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预测能力的途径
2021-04-06龚红连
龚红连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预测阅读单元为例,论述培养学生预测能力的途径,建议教师借助插图、提示语、课后练习等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从而让学生习得预测方法,提升预测能力。
【关键词】部编教材 小学语文 预测能力 阅读 策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预测阅读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的好习惯。预测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背景知识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猜測与推想。第四单元的导语是“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呢?
一、借助插图,激发预测兴趣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生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预测阅读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插图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预测兴趣。
(一)利用插图,激发预测热情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容易被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学生全神贯注地观察插图之际,提出与插图有关的、能激发学生预测兴趣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预测活动。
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提问:“这个小屋子的墙壁上为什么画着一个老人的头像?这个老人头像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是慈祥,还是凶狠?他是在闭目养神吗?”这样,学生就会认真观察插图,并猜测为什么会画一个慈祥的、闭目眼神的老人头像。无形当中,学生已经在不自觉地推测课文内容了,能为接下来的边阅读边预测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利用插图,激活预测思维
悬念是最能吸引读者的地方,有的课文是在内容的转折处运用插图巧设悬念。利用好插图,能让学生的预测有据可依,有助于增强学生预测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这样的插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预测接下来的故事发展结局。
如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课文中的插图稍加整理和补充,以漫画格式的形式出现,使学生觉得新鲜好奇。
二、借助提示语,培养预测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逐字逐句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与说明,但是让学生随文学习和掌握一些语文知识是必须的。由于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以“预测”为主题的阅读单元内容,如果教师直接传授预测的阅读策略,可能会让学生觉得生硬,而且不一定能够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巧借文中的提示语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一)借助旁批,降低预测难度
旁批即文章旁边的批注,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中,课文旁边第一次出现了旁批,这些旁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是培养学生预测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文的旁批引导学生进行预测。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猜想。当学生说完以后,再让学生看课文中的第一个旁批:“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并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旁批之后,自己又产生了哪些想法,促使学生进一步预测、思考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可能性。然后,教师再根据第二个旁批:“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让学生借助旁批学会猜测故事的发展。最后,引导学生借助旁批学习课文的其他内容,使学生习得借助旁批来预测的方法。这样教学,活学活用,教师不是硬性地把预测的方法强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习得预测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正面的引领与示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预测内容。
(二)结合交流平台,分享预测经验
在学生预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预测与文本故事内容结局出现偏差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就要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处理问题,如可以结合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栏目,整合教材资源,利用“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充分地掌握预测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预测能力。
例如,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预测和实际内容出现偏差,进而产生挫败感,对预测失去了信心。这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明白这些道理:“为了预测得更准确,需要读书时更仔细,注意到更多的细节。”“自己的预测与实际内容有偏差就要先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再预测后面可能发生什么。”这样,有助于学生一边阅读一边预测,并能够把自己的预测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当发现自己的预测不合理或者偏离文本内容时,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测内容,以使自己的预测更接近当时背景下的真实情况。
三、借助课后练习,巩固预测能力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习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同样需要关注课后练习,并利用好课后练习巩固学生的预测能力。
(一)习题分解,让预测过程可视化
在做课后练习时,学生可能无法一下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不妨把习题要素分解,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视化,这样逐步推进,学生的预测能力定会得到提升。
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的课后第二题中指出“预测不是随意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然后让学生借助表格说说旁批中的其他预测是怎样得出来的。这道练习看起来比较复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道练习,教师可以把该练习分为三步:第一步,先让学生说说预测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预测的依据指的是什么。第二步,让学生把自己预测的依据填写在表格中。第三步,让学生总结“读到的内容”就是指故事内容,“想到了什么”就是指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常识,“猜到了什么”就是指根据自己已有的依据做出的预测和推理。这样把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分解之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真正明白了“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样教学,预测过程清晰可见,有助于学生巩固预测能力。
(二)分层呈现,让预测方法多样化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对课后练习教师大都会采取集中呈现、集中处理的方法。但笔者认为,这样教学不仅无法体现出课后练习的层次性,而且还无法把各道习题承载的教学价值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只有根据课后练习的不同价值与特点,分层呈现,才能通过多样化的预测方法提升学生的预测能力。
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每道习题的教学价值把它们分层呈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初读环节,让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猜想后面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这样就可以使阅读教学与课后练习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课后练习二的要求,教师可以把它与课堂中的精读部分结合起来教学,随文向学生渗透预测要有一定依据的阅读方法。这样教学,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让阅读与预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可以使学生的预测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特点,并能够紧紧依托文本中有价值的因素,为学生搭建适合的学习支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作者简介:龚红连(1976— ),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