背景:PDCA 管理循环模式,包含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处理)四个阶段,并循环阶梯上升。该模式最早由美国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1950 年由戴明博士推广并广泛运用,也被称为戴明环,作为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被运用在多个领域。本文尝试以此理论为基础,明确主题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与活动完善反思环节,寻找德育与科学结合的新视角。

以下以母亲节主题活动为例,探究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见图1)。

图1:PDCA理论在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鱼骨图

1.准备阶段——指向节日主题的准备充分化

(1)选择节日,分析现状

对于学生缺失并亟须培养的德育品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之相关的国内外节日,进行主题教育活动。比如,针对学生“孝亲敬长”意识的缺失、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可以选择母亲节、重阳节、感恩节等;针对学生生活态度懒散,自理能力欠缺等问题,可以选择劳动节;针对学生心理素质较差,耐挫力不强,可以选择世界微笑日等。

分析本次活动的现状:青春期的学生处于叛逆期,亲子矛盾较多,经常有家长表示与孩子的交流存在障碍,孩子脾气较大,良好的亲子沟通值得期待。

(2)了解学情,设定目标

教育家布卢姆说过:“重视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进行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我们决定在确定好节日主题后进行活动前期调研。据此,笔者设计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节日的初始认知和内心的原始状态。

调查发现,学生对节日了解程度各不相同,有的人粗浅地知道有这个节日,有的人甚至完全不知晓。于是,笔者发放相关讲解性的文字讲义让学生阅读,让他们提前了解节日内涵、节日存在的意义和行动的必要性。

通过调研,我们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希望通过这次母亲节活动,唤醒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懂得母亲的辛苦和对孩子的无私付出,促进学生理解、亲近、关爱母亲,增进亲子感情。

(3)家校沟通,制定方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活动之前,教师需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为制定活动方案提供依据;提醒家长适当赏识教育,及时鼓励交流,和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和默契。同时,教师提前准备好歌曲《听妈妈的话》,设置为每周一歌,在校园播放,渲染德育氛围。

前期准备完毕,方可制定学生活动方案,由三个子活动构成(见图2)。

图2

2.实施阶段——指向节日主题的行动多方化

活动正当时,但教育活动不只是学生一方行动,过程中家长、教师、学校都需要发挥正面作用。

(1)学生主体,心动行动

每个家庭情况不一,学生性格不同,因此教师并未特定要求学生的具体行为,只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在周记中写下感受。例如,有学生在周记中写给母亲洗脚、给母亲送上美丽的康乃馨,也有学生写分担家务、主动洗碗。有一段学生关于洗碗的描写十分细腻:“从最简单的小事做起——洗碗。别看洗碗简单,洗得不好,碗上面残留的洗洁精滑滑的。”只有亲身感悟,才更接近内心,将浅层的感知转换成深层的认识,将短时间的情感体验逐渐内化。

(2)家长协同,正面回应

任何一方的单向活动,其功能都是单一甚至是低效的。家长方面的理解和配合十分重要,这并非单纯帮助孩子完成任务,而是要拒绝形式化应对,给予孩子正面回应,及时表扬,分享喜悦,适度鼓励,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孩子向善向好的内驱力,增进亲子感情。比如,有孩子在周记中写道:“我把做好的贺卡送给妈妈,她很快乐,亲了我一口,我的心里甜甜的,这就是快乐,今年的母亲节是甜的。”

(3)教师统筹,兼顾个体

主题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但也要兼顾特殊人群。比如笔者班级里就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一个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由爸爸抚养;一个是组合家庭的孩子,但没有和后妈生活在一起,而是与爷爷生活,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母亲节行动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对于他们给予了个性化安排:让这几个孩子感恩身边照顾她/他的人,不限于感恩母亲。针对特殊人群特殊处理、特殊指导,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内心比一般的孩子更敏感,要防止在无意间给他们带来伤害。

3.检查阶段——指向节日主题的跟进持续化

对于一次活动,我们一般都能做到Plan(计划)、Do(实施),却往往忽略了Check(检查)和Act(处理),可恰恰这两个环节非常关键。

该阶段主要检查活动效果,发现问题。节日主题教育属于德育活动,其检查和结果性评判往往没有明确细化的标准,因此活动的检查、跟踪可以借助班会、周记等活动载体。

(1)发挥周记增值效用,分享交流

通过周记,给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窗,写下真情实感。笔者开设了一节“寻找最美妈妈”的班会课,利用班会课将学生写的周记与学生分享,请孩子们谈谈自己妈妈的“美”。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幸福感不自觉地升腾于心,从而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传递爱、感染心灵。

(2)问卷收集家长反馈,关注后情

没有调查,则没有发言权。问卷调查可以最大化地展现受众想法。感恩活动后,笔者利用问卷星在七年级、八年级各班级群对家长展开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等问卷方式积极收集家长反馈。

问卷面向七年级、八年级家长,共收到295 份有效问卷,反馈结果中有89.84%的学生有感恩行动,94.64%的家长有正面回应,及时表扬孩子;80.56%的家长反馈需要教师布置类似的感恩作业,10.18%的家长认为不需要,9.26%的家长认为无所谓;90.6%的家长愿意协同教育。家长问卷调查中最后一题是开放式问题,收到的主观反馈很多,在此列举部分家长的典型回答:①孩子发自内心的感恩才是最好的;②希望学校多组织类似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节日,从中体会,他们才会知道答案;③现在的孩子比较叛逆,有必要教育他们感恩父母;④这次让我看到他的另一面,我好像重新认识了我的孩子;⑤家庭氛围及影响很重要等。

结合问卷可以初步得出几种比较典型的声音: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尤其是之前并未感知过类似活动的学生能起到启蒙作用;大多数家长期待与孩子有良性的亲子交流,尤其是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同时也反映了这次活动存在的不足:部分学生的感恩行动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德育保质期太短。家长的反馈直观反映对于活动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作为活动后总结的参考。

(3)观察学生个别现象,发现问题

周记是学生的心声,也是活动的德育价值载体,值得班主任教师细品。

学生有感而发,很多内容让笔者印象深刻,其中也察觉到了一个学生的周记内容和其他学生的基调不同,她的这一天是糟糕的一天:她本想早早起来给妈妈一个惊喜,结果妈妈训斥她吵醒了睡觉的弟弟,她的一个不小心开启了一天的糟糕经历。妈妈的忽视和责怪让她非常难过。这个时候,笔者的第一反应是要和她妈妈沟通,这虽然是一个生活小插曲,却是这个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体现。于是,笔者立即与她的妈妈沟通并请她关注孩子的内心,多和孩子交流:“大孩子,也需要关心和呵护。”

将学生反馈的心理问题告知家长,避免亲子关系问题持久化,及时解决矛盾,疏导心理,是一名教师该负起的责任。

4.总结阶段——指向节日主题的处理正面化

(1)处理问题,正面管教

活动肯定会存在问题需要处理,就本次母亲节活动而言,该学生周记中反映的母亲偏爱弟弟、母女关系冷漠问题,在及时和孩子母亲交流后,跟进对孩子和家长的后续了解,必要时做好孩子的心理指导,避免孩子陷入对母亲的埋怨和不满。

(2)成果展示,释放后能

在班级的后墙位置展示一期“寻找最美妈妈”的主题照片墙,晒出孩子们和妈妈的温暖照片,孩子们看到照片时可以唤醒内心的回忆;也可以出一期“感恩父母”的主题黑板报,由学生组织完成,进一步营造感恩的氛围。活动中,有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提醒孩子根据要求制定学习生活的改进计划,共同监督达成。

(3)总结全程,追问反思

对成功经验的肯定,对失败教训的总结,对个别问题的处理,对没有解决问题的记录和下一次的跟进完善,都是一次活动最后需要处理和思考的内容。只有反思,才能实现对教育者教育行为的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这一沉淀、梳理的环节,即使无法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以促使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对于每次活动来说尤为重要。

三、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的再思考

从节日主题活动到一般教育活动,有很多共通之处。

1.以生活为契机

生活中有教育。学生的德育过程要依附于具体可行的生活情境,只有推动有效的活动,摆脱大道理式说教,贴近学生生活,匹配学生现实特点,才具有现实意义,也越能激发学生实践的探索欲,挖掘学生内心的源动力。

2.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活动,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且有条件实施的都可以成为教育契机。但德育活动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避免止步于“我做了”,要让学生感悟、思考、分享,实现“做与思”的联结。避免活动作业化,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这就变成形式主义。所以,教师要跟进资源拓展,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以家校为纽带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要求做好协同教育,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教育效果才能最大化。而教师需要发挥家校联系人的作用。作为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发现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问题,寻找合适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解决方法。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意识到家长是教育的合作伙伴,家长与教师合作的目的不是“合谋”对付学生,而是合力发展学生。家校合力,配合得好就是1+1>2的效果。

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可细致做,可持久做,这是教育者的选择。笔者借助PDCA科学理念指导,以期推动节日主题教育软着陆。德育不仅是学生的成长,也是教师的提高。更多的领悟、更多的启发,才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提升,德育道路才会走得更宽、更远。

猜你喜欢

周记母亲节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主题式周记活动的实施与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母亲节漫画一则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写进梦里的周记
不一样的母亲节
母亲节
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