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变革特征与实践展望

2021-04-07程红艳许桂林

关键词:创新型小微办学

程红艳, 许桂林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人们期待学校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然而它却依然延续着工厂化时代标准化的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于是,一种创新型小微学校自民间悄然而生。创新型小微学校既不同于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进行教育技术创新的未来学校,也不同于目前正在进行改革的公立学校,它是教育大地上生出的一株生机勃勃的幼苗。“始生之物,其形必丑”。虽然创新型小微学校的雏形还很稚嫩,但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特色课程,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将为我国基础教育变革提供借鉴。

一、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背景

(一)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内涵、特征

创新型小微学校是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在新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教育元素上进行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教育效果的小规模学校。

创新型小微学校的第一个特征是“创新”。创新不只是形式上“新”,如果理念不变,而只是技术更新、校舍翻修、方法转换,这些都算不上是创新。教育创新的核心是理念创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方面观念独特。当然,创新型学校也不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或者全面改造,在教育新理念下采用传统教育方式,“旧瓶装新酒”,亦可谓创新。

创新型小微学校的第二个特征是“学校规模小”。美国教育学研究者福克斯等人发现,与经济领域类似,大规模学校增加的管理成本也会削弱规模经济,当班级学生数量超过20人时,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和低出勤率的现象便会频繁出现。蒙克研究发现, 当学校规模达到400人以后,学校就不会从规模经济中获益。另一些研究表明,小学生和初中生更多会从小规模学校中获益,而高中生则更多会从大规模学校中获益。小规模学校师生合作更为频繁,且师生对学校具有更加持久和强烈的归属感[1]。中国目前的创新型小微学校的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25人,每个年级大多只有一个班,学校总人数普遍在100人以下,部分学校在校学生不到50人;学生年龄以5~12岁为主,但也有一些学校包括初中和高中学段,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日制学校。目前,几乎所有的创新型小微学校都是民办学校,但这种具有教育实验性质的民办学校与通常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办学方式迥异。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很多民办学校在办学规模上追求“大而全”,以降低办学成本;在办学方式上基本与公办学校同质化,多样性和创新性乏善可陈。创新型小微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追求规模经营,也不采用同质化发展策略,而是另辟蹊径。

创新型小微学校试图打破“大而全”的办学模式,打破中国学校“小而弱”的办学定式,追求“小而美好”“小而独特”的办学愿景。因而,创新型小微学校的核心指标不仅是规模小,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从应试教育中突围,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价值理念。

(二)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发展背景

创新型小微学校并非横空出世,其产生扎根于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背景。

第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民主管理”“走班选课制”成为教育创新的代名词。最著名的就是北京十一学校走班上课的教育模式。然而,诸多学校的改革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实现个性化学习依旧艰难。因此,在体制之外,为了满足自己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家长们办起了创新型小微学校。正因为小微学校“小微”的特点能够对教育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超前的办学理念、灵活的办学机制受到了许多家长的青睐,成为一股新的办学力量。

第二,国际上关于教育创新的探索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英国夏山学校无疑是其中的先行者,其大胆的、基于学生自由的教育创新理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了支持小规模学校的尝试和探索,甚至开始了对大规模学校的拆分和改造。截至2003年年底,有8.7%的全美国公立学校在校学生就读于小型学校。进入21世纪,美国中小学校规模在朝缩小的方向发展,并通过特许学校、磁石学校、校中校等鼓励教育创新的项目来促进学校变革[2]。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的兴起可以被视为最小的创新型小微学校。查尔斯M.赖格卢特和詹妮弗R.卡诺普在2013年出版的《重塑学校:吹响破冰的号角》一书中基于信息时代和其他变化提出了“全面创建新型学校”的主张,认为教育要“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并通过项目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支撑等教学手段,践行“生本中心教学”[3]理念。

二、创新型小微学校的特点

当前,我国创新型小微学校主要集中在两类地区:其一为发达地区,如北京、深圳等地;其二为教育创新活跃地区,如成都、大理等地。在主流社会的视野之外,创新型小微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自发生长,其中较为典型的学校有一土学校(北京)、悦谷社区(佛山)、华德福学校(成都)、先锋学校(成都)等。这些学校的前身很多是由家长为自己孩子创办的家庭学校,其共性特征是试图超越应试教育主导下的传统学校。这些学校各有特点,整合起来可以拼接出创新型小微学校的整体特点。

(一)教育理念:关注个性化发展

从根本上说,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变革是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变革。当前学校教育强调学校本位、知识本位和管理本位——学生要适应学校,而非学校去适应学生;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服务于知识传授;通过空间分割、单位定位、时间分配、层级检查等技术手段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化训练,个体发展和个体需求居于次要位置。这种教育无疑使得学生学习体验不佳,并且造成人才培养的巨大浪费——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的发展,罔顾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力。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升阶经历了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知识本位,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第二种状态是能力本位,追求成功和卓越;第三种状态是个人本位,追求创造力和幸福,是教育的最高理想[4]。创新型小微学校主要以第三种状态为价值追求,它不仅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存在体验和成长需要,尤其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幸福体验。例如,悦谷社区以“学生自由、自主、自觉”为学校办学理念,华德福学校强调“个人精神的自由与独立”,一土学校强调“让幼儿和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应试者变成内心充盈的创造者”。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试图超越现实功利的算计,回归到教育更根本的育人功能——促进个人的内心完整、精神丰盈和人生幸福。每个个体都很重要,教育过程被视为个体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通过“时间”和“空间”赋予学生自主性,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课程设置:面向真实世界

课程设置涉及“学什么”的问题,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提出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掀起了教育界关于课程问题的讨论。他本人立足于“有利于人的完满生活”的目标,得出最终答案是“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进而形成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技理性一统天下的局面。可见,课程问题表现为知识问题,实质是价值问题,取决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创新型小微学校的课程设置不追求系统性、学科性和基础性,而是体现了个性化、生活化和跨学科的特点。

创新型小微学校认识到分科课程造成儿童经验割裂及与现实生活隔膜的弊端,尝试围绕着儿童生活经验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来建构课程,用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打破分科课程。华德福学校没有教科书,课程围绕“自然、社会、艺术”展开,儿童要学习建筑、金工和木工;雁山学堂则强调在自然世界中学习,例如草木间的晨读、山中徒步、草木染布都是学堂内的生活日常;一土学校的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与科学、运动与健康、艺术与戏剧、综合实践以及课外课程[5],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重建课程,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日益密切,学校课程的提供者,不仅是学校和教师,也包括家长、社区、社会企事业机构。

创新型小微学校的课程也在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方面做出尝试。悦谷社区由师生共同制订课表,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和现实生活,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程表,而且每个学生的课程表每学期都不一样。

(三)组织管理:淡化管理色彩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必然带来学校组织管理的变革。传统学校通常采用科层式管理,形成“校长——中层领导——教师”的三级管理制度,体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行政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教师的发展活力。在“唯管理”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表现出权力的不对等,教师以身份权威形成对学生的压制,形成“我讲你听”的教学关系,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精神内涵的展示,正如克里夫·贝克所说:“学校的组织和气氛必须被看作是完整的价值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实践它在价值方面所教的内容,它就什么也没教。”[6]教育管理如果失去了其教育精神,学校教育就是失败的。

学校管理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既能激发教师的活力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创新型小微学校采取扁平化组织管理架构和分布式领导方式,淡化了管理的色彩,着力营造家庭一般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发展为最终归宿。华德福学校刻意淡化身份意识,校长称呼是不存在的,所有的教职人员无论其职位如何,都只被称为老师;学校所有教龄在三年以上的教师组成自治会,教什么、怎么教,都由教师自治。教师具有极强的教学自由和学术自由[7]86。先锋学校建立了学生委员会,学生拥有自主权,通过民主的形式对公共事务的决断进行辩论和讨论,例如学校的空间规划、课程设置、纪律规范等都是通过学生民主决议形成的。明悦教育由学生自己制订学习公约,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规,张贴在班级外墙上,并针对不同课程制订不同的规则。学生在管理自治活动中体会到自由与纪律的张力,既使自己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又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民主素养。总的来说,创新型小微学校的管理注重分权和赋权,推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凸显管理的教育性。

(四)教学组织:打破固定班级形式

大班额一直是制约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创新型小微学校的特征之一就是“小微”,具有因材施教的天然优势,其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小班教学、走班学习以及混龄教学。

小班教学是指班级人数不超过 25人,按年级进行分层教学,这种组织形式在有固定教学班的小微学校中较为常见,例如华德福学校、一土学校、明悦教育。这些学校也有一些混龄课程,例如双语体育课、合唱课、户外学习等。

走班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学校实际,选择某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类型的教学空间流动学习。在创新型小微学校中,走班学习通常与个别教学、混龄教学结合在一起。以悦谷社区和先锋学校为例,整个学校为一个教学单位,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开设课程,有相同课程需要的学生一起学习,否则则进行个别化教学。

混龄教学是创新型小微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突破年龄限制,采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取最丰富学习体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如根据学生学习自主性、能力、兴趣等的组队),是差异化教学的新样态[8]。固定班级被取消后,与之相伴生的班主任制被导师制所取代,导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个别指导的关系,指导范围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师生关系更具平等性和尊重性。

(五)学习方式:突出“做中学”

创新型小微学校普遍反对传统学校中比较狭隘的知识传输方式,认为学习不只是看书、做题和考试,更是关系重建和意义重建的实践活动。正如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说:“学习的活动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活动,是探索与塑造自我的活动,是编织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活动。”[9]创新型小微学校致力于丰富学习的内涵,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其中,主要的做法便是强调“做中学”,即杜威所说的“主动的工作”和直接经验的获得。“做中学”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将实践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例如,悦谷社区、明悦教育设置了耕种、烹饪等实践课程。二是在学科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身体活动。例如,华德福学校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节奏性和艺术性的全身活动,把单一的智性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将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手工、肢体律动及音乐课程与平衡厚实的语文、数学、自然和社会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来滋养整个孩子——头脑、心性与四肢的均衡发展[10]。三是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进行学习。例如,采用项目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通过驱动性问题组织、引导、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相互合作,运用新的学习技术去参与探究以解决问题,并呈现表征问题解决的成果。项目式学习因其问题导向、真实情境、学生探究的特点而受到许多创新型小微学校的青睐。

“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决定了学习空间的灵活多样,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生学习的空间不断扩展。随着课程的变化,既可以在教室学习,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企业进行田野考察,甚至可以去不同的城市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例如,明悦教育每周都会外出学习,去野外、去博物馆、去美术馆……所去地点和当周的学习主题相呼应;雁山学堂每年都会有一个月左右的游学时间,孩子们通过口、耳、眼、鼻、身,通过亲身所见、所闻、所听来学习当地人文和自然知识。

(六)教育技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在线学习、家校合作、课程资源分享中。信息技术可更好地监控学生即时学习状况,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加强了家校沟通,提高了教育效率。

技术应走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简单应用。技术只是教育变革中的“沧海一粟”,是作为一种“替代策略”应用于教学中,还不足以支撑整个教育系统变革的发生。“互联网+教育”的关键因素是“人”而不是“网”。教育技术推动学校变革主要在于其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和知识多向传输。舍此,教育技术便可能仅为更加精致的应试教育服务。华德福学校就代表了教育变革的另一种样态,以鲁道夫·史代纳的人智学为基础,极为重视个人精神的自由和独立。学校不鼓励学生看电视,也不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某种程度上就是防止现代信息技术所携带的泛滥信息对人的精神自由发展造成干扰,使人保持精神宁静和专注[7]84。这表明技术并非学校变革的必要条件,互联网解决的是知识传授的问题,而人和人的交流、情感和情感的沟通、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才是教育的本质,切不可本末倒置,用技术代替了人的作用。

笔者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学习方式、教育技术等方面归纳了创新型小微学校的特点,详见表1。

表1 创新型小微学校的特点

三、对创新型小微学校的价值反思

传统学校采用标准的教育流程批量化生产人才,满足了机器大生产的人力资源需求。当前,社会增长动力正加速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未来学校必将从“批量生产”模式走向“私人订制”模式[11]。创新型小微学校呼应了这一时代诉求。作为新生的教育模式,创新型小微学校既有其存在的价值,也有其局限性。

(一)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元化教育需求

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出现是我国社会经济和多元文化发展的产物。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多元催生了这类新型学校的出现。创新型小微学校使得不适应常规流水线式标准化教学的学生寻觅到容身之地。以成都先锋学校为例,学生形容自己来到先锋学校的行为是从公立学校“出逃”。这里既有公立学校所谓的“问题生”,也有“学优生”。“问题生”在公立学校里通常是被边缘化的个体,但是在先锋学校他们却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并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步调,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学优生”虽然在公立学校中被优待,但是在周而复始的学习中他们也感到迷茫,因此他们也来到先锋学校,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12]。

无论是“问题生”还是“学优生”,都被人为地贴上标签,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所谓的“问题生”“偏科生”,在普通公立学校很难获得成功的机会。然而,标签下的每一个人都是独具特色的个体,“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有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因素所组成的”[13]。创新型小微学校所做的就是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参与中发掘内在动力,唤醒自我意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步调。从现实来看,有近九成的家长和孩子对创新型小微学校是满意的[14]。可见,创新型小微学校为不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有利于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二)有利于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

当前,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增加教育的选择性。而作为面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型小微学校的教育形式更能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民办教育,创新型小微学校不追求盈利性,而是坚持教育的理想性。同时,它在教育体制外生长,避免了体制的官僚主义和科层化,在办学模式上具有更大的教育创新空间。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创建是面向未来教育的尝试,它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层面进行系统变革,向着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而努力,无疑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三)暂时不具有可推广性

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发展面临的一个较为突出问题是办学资质不被认可。目前只有不到半数的创新型小微学校获得了办学资质,多数游走在教育培训机构与学校之间,一些学校甚至面临“非法办学”的指责。很多创新型小微学校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上达不到国家办学标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同,无法取得办学许可,学生无法取得学籍。从目前来看,在毕业生流向上,因创新型小微学校创建时间普遍较短,毕业生数量很少,多数毕业生会选择申请出国深造,少数毕业生选择参加国内高考。另外,当前创新型小微学校还处于摸索阶段,办学模式尚未成熟。由于办学的理想性和超前性,创新型小微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低谷甚至是失败,理想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或者坚持理想却难以为继;教师流动性较大,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来践行自身的教育理念。再者,相较于普通公立学校,创新型小微学校无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由于生均成本高、收费较高,目前尚属“教育奢侈品”,经济条件弱势家庭被直接挡在了门外。在国家政策还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发展存在一定风险性和较大的不确定性。

虽然创新型小微学校暂时不具有可推广性,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教育形式只是昙花一现。一个新事物的生命力不在于它产生之初的状态,而在于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创新型小微学校亦然。就其“促进个体发展”的内在价值而言,创新型小微学校符合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且,教育多元化发展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我国台湾地区的全人中学同样经历了艰难的办学历程,但最终成为台湾全人教育理念实施的典范,广受赞誉。创新型小微学校如果能探索出独特的教育模式,其创新经验也必然会惠及所有学校,并可能引发教育创新的连锁反应,有利于促进教育系统变革。

四、对创新型小微学校发展的建议

未来教育的竞争不是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是创新学校与传统学校之间的竞争[15]。创新型小微学校代表着未来创新学校的一种可能样态,然而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却面临重重困难。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扶植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发展,同时创新型小微学校也要寻求内生动力。

(一)促进创新型小微学校发展合法化

对于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发展,首先,国家要给予法律上的认可,赋予其合法性。我国于2016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其目的在于整顿培训市场,但其在强化国家意志的同时,也限制了社会的、民间的教育的自主性。应该看到,民办教育的范围是很大的,既有为城市中产阶层服务的国际学校、“贵族学校”;也有以农民工子女为培养对象的寄宿制民办学校;还有创新型小微学校。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进行分类管理。2014年11月,我国台湾地区公布了《学校形态实验教育实施条例》《高级中等以下教育阶段非学校形态实验教育实施条例》《公立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委托私人办理条例》三项重要措施(台湾地区统称为“实验教育三法”)。立法的总则是鼓励教育实验与创新,“以保障人民学习及受教育权利,增加人民选择教育方式与内容之机会,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16]。在此基础上又分为“个人实验教育”“团体实验教育”“机构实验教育”。这使得台湾体制外教育实验如森林小学、全人中学等得以正名和合法化,为台湾地区实验教育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17]。当前的权宜之计,应弱化对办学成效好、家长认可的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的硬性要求,给予其办学资质和更大程度的自由发展空间。从长远来看,我国立法应将创新型小微学校纳入办学体系,以“能否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审视原则,鼓励民办学校(包括创新型小微学校)和公立学校共同开展创新实验,给予创新经费资助,并对其办学效果进行督导。

(二)给予创新型小微学校发展以专业支撑

第一,创新型教师的支持。教育的创新实践需要一批勇于变革的创新型教师。教育改革专家富兰指出:教育改革遵循25/75原则,即解决方案的25%是好的指导性理念,而75%的工作却是要找到方法,实现新理念[18]。创新型教师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教育惯习和路径依赖,拥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实现未来教育理想价值的教育智慧,这一转变显然非常困难。创新型教师不仅要具有教育勇气和教育智慧,还要具有更强的觉察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洞察力以及开展跨学科教学的知识基础。

第二,加快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出现是整个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它的发展前景取决于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力度和步伐。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还要依托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如果整个教育系统改革停滞不前,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发展也会逐渐干涸、枯萎。通过进一步解放教育和赋权教师,把更多办学空间释放给社会,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发展才会有源头活水。

(三)寻求创新型小微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发展是在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呼唤下产生的。创新型小微学校发展的动力来自教育技术革新、教育专业人士自发的教育革新及社会民间力量兴起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教育技术革新能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育理念,如“无处不在的学习”“一人一张课程表”等新的教育形态;专业人士和民间力量的组合也使教育改革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获得更大的社会支持。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革新者、教育专业创新者和民间创新力量三者之间持续交流、分享经验,将观念、技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当然,创新型小微学校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对我国现代教育彻底背离,也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面否定。未来源于现在,更根植于传统,创新型小微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还需要回归到教育传统,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希尔斯认为,现在、未来“总处在过去的掌心之中”,“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19]。“人”具有文化性和独特性,未来教育的发展不应舍弃我国的文化根基,更离不开我国文化的滋养,“切不可用所谓的未来性遮蔽民族性,切断传统的根脉”[20]。从现在到未来是一个生长演变的过程,当下的教育创新实践孕育、催生着未来的种子。教育中的创新不是推倒重来式的大破大立,而往往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渐进性改革;不是鄙弃传统,与传统一刀两断,而是在某个时间段对于传统的创造性回归。

归根结底,“人的价值”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学校发展的共有特质;创新型小微学校所做的正是回归“育人”常识。尽管它的发展尚不成熟,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理想与现实的摩擦,但它的尝试仍是可贵的。

猜你喜欢

创新型小微办学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小微课大应用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