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

2021-04-07关尔群吕晨曦韩东伯

关键词:硕士导师研究生

关尔群, 袁 茵, 吕晨曦 , 韩东伯

(1.辽宁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全面推进融合教育[1]。要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爱心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2]。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3]。2017年7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的全面提高[4]。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是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探索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既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重要基础性任务,又是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培养要求方面,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更加强调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经验的获得,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旨在为特殊教育学校或有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输送高素质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和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作为整个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特殊教育行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辽宁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在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多年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与应用,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承担了区域内特殊教育行业师资和管理人才培养的重任。

一、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社会关注度低,明显制约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和“短期培训班”的培养状况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得以改进[5]。随着特殊教育专业招生数量逐年增多,特殊教育师资数量不足和专业水平偏低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高层次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渐显现出来。截至2020年7月,全国共有62所普通高校设置特殊教育本科专业[6],17所高校招收特殊教育学研究生(学术型),20所高校招收教育硕士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型)[7]。尽管已经形成了高层次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队伍链条,但是仍存在着明显不足,尤其是在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短板,主要表现为短期的教学实践实习无法应对在实际特殊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另外,我国高校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怀培养还未形成体系,弱化了学生入职后从业的专业性和稳定性。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导师团队针对目前国内特殊教育高层次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逐步形成了“课程实践—科研实践—实习见习—社会服务”一体化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实践:基于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将来所教授对象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力图创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中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特殊需要儿童个别化教育设计”“融合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特殊需要儿童行为教育与管理”等核心课程。依托学校特殊教育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学科建设的资源,充分吸收国内外学科理论成果和教材精华,及时推动学科理论在课程实践中的应用,促进新经验、新成果的产出,充实课程教学内容的内涵,扩大课程教学内容的外延,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向实践教学资源的转化,达到了理论与应用的有机融合。

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李怀祖认为,科研实践是从实用角度出发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科学研究则可理解为发现、辨识、解释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取新知识[8]。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导师团队一直努力引导研究生尽早参与研究课题,促进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实践教学,为教育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为特殊教育实际服务的项目,依据这一有利条件,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课程教学中,便于学生掌握并在特殊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实习见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培养研究生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来完成。学校非常重视见习和实习这两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将二者并轨运行。即在研二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同时,研一学生与其同步、同时、同地进行教育见习。见习课程即为研二学生上课内容,在讲评环节两个年级学生共同分析课堂授课环节得失。“并轨制”的实施有两大优势:研一学生听研二学生讲课,有高年级同学的引领可以使新生尽快进入角色;教育见习环节成为教育实习的预演和模拟,积累了实践经验,为日后实习和入职做好铺垫和衔接。

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作为高等学校的功能之一,体现在学校师生通过各种方式同社会进行广泛联系、帮助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上。特殊教育专业师生通过组织和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既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提供喘息驿站和咨询服务、缓解家长的紧张压力和育儿困惑,又消除大家对特殊儿童群体的理解障碍、扩大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宣传。同时,通过社会服务还可以对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情怀进行培养和塑造,立“师德”、育“情怀”,在服务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培根铸魂,取得双重成效。

二、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

基于对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积极创新,此实践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得以应用。一方面,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积极深入教学实践一线,基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核心素养凝练、提升专业实践特色;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一线特殊教育名师走进课堂,在教学实践经验交流中生成新的专业人才培养增长点。尤其是伴随着学校推行的顶岗实习、双导师制和教学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的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四转化”实践教学应用体系。

(一)“充”和“融”:将课程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

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新理论、新内容,并重视及时评价。为了配合实践实训,特殊教育专业导师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课程安排和授课内容方面大胆创新。导师团队结合当前国内外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有效教学的热点问题合理设置课程,将教学内容专题化、模块化,使课堂学习更具针对性和指向性;不断充实新理论、新内容,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入视频和案例教学,筑牢学生理论基础,提升其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学校每年将研究生教育实习的汇报课全程录像,并作为“特殊教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重要资源。通过“充实”与“融通”的课程发展策略,打通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壁垒,实现双向提升。在此过程中,导师团队也非常重视课程评价。这种评价既是研究生针对自己实践效果的评价,也是他们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特殊状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反思,总结特殊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定期反馈给导师;导师及时跟踪了解动向,同时也可以查缺补漏,根据特殊教育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新内容,把最新、最实用的内容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使其在日后实习以及入职后能够“对症下药”。

(二)“学”和“研”: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智库

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基于科研实践的有效实施,成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不仅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例如,利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PEP量表中国城市常模的编制研究”成果,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在实践过程中熟练运用评估工具。学校广泛利用本地区的相关教育资源,为研究生学习最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和实证教学方法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例如,让研究生全程参与相关专业培训和现场教学指导,接受注册行为分析技术员的理论培训、语言行为里程碑评估培训和安置程序的线下培训,以及参加国内外专家的讲学活动。学校与本地的特殊教育机构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为研究生能够广泛参与服务于特殊儿童的相关活动提供了平台。在此过程中研究生可以充分地接触特殊儿童,丰富感性经验,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对特殊教育的专业认识和职业情怀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三)“增”和“并”:将教育见习环节转化为教育实习模拟

学校明确要求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要进行为期16周的教育实习。在近4个月的实习时间里,研究生完全是在实习基地进行特殊教育实践。学校在对实践基地的建立和选择上做到定点与定向相结合。优先考虑市区范围内或距离较近的特殊教育学校,便于联络与沟通,做到“定点”;在充分研判的基础上,了解基地的实习师资、软硬件设施优势和所能提供的实践等级、学生类型等,做到“定向”。“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并轨”的做法,使特殊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实践基地双向受益。对于实习研究生而言,有专门的实践基地进行半年“观战”、半年“实战”,打通了教学和实践的壁垒。实习期间每位研究生要完整听课不少于30节,新授课不少于8节,同时协助基地导师批改作业、阅卷等。除教学实践外,还须兼任班主任至少开展一次班会活动,使研究生在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更为系统的锻炼。对于实习基地而言,研究生教学实践给基地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外,在研究生实习过程中,研究生院、学院、实习学校三方联合监管。研究生院选聘教育硕士实践督导教师定期走访实习基地,及时了解研究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与基地领导、导师的沟通协调工作;学院领导、导师密切关注实习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并在实习中期到基地看望实习研究生,了解实习进展情况;实习学校对研究生的实习课程全程录像,实习指导教师、导师及全体研究生共同听课、评课,录像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供每届研究生参考使用。实习结束后,学院导师组和研究生个人分别进行总结,并通过讲课大赛等方式检验实习成果。通过反思和总结,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四)“德”和“情”:将社会服务活动转化为专业情怀培养

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3]。对于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而言,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就意味着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更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不但体现在对学生学习上关心、生活上关怀、身体上关切,更体现在心灵上的关爱。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师德培养和职业情怀塑造是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十分重视对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专业情怀的塑造,不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助残日、世界关注孤独症日等志愿服务活动,使他们能够近距离接触特殊儿童群体,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特殊教育教师以及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研究生的职业情怀,不断提高其师德修养。

三、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

经过多年实践,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预期目标和成效:“课程实践—科研实践—实习见习—社会服务”实践教学模式基本成型;逐步形成了研究生院主导、教育学院主抓、学校和实习单位有效合作的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了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的复合型特殊教育人才目标,并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课程实践—科研实践—实习见习—社会服务”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产、学、研三者的深度融合,促进了高校教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实习研究生三方的共同成长。在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运用于实践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推动了知识的更新和理论的深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通过指导研究生实践,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自身教与学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推动了特殊教育教学整体的进步升级;研究生经过高校导师和基地实习指导教师的“双导师”指导,完成了从“生手”到“熟手”、从研究生到准教师的转变,同时也进一步了解特殊教育现状,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得到了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领导的好评,也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便能看出培养质量(见表1)。

表1 2015—2019年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统计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特殊教育人才的目标

应用“课程实践—科研实践—实习见习—社会服务”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实现了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应用型特殊教育人才的目标。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教育大局。基于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水平偏低的现实情况,通过“四大环节”提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实现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向提升。按照“培养一位、成材一位”的方针,2011—2019年,学校招收78名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已有57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其中有40余名毕业生充实到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行业中,正在工作岗位中发挥着他们的所学之长。

(三)发挥示范作用,提升特殊教育专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

作为全国较早培养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单位之一,辽宁师范大学所采取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理论支撑,发挥了示范作用。学校通过与特殊教育机构密切合作,组织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加深了人们对特殊教育专业的了解,提高了人们对特殊教育学科的关注度,提升了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推动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关成果在业界不断得到推广,在相关学术会议上得以分享和介绍,推动学术成果不断产出;学校教师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辽宁省科研课题多项,研究生也在相关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总之,国家和社会对特殊教育工作和特殊教育师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打造优质师资、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亦是落实十九大报告中“办好特殊教育”要求的应尽之责和应有之义。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实现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国家和社会亟须高标准特殊教育教师的需要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培养示范;同时也为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长效机制,培养国家亟须的高层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特殊教育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研究生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