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日语语言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2009—2020)

2021-04-07孙成志柳瑞松

关键词:语言学语料库日语

孙成志, 柳瑞松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一、引 言

目前全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超过500所,在校日语学习人数多达60余万人[1]。随着日语人才培养队伍的不断壮大,日语语言研究的内容也不断深化,在日语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日语教学(二语习得)、翻译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日语语言学领域突出问题导向型的实证研究不断增多,研究内容从传统的语言本体研究、汉日对比研究逐步向语言演变、认知规律和跨文化交流等方向拓展。不过业界仍需重视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领域新理论研究的支撑作用,并合理引入统计学方法,更加客观、有效地揭示数据背后所隐藏的丰富信息[2]。汉日对比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语音(音系)、文字、词汇、语法对比等方面,经历了基于学习者偏误的对比研究、发现语言本质的描写语言学研究以及寻求超语言共性的语言类型学研究三个阶段。现阶段主要存在对汉日语言差异成因的解释力不足、重复性研究过多、术语等方面规范性不够等问题[3]。日语教学(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学习者语言能力测试与评价、日语教育史、语言知识习得及偏误等方面,对“互联网+”模式下的日语课堂教学、日语教师发展、基于课程教学的测试与评价等实证研究相对薄弱[4]。在翻译学研究领域,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长足发展,文学、文化与翻译的深度融合,诞生了一批运用文化研究理论进行日汉翻译研究的成果,其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日渐多元。只是翻译理论层面仍停留在对西方翻译理论的译介或尝试性应用阶段,且实证类研究相对较少[5]。

本研究聚焦日语语言文学类专业期刊和外语类CSSCI(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依托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对上述期刊所收录的日语语言研究相关论文的文献题录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此追溯近12年来国内日语语言研究的热点、动态和趋势,以期对未来国内日语语言研究提供参照与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数据

本研究涉及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外语类期刊共计13种,包括外语类CSSCI(含扩展版)核心期刊11种(《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中国翻译》《外语教学》《外国语》《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日语语言文学类专业期刊2种(《日语学习与研究》和《东北亚外语研究》)。其中,《东北亚外语研究》的统计数据未包括其前身《日语知识》2013年之前所收录的论文。

文献检索分别以“日语”“日本”“汉日”“日汉”“日中”“中日”为关键词,涵盖上述13本学术期刊,文献收录时间覆盖2009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数据采集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在知网获取文献检索数据后,以逐一阅读的方式人工剔除与日语语言研究不相关的通讯类信息及非研究类论文,共获得有效论文数据1 535篇;其次,下载相关论文的题录信息,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并保存为纯文本格式。然后,将题录信息转化为Refworks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以备数据处理。

(二)研究工具

CiteSpace在信息分析领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通过深度分析和挖掘科研文献的共被引数据,可以考察某一知识领域的基本情况,理清其知识结构,研究其发展趋势或动向,并以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6]。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是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计量学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的产物,可以应用于显示科学知识地理分布的知识地图转向以图像展现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的结果[7]。

本研究借助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对上述1 535 篇日语语言研究相关论文的题录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此考察近12年来国内日语语言研究的热点、动态和趋势。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总体趋势和特征

2009—2020年,上述13种外语类期刊共刊发日语语言研究相关论文1 535篇。日语语言文学类专业期刊《日语学习与研究》与《东北亚外语研究》分别发文1 120篇和243篇,占统计数据的89%。近5年上述2种期刊的年均发文量为128篇,这与日语教师队伍的人数和日语教学单位的增量相比,刊文数量可以说十分有限。而外语类核心期刊对日语语言研究的关注更显不足,近12年的发文总量仅为172篇,每本期刊年均不足2篇(见图1)。

图1 日语语言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量统计(2009—2020)

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外语研究》(CSSCI扩展版)最为关注日语语言研究,年均发文量为4.91篇,其次为《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和《外语与外语教学》,平均年发文量分别为2篇、1.92篇和1.75篇,其余7种期刊每种年均发文量不足1篇。纵观发表于上述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的172篇论文,可以发现如下三个显著特征:第一,论文数量上,外语类核心期刊之间日语语言研究相关论文刊发量不均衡,且近5年来整体又呈递减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有关日语语音、词汇、助词、语法等日语语言本体研究论文数量的减少所致;第二,关注热点上,课堂教学及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等新理论视角下的汉日对比两类研究的受关注程度最高,且以实证类调查研究为主,但缺乏对语言学理论层面的探讨;第三,研究方法上,聚焦微观语言事实的描写性研究相对减少,基于语料库、调查问卷、行为实验等方法的定量研究日渐增多。当然,发文量的减少并不能简单归因于日语语言学相关研究论文被引率偏低、期刊编委会成员以英语专业背景教师为主等客观因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日语语言研究相关论文在研究范式、方法与工具、理论层面的创新程度尚需进一步提升。

(二)研究热点领域的可视化分析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对日语语言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high frequency keywords)及其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centrality)进行定量分析,形成研究热点领域的可视化共现知识图谱。高频关键词反映了该关键词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凸显了研究热点。本研究选取了知识共现图谱中词频不低于10的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数据统计(见表1),内容涵盖日语语言研究的对象、工具、方法与理论等。

表1 日语语言研究论文高频关键词统计(2009—2020)

中介中心度是科学知识图谱中反映关键词重要性的指标,突显外环的厚度与中介中心度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中介中心度可以反映一个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作为“媒介”的能力,也就是占据其他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一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高,意味着它所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中介中心度大于等于0.1可以认为该关键词在主题领域占有重要地位[8]。统计显示,共有10个高频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大于0.1。其中,“日语教学”的中介中心度为0.27,居于首位,是日语语言研究中媒介功能最强的关键词(见表2)。

表2 日语语言研究论文高中介中心度关键词统计(2009—2020)

结合高频关键词及其中介中心度分析发现,国内日语语言研究相关论文的研究热点主要分布在语言教学(二语习得)、汉日对比、翻译学和认知语言学4个领域。

第一,日语教学(二语习得)领域。日语教育教学研究涵盖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教材分析、二语习得(语音、语法、词汇等)、教育史、教师发展、语言能力测试与评价等,研究主题最为广泛。近年来,以日语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围绕日语学习展开的研究日益增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视化共现知识图谱及关键词分析显示,与“日语教学”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包括“复合动词”“语料库”“教材分析”“日语测试”“听力”“跨文化交际”“问卷调查”等。由此可见:(1)“复合动词”的教学与习得是研究热点之一,语言类型学等领域的新理论、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方法等与复合动词的研究日趋紧密,如朱鹏霄[9]的论文“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日语名动型复合动词的考察”;(2)借助语料库开展日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研究成为另一个热点课题,表现在研究工具层面,实现了由传统“调查问卷”向“语料库”的过渡,如李月平和毛文伟[10]的论文“信息技术辅助日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是基于语料库的语法教学的有益尝试;(3)语言能力测试与评价研究呈现具象化趋势,由对日语学习者个体语言能力的评价,逐步向“听力”和“跨文化交际”等整体课程领域渗透,如金玉花[11]的论文“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实证研究——聚焦于日语专业生的‘认知’和‘态度’层面”,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日语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

第二,汉日对比领域。汉日对比研究对象涵盖语音(音系)、文字、词汇、语法、语言类型学等方面。可视化图谱显示,与“汉日对比”这一中心关键词相关性较强的关键词包括“隐喻”“转喻”“借词”“语言类型学”“语序”“认知”“指示词”“移动动词”等。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属性归类,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汉日对比研究的热点领域集中在语法对比和语言类型学上。语音、文字、词汇等传统汉日对比研究近年来发展缓慢,高质量研究成果也较少。随着认知语言学在国内的深入发展,社会认知视角下的“隐喻”“转喻”“指示词”“移动动词”等研究逐步成为热点,如陈曦和牛迎春[12]的论文“基于语料库的日汉指示词认知互动性对比研究”、王静[13]的论文“汉日味觉词‘甜’、「甘い」的隐喻现象对比研究”、郭玉英[14]的论文“谈话模式理论视阈下的「ソ」系指示词的语篇功能分析”等。与此同时,语言类型学研究在国内日语界逐渐兴起,尽管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成果颇丰,如盛文忠就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包括“汉日语关系从句与指示词语序的类型学差异”[15]“类型学视阈下的汉日语语序对比研究”[16]“汉日对比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方法”[17]等。由此可见,在语言学研究理论日新月异的今天,语料库分析工具以及语言类型学的分析视角已经成为日语语言学界克服内省不足的有力武器。

第三,翻译学领域。近12年来翻译学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翻译教学、文学作品的译介与传播以及语料库翻译学等领域,但对翻译理论、口译相关问题等方面的关注尚显不足。研究显示,翻译学研究的跨学科属性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1)翻译研究中的“文学与文化转向”以及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翻译转向”;(2)语料库的工具性在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如陆晓鸥[18]的论文“日语翻译教学中同伴互评教学法的实施与效果”、于康[19]等人的论文“《TNR汉日日汉翻译语料库》和《TNR标签软件》的研发与翻译教学”等,都是日语教学、翻译与文学相结合的佳作。可视化图谱分析显示,以“翻译”为中心关键词,与其产生密切相关性的关键词包括“日语教育”“言语行为”“语体”“文体”“情态”“句子”和“识解”。近年来基于翻译教学视角的高质量论文逐年增多,如肖潇[20]的论文“日语翻译教学理论与翻译技巧研究——评《日语翻译教程》”。翻译学研究与日语教学研究的结合也日渐紧密,更加注重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第四,认知语言学领域。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日语语言学界备受关注的研究焦点之一,高质量论文也逐年增多。王忻[21]的论文“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研究的启示”和“偏误—对比—认知:语言研究范式的新尝试”[22],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佳作。作者认为,偏误是具象,汉日对比是手段,基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解释性研究才是关键。根据可视化图谱分析,以“认知语言学”为中心关键词,相关关键词还包括“条件句”“日汉对比”“省略”“主体性”“原型”等。例如刘晓华[23]的论文“试论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条件句用法解释中的应用”和朱丽霞[24]的论文“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省略研究新探索”等。但大多数论文都在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一些日语语言现象,这种解释往往带有很浓的主观色彩,这也表现在用同一种认知方法或理论解释同一种语言现象时结论往往却因人而异[25]。这说明,我们在合理看待认知语言学领域高度发展的同时,也要反思现阶段在认知语言学角度存在的解释适用性问题。

(三)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

借助CiteSpace软件我们生成了日语语言研究相关论文的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图谱(见图2)。图中字体的大小以及各研究机构和作者之间的距离都与出现频次成正相关,字体越大说明出现频次越高,不同研究机构及作者距离越近说明合作关系越紧密。

如图2所示,日语语言学界发文量排名靠前的研究机构包括大连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以专业外语类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为主。进一步梳理上述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发文情况,我们发现,同处上海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以及同处北京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合作关系紧密。以北京和上海高校为代表,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呈现明显的地缘趋势,同一区域内的高校间更易形成合作关系。日语语言研究绝不是孤立的,研究机构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合作研究,诸如外语类院校与师范类大学进行学术合作,可以推动国内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易于共同促进学术交流的进步。现阶段的合作主要局限于部分知名外语类院校或文科类综合大学,合作领域相对狭窄,理工类、经贸类等高校间的跨学科合作有待加强。笔者认为,语言研究已经不仅仅限于文科类专业,而是具有十分鲜明的跨学科属性,比如心理语言学、神经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就需要借助理工科仪器和相关知识的帮助。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校级合作、文理融合的学术佳作,以此促进日语相关领域研究的全面发展。

图2 日语语言研究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图谱

除此之外,图2所展现的日语语言研究中的高产作者分为别毛文伟、王志松、马骏、许慈惠、朱鹏霄、施建军等人,每个人的发文数量均不低于6篇,是国内日语学界语言研究的代表人物。分析结果显示,毛文伟主要以语料库为媒介,从事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中介语、文体学等方面的研究,并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相关学者有着深入的学术合作;王志松注重翻译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朱鹏霄则注重将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与日语词汇(动词、复合词等)研究相结合,产出多篇高质量论文;施建军则将语料库工具应用到文体学、日语语言学研究中,代表作包括“语料库与日语研究”[26]等。由上述分析可见,日语语言学界的代表性学者均十分重视语料库的工具性,将其与日语语言学、二语习得、文体学、语用学等领域相结合,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角度拓宽了传统日语语言研究的范畴。而认知语言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是继语料库的工具性之后日语语言研究中的又一重要催化剂,尤其给传统词汇、句式以及语法研究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二语习得、语用学等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

四、结 语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对近12年来日语语言文学类专业期刊及外语类核心期刊中日语语言研究的发文动态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从中得到如下三个方面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日语语言文学类2本专业期刊的发文量总体平稳,研究主题几乎涵盖了日语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而相较而言,改版后的《东北亚外语研究》更加关注语篇和话语层面的研究,是对传统日语语言研究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外语类核心期刊对日语语言研究的关注十分有限,发文量不均衡且近5年又呈递减趋势,高质量日语语言研究论文也相对较少。分析近12年来外语类核心期刊的发文情况可知,日语教学(二语习得)、汉日对比研究是其关注的热点,而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领域的新理论以及与语料库、行为实验等新方法的有效融合成为深化日语语言研究必不可缺的条件。

第二,日语语言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二语习得)、汉日对比、翻译学、认知语言学4个领域,“语料库”和“认知语言学”作为高中介中心度词与上述研究领域关系最为密切。语料库的工具性以及认知语言学的新理论和研究范式为日语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第三,通过对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可知,日语语言学界的代表性人物及横向合作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地的专业外语类院校和师范类高校,学术合作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在跨学科研究日益兴盛的当下,日语语言学界研究机构间多角度、多层次的学术合作亟待加强。

近年来,日语语言研究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研究视域的拓展、学术规范和理论的创新、研究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本研究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外语类核心期刊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法等日语语言本体研究的关注日渐减少,语料库辅助的翻译学、汉日对比视域下的语言类型学以及基于课程教学与二语习得的实证类研究备受关注。即使如此,基于微观语言事实的细致描写,仍是需要国内日语学者所坚持的,这是所有语言研究的基础和基石。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2018年发布的《海外日语教育机构调查》显示,全国目前设有2 435家日语教育机构,拥有20 220名日语教师,日语学习者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大关。相较于2015年的统计数据,日语教育机构、教师人数以及日语学习者人数分别上涨了15.1%、10.4%和5.4%。可见,我国日语教育发展仍处于增长态势。然而调查也显示,日语学习者的群体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学习人群偏年轻化,学习目的也日渐多元。高等教育机构的日语学习者人数持续走低,中等教育阶段(12—18岁)因多语种选修课的开设,以及以广东、贵州、江苏等省为代表的南方各省区小语种(日语)高考的红利依然存在,日语学习者人数增长强势。与此同时,基于兴趣爱好、个人素质提升等目的,在校外培训结构接受非学历教育的日语学习者人数仍处于高增长阶段,占学习者总人数的33.4%。

与之密切相关,我国日语语言学研究也必须考虑到上述日语学习者群体结构动态调整及学习目的日渐多元的显著变化,开展有针对性、更加扎实且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为更好地服务于低年龄段日语学习者以及中等教育阶段的日语教育教学,针对日语语言本体的实证、描写研究依然十分必要。与此同时,针对低年龄段日语学习者语料库的建构、语言习得与认知机制加工的相关研究,都可能会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这些研究的落地,也迫切需要科研条件更加成熟的大学及研究所与中等教育机构教师间的横向合作。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料库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日常日语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