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归纳推理意识的渗透
2021-04-07张乐燕
◎ 张乐燕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是涉及数学的教育,无不需要提及方法的教授。在数学有关学习方法中,归纳推理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方法。归纳推理能力能够让学生从题目的总体观上看题目,了解到具体题目的本质。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课堂、作业布置以及作业讲解上渗透归纳推理意识,以此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效果。以初中数学为例,阐述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意识。
一、课堂创新式提问,提高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该知识点,对于该知识点的学习有一定的新鲜感,因此在学习中也最容易学习到一定的方法和思路。如果在第一次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形成归纳推理能力,而形成一定的固有思维方式,那么便很难再走出该固有思维方式[1]。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渗透归纳推理能力,让学生第一次接受这样的题目、题型时就学会归纳推理。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平行线及其判定》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进行例题的讲解,而不教授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完例题之后,教师便可以进行提问“在学习了上述例题之后,判定方法便已经在这个题目中,请某某同学来讲一讲如何进行判定。”然后便可以开始叫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教师还希望其他没被点到的学生也都能够独立思考这个题目中的判定方法。显然,这种提问需要一定的能力,学生可能无法正确回答。此时,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回答不了也没关系,因为在这个问题提出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进行思考、归纳推理。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投入课堂,真正进行方法的学习。
二、精细化作业布置,提高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的知识回顾便在于作业的完成中,例如在寒暑假,写作业便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因为在寒暑假,学生没有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是在进行知识的回顾。如果回顾不牢,很容易在后期的学习中忘记已有知识,所以作业的完成是极为重要的。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格外注意作业的布置。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布置渗透学习的思想,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的能力。这便需要教师在作业的选择上进行一番考虑。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巩固知识,提升意识。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因式分解》这一课时的教学时,教师在讲解课后习题时,可以分门别类地对题目进行讲解。一种是能够分解成普通因式形式的题目,这种题目不会太难,较适合的量的练习就足够了。它可以使学生在做题中发现方法,实现总结与归纳。另一种则是不能分解成普通因式的情况,让学生进行思考处理方法进而发掘分数分解以及判别式分解等方法。在作业布置中,教师也没有像以往按照作业的章节统一布置作业。因为这样的布置作业的方式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加大学生的训练量,但是通常情况下过多这样的学习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做题的认真态势,可能会降低刷题效率。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先精细化选择,再让学生刷题,才能做到刷一题相当于做一类题,让学生能够尽快理解这类问题。
三、引导式作业讲解,提升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业完成之后便需要教师的合理讲解。只有讲解了之后,学生才能从错题或者是疑惑的题目中提炼出知识。但是往往都是教师在讲解中只顾题目的思路、题目的解题方法,而不进行思考方式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不一定能让学生专注于听这样的讲解课,也不能让学生获得解题意识。所以,教师需要对此进行一定的改革,在作业的讲解中加入思考方式的引导,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题目的思考,丰富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这一课时的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关于作业讲解中的常见问题,并对其进行重点突破[2]。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一道比较难的一次函数的题目并对其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先点出一部分难点,因为往往是难点阻碍学生的学习。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推理出正确的做法。此时,如果学生还是不懂就继续讲解,直至大部分学生能够学会这道题。其次,还有另外两种方法。还是以《一次函数》为例,教师在进行讲解例题的时候,可以先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写一个类似的题目展示给学生,将思路和方法突出。然后在讲解这道题目的时候,不告诉学生怎么写,而是让学生通过刚刚讲解的题目,类比推理出题目的正确解法。或者是教师在讲解时先透露几个不相关的题目,但是要渗透相同的解题思想。这样在对学生归纳推理思维的引导上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四、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作业上考虑到归纳推理的渗透,才能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归纳推理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