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学生四边形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的探究
2021-04-07杨美琼
◎ 杨美琼
在以往数学课程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各种知识点,学生只要听讲即可,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氛围也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提高。现阶段的初中教学活动应该结合现代化设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部分教师墨守成规,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四边形解题能力的原则
1.针对性
在培养学生四边形解题能力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守的原则便是针对性。教师应该足够了解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是因为粗心还是因为对于考查的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只有了解这些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四边形解题能力[1]。
2.参与性
只有让学生具有参与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发现,许多教师会将学生的错题进行十分详细的讲解,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却不理想。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听教师讲解[2]。数学题目的解题步骤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学生只听教师难免会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难以提高。所以,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味地讲解。
3.拓展性
数学题目的难度与题目中涵盖的知识点有直接关系。数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出题人并不会将单一的知识点作为考查对象,通常情况下一道题目会蕴含至少两个知识点,这样才能保证一张试卷能够包含课本中的所有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讲题过程中应该扩展一些知识,给学生指出同一个题目还可以结合哪种知识点进行考查。
二、提高初中学生四边形数学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1.培养学生养成审题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四边形解题能力的第一步便是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准确找到题目中包含的已知条件,然后将已知条件与自己所学知识进行结合,最后进行作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于四边形题目,教师首先应该在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画辅助线,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将主要信息画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后续解题过程中轻松找到自己想要用的条件。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已知条件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结合能够发现的所有条件画出草图或者辅助线,这是学生在解决四边形题目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再次,在培养学生四边形解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辨别题型的能力。只有确定题目的类型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解题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在遇到同种类型题目时不会解答的情况。
2.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由于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点的能力[3]。例如在学习求特殊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知道菱形的面积公式是对角线长度乘积的一半,那么正方形作为特殊的菱形是否也适用于这个公式呢?学生通过亲自计算发现菱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依然适用于求正方形的面积。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对角线垂直的等腰梯形的面积,通过计算可以发现这个计算公式也适用于对角线垂直的等腰梯形。那是不是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使用对角线长度乘积的一半这个方法来计算呢?学生在听到教师的问题后便会积极探索、验证,从而促使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3.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反思与总结
温故而知新。学生还需要对已经做出来的题目进行总结、反思,而且对于做错的题目更是需要反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学生应该重视分析错题的过程,发现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题目,对于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学习[4]。许多学生会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简单地认为想要学好数学便要不断地做题,做新题,对于已经做错的题目反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观念会使学生经常做错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灌输进行错题分析的观念,只有对已经做错的题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点。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错题集,帮助学生整理错题以及错题中蕴含的知识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准备错题集并进行规范的错题整理,以便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四边形题目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四边形解题能力。这是开展基础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以及举一反三、对题目进行反思与总结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在做题过程中遇见的难题。解题的基础也是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点,所以学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