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路径

2021-04-06印罗观刘会平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广东省乡村振兴

印罗观 刘会平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肩负着巨大的时代使命和时代担当。文章以广东省农村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路径:强化人才培养、完善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对接乡村经济、立足乡土文化、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广东省;农村职业学校;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印罗观(1969- ),男,江苏金坛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会平(1976- ),男,安徽安庆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2020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的资助。(项目编号:苏教师函〔2020〕10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6-0089-05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是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我们要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使他们转变落后观念,开阔思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2019年,广东省共有15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涉农专业(农林牧渔大类),毕业生1525人,招生数2054人,在校生5789人;65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涉农专业,毕业生7146人,招生数6352人,在校生20787人。2018年,全省共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100所,在校生21.5万人,学校数量占全省的21.8%,在校生人数占全省的19.6%。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所,在校生人数3.7万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2所,在校生人数5.7万人。

在专项基金方面,省级层面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努力推动农村地区职业院校“补短板,强基础”政策,针对粤东西北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现状设置了专项经费。2018年省级以上财政共安排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3.69亿元,占比79%,资金主要用于粤东西北地区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开展专业领域建设。

在办学投入方面,根据全省教育经费统计数据,2019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为97.1178亿元。其中,粤东西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为35.1519亿元,占全省的35.25%;粵东西北地区县(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为15.0343亿元,占粤东西北地区的42.76%。

在师资方面,广东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有10773人,包括专业教师9058人,外聘校外教师1715人。从学历来看,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有499人,占比4.93%;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有9313人,占91.08%。从职称来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1180人,占比10.95%;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有5070人,占47.06%;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有2953人,占比27.41%。从“双师型”教师来看,具有“双师型”教师素养的教师有6908人,占比62.94%。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农村职业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在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比例。进入新时代,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投入大量财政经费,出台多种支持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政策,积极扶持农村职业学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但仍未能从整体上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面貌,再加上新时期农村职业学校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导致广东省农村职业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

1.基本设置指标合格率较低,尚未全面建立生均拨款制度。广东省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存在一定程度的先天不足。对比《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广东省100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基本设置指标全部达标(即生均建筑面积≥20平方米,生均教学和实习仪器设备值≥3000元,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计算机台数≥15台,师生比≤20)的有43所,占比43%。此外,49所学校在校人数少于1200人,38所学校占地面积低于60亩,30所学校生均用地面积低于33平方米,47所学校生均建筑面积低于20平方米,20所学校生均教学和实习仪器设备值小于3000元,23所学校生师比大于20∶1。此外,由于粤东西北地区财力有限,难以大幅度增加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除汕头和云浮等地区外,多数粤东西北地区尚未全面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

2.专业布局与设置不够精准,人才培养与农村需求不够紧密。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由于缺少政府的整体布局和专业行业协会的指导,导致在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偏颇。在专业布局上,广东省地市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高等职业院校中“农字口”专业少之又少,单独“农字口”几乎没有,专业普遍存在“不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单一化和热门化是当前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导致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专业结构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就业“供过于求”的不利局面。总之,专业布局与专业设置精准性不够,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割裂,影响了广东省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

3.局限于开展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意识与水平较低。职业培训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短板。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还局限在开展学历教育层面,社会对职业教育仍存有偏见,大多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不高,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间接地制约了乡村人力资源开发。过于重视学历教育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开拓职业培训业务的意识不强。2019年,全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培训人数3.6万人,其中一年以上的仅为584人。农村职业学校承接职业培训的规模比较小,贡献度和显示度不高。

4.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大多位于粤东、西北地区县级以下城镇,缺乏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产业,开展校企合作有一定的难度,当地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弱。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主体为学历教育,办学层次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培养的人才只有中专和大专层次,必然导致农村职业学校普遍缺乏高层次技术人才。再加上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等问题,造成农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不高,严重影响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

5.培養的人才留不住,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人才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当前,农村职业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留下来,导致乡村人才异常匮乏,严重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究其原因:第一,由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工作环境相对恶劣。第二,社会对农村地区的认可度不高,就业机会较少。第三,待遇薪酬较低。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路径

1.强化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乡村振兴。随着我国城乡互动的增多,农村劳动力有了职业选择的主动权。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农民职业化。农民职业化是农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职业精神的提升过程。农民职业化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职业化。第一,加快农村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农村职业学校要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人才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形成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服务三位一体,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品质。第二,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式。农村职业学校要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积极构建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和培训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技能型和创新型社会主义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脱困”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储备。第三,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构建课堂与实训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第四,农村职业学校可以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计划的办学定位,面向乡村学子,开展《广东省技术技能人才免费定向培养计划》,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留不下、留下难的现实问题。另外,可以依托省内高等职业院校和涉农本科高校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定向培养,这是解决当前农村地区专业失衡、专业紧缺和专业单一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适合农村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抓手。通过在农村职业学校建立“定向培养”的长效机制,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长期稳定地扎根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

2.完善专业设置:提高农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服务乡村建设。第一,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与当地资源优势、职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相对接,调研当地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现实与潜在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和方向,形成层次化、立体化的培养目标。第二,在专业设置上,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立足当地地方产业,对接区域经济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同步规划、深度融合与转型升级,形成跨专业深度融合的专业集群建设。第三,进一步优化农村职业学校专业结构,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涉农专业的开设,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子女选择当地职业学校接受技能教育的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例如,广东省阳春中等职业学校,坚持完善专业设置,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服务地方经济。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可以借鉴这样的举措,根据自身办学条件,重点发展和建设旅游与酒店管理、汽车驾驶与维修、学前教育、畜牧兽医、服装设计、数控加工技术、电子电工技术等专业,形成适应农村发展的特殊专业和特殊品牌,这样就可以达到更好的办学效益,加快农村农业领域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人才和管理人才。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互惠双赢”驱动机制,促进双方合作效益最大化。校企合作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肩负核心使命。校企合作的核心在于能够达到“互惠双赢”,促进双方合作效益最大化。农村职业学校与当地企业在开展合作的时候,必须建立合理科学的驱动机制,在办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企业的利益需求,又要通过制度保障职业学校、学生、企业三者在校企合作中的切身利益,促进三方效益的最大化,为农村当地培养社会产业服务需要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提高社会服务的效能,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可以加强培训,助推农村贫困地区支柱企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当地的先进企业帮扶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倒逼农村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使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当地企业发展需求。

4.对接乡村经济:促使农村职业学校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孵化器,服务产业发展。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在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乡土资源,开发农村现代课程,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学校品牌,形成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为重点、以特色专业为内核的多元化的特色办学之路。第二,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找准农村职业学校科研优势与贫困地区产业的结合点,撬动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好农村职业学校的市场角色,根据经济结构与产业需要来配置教育资源,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和优化专业结构。第三,农村职业学校必须以质量求生存,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围绕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办学,着力打造地方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第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学校应将服务“三农”作为办学价值取向,走“扩容、提质、强服务”之路,构建城乡融合职教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塑办学价值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多方合力共治。推动资本下乡与农民市场意识良性互动是实现农民价值的未来方向,是实现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从营造氛围、认定管理、专题培训、金融立法等方面注重培养职业农民金融能力,增强农民的金融管理意识与能力。

5.立足乡土文化:建立农村职业学校服务乡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开展文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日益成为焦点。现阶段农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如农民治理意愿不强,不愿参加公共事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滞后,无法与农民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第一,农村职业学校加大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力度,鼓励高素质高水平教师投身乡村建设,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或者开展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設、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方面的指导咨询服务。第二,农村职业学校开展“三下乡”精准服务。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以农村孩子为主,学生来自农村,对农村的发展现状较为熟悉,对农村也更有感情。“三下乡”服务可以持续推动当地农村区域与社会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第三,农村职业学校发挥自身的文艺优势,大力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在农村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扶持文化能人,如乡村艺术家和民间艺人,支持他们立足乡土开展文艺创造和文化活动。例如,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门成立了瑶族文化传承教研室(瑶修室),重点打造“瑶族刺绣”和“瑶族歌舞”两个项目。第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氛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以创业教育丰富农民教育理论,指导创业教育实践,以创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农村创业主体;以创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村产业兴旺;深入研究三农问题,明确农民创业教育目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创业教育体系,开发农业特色创业课程等文化氛围。乡村建设,文化先行。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振兴本地文化,通过文化精准施策,助力乡村振兴。

6.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培养“能工巧匠”,实现农村职教“精准扶贫”使命。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学历教育为重心的职业教育思维,坚持以服务农村和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才为导向,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与培训体系,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形成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培养适合农村乡村振兴的各级各类“能工巧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领军人物进行高端培训,扶持一批有领导力、有技能、有情怀、有抱负的农村基层干部、基层技能工匠、职业经理人、文化能人等乡村振兴迫切需要的专业人士。第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专业大户、农场经营大户等。对这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如采取高级研修班、送教下乡或农学结合等非全日制的方式。第三,面向基础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对于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建议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作为求职、任职、营业的重要凭证,同时也作为农村地区招聘、录用的主要依据。例如,惠州市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全县开展各级各类考试和培训,包括计算机等级和中小学保育员考试。总之,采用“短、平、快”的培训方式,以正规与非正规结合的实践培训,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切合实际的技能培训,帮助其永久摆脱贫穷,最终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使命。

四、结语

农村职业教育为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承担着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通过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方式,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加速器”,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大斌,胡婷婷.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0(10):79-83.

[2]王巍.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的意蕴、困境与优化路径[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10-12.

[3]周春光,李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4):47-52.

[4]刘海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职业农民金融能力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20(4):37-41.

[5]王本亮,刘继广.线场模式:职业院校办出类型教育特色的系统改革[J].教育与职业,2020(12):33-39.

[6]鹿林,于欣.适应时代发展 打造高职品牌[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78-79.

[7]张文雯,曹晔.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结构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8-72+85.

[8]李珍刚,张晴羽.论欠发达地区资本下乡与农民市场意识的养成[J].农村经济,2020(4):98-106.

[9]王海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进路[J].农业经济,2020(6):38-39.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广东省乡村振兴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2019年“6·30”扶贫济困日活动倡议建议名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