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复习课中的学本教学
2021-04-07◎王君
◎ 王 君
一提到复习课,我常想起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英语严重偏科——不及格,而其他科目优秀,经过老师的纠偏指导,初四中考英语成绩108 分(满分120 分);还是这名同学,高二参加高考,分数已达到640 分(刚过当年的一本线),立志考重点本科的他,高三又拼搏了一年,没承想,高考成绩639.5 分,(仍然是刚过本科线) 很多人都说,早知如此,还不如高二就走……听到这消息,我想到了很多……,同样是毕业班复习,同一个学生,学习热情这么足,为什么初四和高三结果如此不同? 不论其他的因素,老师的指导起作用了吗? 起了多大作用? 复习课,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
临近期末,全为复习课,我期望我的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有提高,有收获! 为此,我也一直在不懈的努力,但我很清楚,每届学生总有一些收获不多者,甚至一无所获者也大有人在。复习课,老师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到学生?
我的思考:一种方法,三个着力点。
“一种方法”是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三个着力点”是,一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二指导学生培养科学学习习惯、三指导学生学会学科思维方法(做题过程控制) 。
因材施教的方法从孔子时代就提出来了,其价值及良效毋庸赘述,而“三个着力点”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其理论与实践威力大家心知肚明。关键是如何实施并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中,辐射到多少学生。
本学期比较长,在多年教学实践的支撑下,我们初一生物复习课分为两个轮次;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的原则是夯实核心基础,过课本关——即修补、加固建筑物,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以核心基础为发散点开展针对性训练,兼顾能力提升——即加固并添建一层新的楼房。课堂教学注意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每节课群策群力精心设计学案,准备翔实的课件、交替采用多种方式、形式过基础关,例如预习检测、带着问题看书、归纳提升、小组合作等;采用当堂训练--学生两次“规范讲题”的方式训练解题能力,同时进一步夯实基础。总体感觉教学效果良好。
做法一、基础检测:
游泳训练有一种“浸泡式”教学法。教师创造的是一个游泳池。它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浅水池戏水,经过系统地训练后,逐渐游向深水池;而会游泳的人则可以在深水池提高自己的泳技,以备将来可以在大海中搏击。课堂上我曾试着为最大多数的学生构建“小小游泳池”——基础检测(将本节的核心基础,按照难度系数的不同,编印出三类检测题,一类是与教材对应的基础填空,发给潜力生。一类是增加了应用分析的图文并茂的基础,发给其他学生,第三类是对应的中考真题,预备发给学有余力的学生。) 人人有“池子”,人人“池”不同。
要求学生闭卷独立完成,然后标记出疑难,独立看书解决,最后再次闭卷,红笔完成学会的题目。
课堂观察:前半节课,班里静悄悄地,接下来,不自觉的出现“异动”——有交头接耳者,我发布“命令”,为保证最大多数学生的“游泳”权利,有问题只许问老师,可不得了了,我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忙得不亦乐乎,看到时机已到,教学过程很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小组讨论。虽然最后主动展示环节还不尽如人意,但是一下课,我又一次成为学生们包围的中心——那些课堂上不好意思主动发问的学生来问问题了。一连三节课,我从一群学生身边走到另一群学生身边,课间都没能休息,但我哼着歌走回办公室,一直到下班心情很愉快。
问题与困惑:基础检测的目的是要筛选难点、误点、困惑点,展开针对性复习,并促进学生做好预习,开展自主性学习。发现不少学生消极对待,相比而言更愿意单纯的记背……浮在表面,拒绝预习,磨蹭等候答案现象存在。
做法二、两次“规范讲题”:
生物复习课要取得好效果,习题训练必不可少。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精选习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这部分习题覆盖本节复习内容,任务题目设计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重在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暴露学生还存在的问题。
要求学生两次“规范讲题”。“规范要求”如下:我讲第几题→读题→明确题干中的关键词→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或能力点(说明确定依据及具体内容在课本的对应位置) →确定答案的思路或方法→本题还涉及的其他知识点→同类题。
第一次,学生任选自己的错题,小组内生生相互讲题,学生讲得“安全”,有“自尊”,有“见地”,有“成就”。第二次,针对全班选出的疑难问题,学生自我整理思路几分钟,然后按照“规范要求”选讲疑难。此环节,教师按照学习水平由低到高选择举手学生讲解,尽量多的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教师讲解) 。
这一环节给予优秀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刺激他们学习的兴奋点,让他们在复习中进一步提高,使他们更加优秀,与此同时,借助他们的力量解决了其他同学的疑惑,并且使这些同学在温故中而知新--“添建了一层新的楼房”。两次“规范讲题”,学生自己分析、推理、连接各知识点,突出重点,并使零散的知识成为一个整体,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时学生会在内心深处意识到有些“以为已经掌握”的知识其实“尚未真正掌握”,“自己的建筑物需要修补并且添建新的一层”,已有的知识需要再认识和再综合。“需要再学”的想法油然而生,有力地减少了学生在复习课中常会出现的浮躁心态。既训练了解题能力,又进一步巩固了基础。
学期初,乍一采用“规范讲题”方法,不少学生茫然,不按规范步骤来,执着于自己的做题套路,结果吃了不少苦头,慢慢地,跟上来的学生越来越多,讲题逐渐成为课堂常规。有节课,一道选择题困惑了好多同学,5、森林能阻滞、过滤造成大气污染的粉尘,原因是( )。①林木枝叶茂盛,能减小风速;② 叶面有茸毛,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③能分泌强大的抗生素;④ 能吸收各种有毒气体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思维定式使得不少学生又回到老路子上去,结果班里成绩一般的某生一句话打开了谜团:关键词是“粉尘”,很多羡慕的目光投向他,学生那个得意呀,复习中要“审题”的共情感被强烈的撬动了。
问题与困惑:一学生当堂做题、讲题耗时较长,重点、疑难问题有时不能当堂完成;二受前置基础制约,有些班级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停留在基础掌握环节,做题讲题成为虚空。三部分学生高度自主,不参与班级讨论讲题,认为浪费时间,不如多做几个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