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备课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1-04-06蒋雪蓉
【摘要】本文针对新教师备课时出现的常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论述新教师备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建议新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合理分配时间,设计教学活动要有自己的思想,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用信息技术弥补基本功的不足,设计有层次的练习。
【关键词】新教师 备课 课程标准 教师教学用书
新招录的教师进入学校后,立即要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很多新教师因为经验不足,没有把课备好,往往上课照本宣科,或者教学毫无生气,或者没能把握教学重点,没有把基础知识讲清楚,更没有把基本技能训练到位。笔者有多年的新教师培训经验,笔者意识到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是新教师从教生涯的起步。经过三年对新教师的课堂观察,笔者收集了课堂中常出现的教学问题,将这些教学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新教师备课常出现的六个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一】理不清教学目标,抓不住新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策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是教师教学和考核学生學习的依据。教师若没有学习课程标准就盲目地实施教学,无疑是瞎子摸象。而教师教学用书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诠释和教学的具体指导。这两大法宝,能帮助新教师逐步达到驾驭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的目标。
课程标准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对每一学段、每一领域都有具体的标准;教师教学用书针对“本册—各单元—每节课”设置了详细的教材说明、编写意图、教学建议等内容。教师备课时应从备课程标准、备教师教学用书开始,横向对比本节课在单元中的前后关系,纵向对比本节课在学段中的递进关系,领会教材的总体要求和内容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新教师入职后,应该立即开展对课程标准的专项学习,把握年段目标,弄明白各年段学生应该学什么、形成哪些能力,进而明白教师应该教什么。在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后,新教师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再进行每个课题的备课,先明确单元整体目标,然后再具体制订每道例题、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图形》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为:1.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在课堂中,多数新教师直接让学生圈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圈出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从而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这样急于概括四边形的特征,学生难以全面整体地认识所有的图形。在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中均提道:可让学生把图形分成“四边形”“非四边形”两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可以按四边形、非四边形分,也可以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分类的标准,描述出图形的特点,甚至尝试说出其他规则图形的名称(如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从而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四边形概念的理解。
又如,一位新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设计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同时使用了思维支架——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 )个2根,红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 )倍。然而,学生还是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倍”的概念,不会用思维支架表达对“倍”的认识。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提到“可以先将一个量确定为标准量,通过判断另一个量(比较量)里面有多少个标准量,比较两者的比率关系”。这节课,教师没有让学生先理解“标准”,也就是先强调把谁看作一份,另一个量里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倍”。学生没有建立起比较量与标准量之间的联系,所以对“倍”的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找到问题的根源后,该教师根据教师教学用书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见,年轻教师一定要认真地读课程标准、读教师教学用书,这样才能很好地吃透教材、上好课。
【问题二】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探究活动耗时过多
解决策略:合理分配教学活动时间。
一节完整的课,教学活动可设计为四个环节:课前引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提升。不少新教师在课堂上对时间把握不准,出现超时的情况,其原因是没有设计好探究新知环节。
在备课时,新教师应合理分配各环节的时间,并严格按照预设时间调整教学。课前引入可以复习旧知,也可以用小游戏激发兴趣,用时2~3分钟;探究新知是一节课的重点,最好能围绕本节课的1~2个核心问题开展探究活动,用时约25分钟;巩固联系环节,可设计2~3道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以检测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用时5~8分钟;总结提升环节,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用时1~2分钟。
【问题三】照搬名师的教案,没有自己的思想
解决策略:借力名师教案,反复研读课标、分析教材、了解学情,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很多新教师喜欢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上课,这没有问题。然而生搬硬套名师的教案,没有自己的思考,教学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新教师要真正理解名师教案中设计每个环节的意图,并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进行思考和选择,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设计出一节好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建立在单元备课的基础上。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本节课内容在单元里的作用、意义以及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其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为准。最后,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每个教学环节。
例如,一位新教师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整十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借鉴了某名师的教案,对课时目标是这样表述的:“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和方法。”该教师先在复习导入环节设计了一道笔算练习:73÷2,以帮助学生回忆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商的书写。然后,教学例题92÷30,通过圈小棒图理解为什么商3要写在个位上,又用一节微课强调了商3的位置。这样的活动设计很好地达成了这个教学目标了吗?很显然,没有。设计73÷2是为了沟联除数是一位数和除数是整十数笔算之间的联系,但是,教师在复习完后没有把两道题进行对比和沟联,“体验迁移的思想和方法”的目标没有达成。那么怎样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会更好呢?其实,教师可以借鉴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教学设计:先把复习题改为92÷3,唤醒学生已有的笔算除法知识,特别让学生说一说“商中的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然后,在学生学习例题92÷30后,对比92÷3与92÷30的计算过程,交流讨论商中3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这样,将除数是一位数和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进行沟联,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迁移的思想和方法。
【问题四】脱离课本教学,忽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解决策略:备好每个例题的主题图,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现行教材配有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主题图,这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教学中,新教师可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包括学科知识学习、思想教育、行为习惯培养、语言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让学生先说说图中有什么,他们又在做什么,让学生说完整的话,甚至可以让学生编小故事,这既增加了数学课的人文乐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单元的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场为背景,呈现了游乐场里不同情况中的“每份同样多”,凸显了乘法的本质含义,为引入乘法做了充分的准备。该主题图很好地凸显了概念的核心。教师在备课时,可首先设计问题:“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联系生活,充分表达,结合主题图中提供的素材把话说完整。然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这里面有没有数学知识呢?是什么?”从乘法的本质含义引导学生说出每幅图的意思,如每架飞机里坐的人数都是3人,(数一数)一个3人,2个3人……一共有5个3人,为后续学习乘法做好铺垫。
又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主题图展示了一个妈妈叫小女孩起床的生活情境,教师在备课时应抓住主题图中“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素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表达图意,发挥主题图的教育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把握图中的数学知识:钟表的知识。
【问题五】课堂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
解决策略:备技术的使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设备的作用,盘活教学资源,弥补自身不足。
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大量运用,使教学形式与学习形式多样化,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巩固与强化、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能优化课堂教育教学过程。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越来越重视发挥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作用。非电子书包班的班级也可以借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如希沃白板、人人通移动讲台、广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这些软件都是免费的,从长期的使用反馈来看效果不错。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弥补了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和基本功不够扎实的问题。
新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当某个知识点不容易通过讲解说清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够直观时,学生练习反馈用传统手段不够及时时……可以在备课时考虑使用信息技术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针对画角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备课时设计以画角为主题的微课,课堂上使用微课与现场画角相比,能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好地掌握画角的方法。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钟面上的大格很难具体讲清楚,教师用课件做出闪烁效果或者箭头指向,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大格是指哪里。
【问题六】练习没有层次,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解决策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练习,分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等。
在备课时,有的教师设计的练习欠缺层次性,只有基础练习,没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导致训练效果不佳。练习设计要有层次,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知识的运用,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基础练习基本要与例题相同,要求9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综合练习在基础练习基础上稍做变化,要求7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拓展练习则比较灵活,拓展本节课知识,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最好能有50%以上的学生掌握。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原本教师针对四边形特点的知识点设计的练习只有两个:(1)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2)(判断题)是四边形的在( )里打“√”,不是四边形的在( )里打“×”。这两个练习都属于基础练习,只是形式不同。为了体现练习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练习:在点子图中用四边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学生既要用到所学的四边形的知识,又要与美术创作进行融合,这样的设计综合性更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整十数除两位数》时,这样设计练习:第一题为笔算40÷20,85÷40;第二题为改错,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两道题都比较简单,屬于基础练习。教师可根据练习设计的三个层次对此进行改进。基础练习为两题笔算:85÷40,64÷30。综合练习设计一道解决问题,突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足球30元/个,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足球?还剩多少元钱?拓展练习设计成填空题:(1)( )÷40=1……24;(2)36÷( )=3……6。这样设计三个层次练习,既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能拓展延伸,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解决以上六个问题的基础上,用下列表格形成教案:
综上所述,新教师在备课中出现了重难点不突出、教学环节超时、照搬名师教案、脱离课本教学、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设计巩固练习没有层次等问题,新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蒋雪蓉(1969— ),女,广西象州人,大学专科学历,高级教师,柳州市鱼峰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坊主,曾获“鱼峰教育名家”称号,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