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有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群体中色觉障碍者现状研究

2021-04-07李雨豪肖建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障碍者色盲高校学生

■李雨豪,肖建国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

我们将患有色盲或色弱症状的人群称之为色觉障碍人群,这类人群广泛存在于各类社会场所和工作环境中,他们因为视觉能力的缺陷而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高校学生中同样存在大批色觉障碍人群,他们因为特殊的视觉特征在人际交往、学习研究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受到诸多限制,他们的身心发展呈现出不同于正常人群的特点和需求。为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理应考察和分析高校学生中色觉障碍人群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一、色觉障碍以及色觉障碍人群

(一)色觉障碍

色觉障碍一般分为先天性色觉障碍和后天获得性色觉障碍。自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 (John Dalton)于1798年出版专著《关于色彩视觉的离奇事实》后,世界才开始真正了解这种缺陷,并称之为道尔顿病。先天性色觉障碍通常被称为色盲,患病者因为遗传而导致视网膜上含有感光色素的视锥细胞发育不良或缺失,从而不能分辨自然光谱中的各种颜色或某种颜色。对于辨认颜色能力迟缓或很差的症状,一般称之为色弱,这种症状与色盲的界限不明显且比色盲现象更普遍。而后天导致的色觉障碍,一般来自于外部损伤和心理疾病,这种后天因素导致的色盲和色弱比较少见,但同样属于色觉障碍。色觉障碍在目前的医学条件下无法治愈,且属于遗传性疾病范畴,配偶中一方具有色觉障碍或携带遗传基因就有可能导致子女先天性色觉障碍。

(二)色觉障碍人群

色觉障碍人群属于视觉障碍人群中的一部分,此人群中非致盲者一般患有色觉障碍且以男性为主。对于色盲和色弱的检测,我国采用俞自萍绘制的色盲检测图进行检测,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科学性且易于操作。但单一的检测模式很难覆盖所有类型的患者,并且在彩色印刷和电子传媒普及之前很难实现对于色觉障碍的自我检测,加之色盲检测需要被测试者的自我描述,因此对于色觉障碍人群的普查和登记很难展开。但根据遗传学分析和社会抽样统计,我国男性红绿色弱、色盲的患病率接近5%,尽管比例小,但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依然存在大量色觉障碍者[1]。

尽管色觉障碍者的数量庞大,但真正认识到或表明其色觉障碍者身份的人却是这部分人群中的极少数。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大部分人群缺少进行色觉测试的机会,大部分色觉障碍者获取其缺陷信息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暴露色觉障碍者身份会导致社会歧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丧失很多权利和机会。这种结果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和社会主流意识欠包容的共同结果。

(三)现实问题的提出

《世界人权宣言》倡导:人人有权工作,人人有权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色盲者作为公民,除非其发生违法犯罪行为被依法剥夺相关权利,其当然应当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作为公民可以行使的那些权利[2]。然而高校学生群体中的色觉障碍者处于校园和社会的交接处,相关教育模式和生活环境正对其发展造成不同性质的影响。高校学生群体及其教育者是否具有对色觉障碍者的充分认知,是否具有足够的包容度以及高校教育模式是否匹配色觉障碍者的发展需求等问题值得相关教育者做出具体思考。

二、高校学生群体中色觉障碍者现状推导模型建构

目前国内对于高校学生群体色觉障碍者生活现状的研究成果较少,出于对色觉障碍者的保护和尊重,本文通过个人访谈形式去了解高校学生中色觉障碍者的现状,了解其真实心理状态以及在高校环境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本次结构化的访谈,通过线上线下寻找正在高校就读且就读一年以上的色觉障碍者进行,访谈对象根据缺陷程度和性别进行区分,以保证访谈内容的丰富性和结果的饱满度。受访者共11名,平均访谈时间25分钟左右,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资料一览表(标#号为女性)

通过对色觉障碍者的独立访谈,积累相关原始资料,最终对相关文字和语言信息进行转码记录,以形成访谈资料的汇总。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对最终的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以及选择性编码,以此构建高校学生群体中色觉障碍者现状推导模型。

(一)开放式编码

本研究的开放式编码展现为在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标本统计以及登记的基础上,产生初始概念并发现模型中的概念范畴。开放式编码中的标本使用被访谈者完整表达语言,以此展示初始概念,每个范畴中选取二到三条不同来源的原话,具体如附表1所示。

(二)主轴编码

本研究主轴编码将开放式编码范畴进行统计归类,挖掘其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主轴编码内的主范畴。附表2所示为主轴编码中的主范畴,共4种,对应范畴共8种。

附表2 基于主轴编码的主范畴

(三)选择性编码

本研究的选择性编码选择主轴编码的主范畴为核心,在确定研究内容为“高校学生群体中色觉障碍者现状”的基础上,以推导形式构建高校学生群体中色觉障碍者现状推导模型。以主范畴“个人心理、社会环境、发展前景”为主要推导因素,主范畴“现实处境”为结果。个人心理作为社会环境和发展前景的主观反映,直接体现出色觉障碍者的个人心境,以此指导下的行为和反应共同形成了色觉障碍者以高校学生角色所面临的现实状态。外环境内化为主观感受,所触发的个人和群体效果在现实活动中就立体展现了其现状,符合心理学中态度到情感,再由情感到行为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学生群体中色觉障碍者现状推导模型

三、高校学生群体中色觉障碍者现状推导模型的阐述

(一)高校群体环境下存在对色觉障碍者的认识偏见和欠包容性

色觉障碍者在高校中属于少数特殊人群,区别于传统的身体机能缺陷者,没有明显的外在特征。由于色觉障碍属于遗传缺陷,患有者几乎不会主动暴露自己色觉障碍者的身份。然而大部分学生缺乏对有关色觉障碍知识的了解,片面的认识结构下又受到社会普遍态度的影响,并不会认识到其言行对于高校中色觉障碍人群的侵害。相对于面对其他身体缺陷人群的关注和同情,他们对于色觉障碍者更多的是非有意的人身攻击。

中国高校和社会中普遍存在对于色觉障碍和色觉障碍者的认识偏见。正如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中所阐述的:“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和反应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其打交道,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3]同时,如果我们跳出行为主义的框架,来追究这些集体性默会知识的获取过程及其在主体中的内在认知状态时,问题就更为突出[4]。源于学校教育、社会交往和媒体舆论的对于色盲、色弱的错误引导,对广大高校学生营造了对于色觉障碍的错误认知,表现为高校中存在的对色觉障碍者的错误对待和消极态度。一旦社会认知固化,就很难做出改变。例如在高校中,教育者承担着引导获得正确认知的义务,而当色觉障碍者在失语环境下时,教师的言行不得当可能会加剧错误认知的蔓延,甚至造成对于色觉障碍者的二次伤害。

高校是一个包含大量人群的社交场所,学生中的色觉障碍者在社交活动中融入性差,甚至存在排外现象。高校学生的社交活动形成的社群一般为梅约定义下的非正式群体,社群中的学生以自发的形式寻找携带共性者满足其社交需求并试图达成社交目的。在无外力强制因素的社交活动中,色觉障碍者可能因功能弱势或外在差异而缺乏社交价值,而被无意识地忽视或有意识地排除,被迫形成小范围内的社会孤立状态。因此,高校学生群体所显现的欠包容性在客观层面造成了对色觉障碍者的社交孤立,形成边缘群体。

(二)高校学生发展架构限制色觉障碍者发展空间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对于上述高校群体环境下,学生群体中色觉障碍者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已经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然而对于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也受到了高校教育模式的限制。这主要表现为生理缺陷导致的教育选择受限,选拔和考核模式没有合理化的照顾倾向。

2020年教育部下达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将色觉障碍划分为三个层级,即轻度色觉异常、色觉异常Ⅱ度以及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兰、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相对于这三种层级的色觉障碍,学校依次不予录取约44种、62种、69种专业。这无疑是对高校学生色觉障碍者受教育权力和发展选择权力的约束,相对于具有强烈学习意愿和较好学习效果的色觉障碍学生,他们因此缺失了学习的机会。现有高校教育标准下,高校在面对色觉障碍群体时缺失了应有的人性化选择。同时在高校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下,色觉障碍者和色觉正常者处于统一标准下的竞争,在一定层面上色觉障碍学生丧失了竞争的公平性。例如以视觉媒体作品为学习成果的科目或以颜色区分题目选项的考试题目设计,就无意地加大了色觉障碍者的完成难度。

同时高校作为广大就业人群的最后学校教育阶段,其还承载直接输出社会人才的职责。但在相同竞争标准下,拥有色觉障碍缺陷的毕业生在岗位竞争中却处于劣势,表现为岗位选择少、单位录用难。现实中的用人单位却对色觉障碍者呈现出消极态度,认为色觉障碍会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但色觉障碍对于大多数工作的影响程度很小,而产生这样的错误社会认知,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难辞其咎。一方面是专业录取时对色觉障碍者的限制,对社会产生了色觉障碍者学习能力欠缺的误导;另一方面是高校缺少对色觉障碍者的特殊教育以弥补其生理缺陷导致的相对劣势。同时高校缺乏对于色觉障碍者的就业指导,当前高校里的就业指导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就业指导中心通常只有几位老师,所负责的实际工作也只停留在发布一些招聘信息,协办人才交流会,为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或者提供一些简单的咨询服务[5]。

(三)高校学生中色觉障碍者长期处于被动的失语状态

高校学生中的色觉障碍者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其情感上会呈现较强的敏感度,容易产生孤僻感和自卑心理,从而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和个人意愿的表达。大学生弱势群体一方面作为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个体,有强烈的自尊要求,有融入集体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他们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不愿坦诚与他人交往,常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自我封闭,顾影自怜[6]。然而现有高校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对于学生的需求的接受呈现出被动的现状。高校教育者与学生的联系因为教育模式的自由性而相对不紧密,其对于学生的了解并不全面,需要学生的主动沟通。出于对个人自尊和隐私的保护,很少有学生会暴露自己的色觉障碍者身份,因此放弃诉求沟通已成为常态。但这并不是导致其在高校中处于被动失语状态的全部原因,还包括当下教育模式中对于色觉障碍者人文关怀的缺乏,这表现在高校中缺少对具有生理缺陷学生的主动沟通和合理的沟通途径。

实际上现代高校教育模式下对于学生的诉求是十分重视的,但由于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对诉求的满足是经过筛选的,基本上是对大多数学生反映的明显问题做出反馈。然而色觉障碍者作为少数群体,其诉求很难得到重视。同时,色觉障碍者的需求可能与正常人群的需求或生活习惯相悖,例如对于一些具有视觉指示效果的图文信息进行特殊的色觉处理,会增加制作成本并且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现有高校教育模式下,高校很难对色觉障碍者的诉求做出有效回应,其被迫呈现出失语的状态。因此,高校对于色觉障碍者特殊需求的漠视,是导致其沉默的重要原因。

在阐明高校学生群体中色觉障碍者现状推导模型后,本文已经对高校学生群体中色觉障碍者现状做出了分析。基于高校学生群体中色觉障碍者的现状,本文认为高校在面临具有生理缺陷的弱势群体学生时需要向学生和教师传递对于生理缺陷人群的正确认知,引导其形成包容的态度;为处于社会竞争弱势的特殊人群进行科学培养,打造适合其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并放开相关专业的准入门槛;要求教育者加强对于学生的关注度,加强校方对于学生中弱势群体的主动沟通并保护其自尊和隐私。

猜你喜欢

障碍者色盲高校学生
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你我皆色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色盲是怎么回事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心智障碍者长期照料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
基于通用设计的厨房产品及环境整合设计研究
小黄真的是色盲吗?
谁来帮助身心障碍者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