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阳太昊陵“担经挑”舞蹈研究

2021-04-06成瑶李文宇

艺术评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

成瑶 李文宇

摘要:坐落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的太昊陵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陵庙,为后人纪念人祖伏羲而建,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每逢太昊陵庙会期间和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人们都会聚集于此开展祭祀活动,原始的祭祀舞蹈——“担经挑”正是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对担经挑这一民间舞蹈形式的文献梳理和调查研究,本文旨从历史源起、表演形式及其社会功能等三方面对“担经挑”舞蹈进行分析,由此揭示出“担经挑”的舞蹈构成与当地民俗文化的密切联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担经挑”  淮阳太昊陵  表演形式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38-03

一、太昊陵“担经挑”舞蹈的起源

(一)太昊陵祭祀仪式的缘起

太昊陵又称伏羲陵、人祖庙,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陵庙。官方记载的太昊陵祭祀行为活动大概始于宋,《宋史地理志》称陈地“民風敦厚,勤检质朴。重礼仪,勤耕耘”。因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位置塑造了淮阳伏羲太昊陵的文化中心地带,彰显了中原文化的根性价值和意义。太昊陵庙会以祭祀伏羲和女娲为两大主体,其形式活动常举行于每月的农历初一与十五、二月初二至三月期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人们前往太昊陵,继而在太昊陵陵统天殿前或太昊陵广场上进行祭祀舞蹈等表演活动。该仪式活动通常分为官方祭祖和民间祭祖两种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其活动的实质都是通过歌舞、供奉等礼仪行为来实现人神相通,以求子孙繁盛,有保佑家人平安的目的。

(二)“担经挑”舞蹈的源起

流行于河南淮阳地区的原始巫舞“担经挑”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关于其舞蹈起源在当地文化馆、老艺人、农民百姓间有不同的说法。一部分当地人言称“担经挑”舞蹈起源于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担经挑中使用的花篮就源于女娲抟土造人时用的花篮。另一部分当地人则称“担经挑”的舞蹈起源于当地流传的宓妃救母故事。相传,女娲补天去世后,她的女儿宓妃为救母亲担着经挑闯过恶狗庄,这份孝心感动了上天,最终救出了母亲。从那之后,人们都学着宓妃担经挑,为的是慰藉心灵、祭典祖先、以表孝心。此外,担经挑舞蹈还是淮阳一带民间求子、还愿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担经挑向女娲求子,若来年得子成功,便要连跳三年的担经挑以还愿。

由此可见,“担经挑”舞蹈是通过人的身体语言形式围绕孝与生命展开的表达内容。人们也通过表演“担经挑”舞蹈,抒发、表现人类繁衍子嗣的生命意识,祈求获得多子多孙的生殖繁衍的能力。

二、“担经挑”舞蹈的表演形式

(一)表演的时间与场合

时间与场合在民间舞蹈的构成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的民间舞蹈都匹配着专属于当地的特殊时间节点与表演场合。在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担经挑”的舞蹈表演常在太昊陵院内的统天殿前和太昊陵院外的伏義文化广场两个场地进行。其中太昊陵内的表演队是由淮阳区民间艺术协会统一安排的十几个舞蹈表演队,在这个完整的表演过程中,他们会打花棍、耍腰鼓、摇旱船等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担经挑”是表演中的必演舞蹈。同时,在伏義文化广场上也有一些群众自发组织的队伍,他们可参与其中,一起体验表演。

除去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在淮阳地区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期间,当地会举办太昊伏羲祭奠仪式,届时会吸引数以万计的香客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上香、祭拜人祖伏羲。在庙会期间,众种舞蹈、戏剧、杂耍和曲艺表演都包含在其中,有担经挑、打花棍、跑驴、担花轿、推小车、打腰鼓等,笙歌妙舞、精彩纷呈。

(二)表演的人员构成

淮阳对民间艺术发展的重视,为“担经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因此,担经挑表演在当地十分普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淮阳几乎各村镇都有自己的表演队且能够进行“担经挑”的表演。担经挑表演队的成员基本由各村镇的普通农民构成,多为一村一队或两村为一队的组合形式。最初的经挑队成员多为女性,且年龄结构多样,近些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许多村镇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担经挑队伍中成员逐渐向“老龄化”趋势发展。但每逢春节年轻人回到家后,有的人也会加入到担经挑的队伍中一齐表演。如今,担经挑队也吸纳了不少中年男性队员,他们有的成为了队伍中的领队,有的承担着“打鼓”“念经”或“担挑”等主力表演。

(三)表演的道具与服饰

“担经挑”舞蹈表演的主要道具是经挑花篮和竹板。传统“担经挑”的花篮用竹蔑扎架,外面糊一层白纸,白纸上绘制出龙与凤的图案,即一头是龙花篮、一头为凤花篮,其龙与凤都是“伏羲经”的象征。如今的花篮多用竹子、纸质酒盒或铁条制作而成,骨架里面放着塑料花、小老虎或小灯笼,彩色的毛线垂坠于花篮两边。另一个主要道具是竹板,它既是伴奏乐器又是舞蹈道具,竹板长相类似于快板,但比快板大,长12厘米、宽6厘米。舞蹈表演时舞者手上各拿一对竹板,按节奏一拍一次,合击发出声音。

关于“担经挑”的表演服饰,因传说伏羲由黑暗所孕生,旧时的人们便在生殖崇拜遗俗下穿着一身黑色衣物,如上下身着黑衣黑裤黑鞋,头裹黑纱。如今在太昊陵祭祀活动中“担经挑”的表演服装,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服装较为传统,全身以黑色为主,舞者穿黑色上衣与裤子、脚着黑色绣花鞋、头裹黑纱并垂于身后,唯腰部以三色(黄、红、绿)彩带装饰;第二种服装更符合现代审美,颜色较为艳丽,以红色、绿色、黄色为主,衣服以纱、丝制成,在袖口等处嵌以流苏,使得流苏在舞动的过程中随之散开。第三类则穿日常的便装。

(四)表演的伴奏音乐

舞蹈作为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由音乐入耳,伴舞蹈传情。“担经挑”表演时,有人声伴唱与乐器伴奏等两种伴奏形式。表演时,伴唱者会站在舞队旁演唱伴奏,所唱的唱词为“经文”,大多与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的故事、历史人物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劝人行善敬孝的话语以及赞美党、赞美祖国和时代发展等有关的内容。此外,在乐器伴奏中,鼓、锣、镲、钹等是最为常见的伴奏乐器,值得注意的是,舞者在舞蹈过程中手中敲击的竹板也是其中的一项伴奏乐器。在上述乐器有节奏的打击之下,伴以唱“经文”,成为舞蹈“担经挑”独特的伴奏音乐。

(五)表演的动作与构图

“担经挑”舞蹈中的基本动作以巫步、甩花篮、重交步、蛇脱皮步四种为主。第一种“巫步”,右(左)担经为准备动作,双手分别抓两条花篮绳子的中间偏上位置,上身微拧,身体朝向为左(右)斜前方向;第一拍左脚起,脚跟先着地,每步走半脚距离;第二拍换右脚迈步;随后按节奏一拍一步前行,双膝稍屈,随花篮的颠动膝盖有节律的上下稍颤。第二种“甩花篮”,左担经为准备动作,脚下以圆场步伴随,走至左转弯时,随身体转动向左甩花篮,顺势换成“右担经”继续沿队伍舞动前行,右转弯时动作同理,做反方向对称动作。除此之外,担经挑舞蹈中的基本动作还有“重交步”与“蛇脱皮步”,两者都是在巫步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

“担经挑”的舞蹈构图是由队伍领头人带着全队人员随着队形的变化而构成的。传统的舞蹈构图有剪子股、铁索链、蛇蜕皮三种。“剪子股”要求表演者对面侧身穿插,并按“十”字路线行进;“铁索链”为一人走一条路线,两人走另一条路线,如拧麻花一样反复交错相迭;“蛇蜕皮”则是一人在前,三人在后并沿着前一人的步伐而舞,然后每两人从中交叉而过,像委蛇之行。此外,为了满足舞台化的表演需要,如今担经挑的表演队也根据舞台构图进行了队形上的创新,如增加了“龙摆尾、绕八字、八字圆、二龙吐须、双圆场、太极图”等二十多种队形,提升了舞蹈的流动性与观看效果。

三、“担经挑”舞蹈的社会功能

自宋代以来,“担经挑”舞蹈作为祭祀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有着很强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变迁,“担经挑”舞蹈也从旧时以祭祀祈福的娱神功能逐渐向现代的自娱和娱人功能转变。

(一)祭祀祈福的娱神功能

在原始社会时期,舞蹈常以一种祭祀礼仪活动的形式出现,原始先民们相信,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控制着他们的祸福命运,于是便产生了对各种神灵和祖先的崇拜与信仰。“担经挑”作为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祭祖、娱神、求子为一体,是淮陽独有的“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巫舞”①。跳舞之前人们首先要进行祭祀仪式,双膝跪地、手托花篮、请神拜祖,体现出子孙后代酬谢祖先庇佑之心意。接下来通过跳“担经挑”舞蹈,祭拜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之功德,寄希望于神灵,以这种舞蹈的方式与神灵建立沟通,以求神灵能够让自己如愿以偿,尤其是祈求子嗣繁盛之愿望。最后在愿望实现后,人们还会以还愿的方式再次跳舞以酬谢神灵的庇佑。因挑担经表演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取悦神灵和求子求孙,人们在舞蹈时并不需要有观众参与,而是通过“担经挑”这一舞蹈途径,实现个人与神灵间的有效沟通,祈求庇护,以达到自己内心的期望,这体现出“担经挑”舞蹈祭祀祈福的娱神功能。

(二)强健身心的自娱功能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水平的提升以及土地承包现象的出现,大量村镇的农民已经无需每日忙碌于农业劳作,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开展业余活动。村镇的中年人把“担经挑”作为锻炼身体、强健体质的重要方式,且“担经挑”舞蹈所具备的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也吸引了不少城市居民前来参与。笔者在采访一些跳舞的中年人为何喜欢跳担经挑时,她们的答案都少不了以跳舞来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的说法。

其次,因“担经挑”的舞蹈祭祀仪式,各村人民能够在特定的时间、时节聚集到一起,在音乐的伴奏下手敲竹板、肩挑花篮,随着节拍步调一致、整齐协调地共同起舞。舞蹈在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愉悦与放松的同时,也增进了村镇、邻里人民之间的团结、协调与和睦关系,体现出“担经挑”舞蹈的民间自娱性和群众性特征。

(三)舞台驱动下的娱人功能

此外,“担经挑”的表演者(当地农民)都纷纷加入到淮阳县民间艺术协会并成为了其中的会员之一。在太昊陵庙会的二月二至三月期间、重大节日庆典以及历年的中原古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担经挑”的舞蹈表演协会都会积极参与,且往往在比赛中满载大奖而归。如在2006年淮阳宣传部主办的“龙都杯”民间文艺表演中,以贾强升为队长的花篮队因服装造型及花篮新老结合装饰的创新,吸引了场内外二千多人的关注,节目高潮处,观众掌声雷鸣且手舞足蹈,使整个演出场面达到了高潮。该队花篮表演获得了“特等奖的殊荣”。在当地举办的大小盛会和比赛的背景之下,淮阳民间文化艺术更关注人与舞蹈本身,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娱人功能。无论是在动作的强度还是技术的难度上,舞蹈艺术的表演均有所提高,以更好的适应新型表演场所——舞台的需要,体现出了民间舞蹈娱人的目的性。

四、结语

“序列阳春,万物竞生,惠风和畅,羲皇子孙,谒祖宛丘之侧,寻根淮水之阳”。淮阳太昊陵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陵庙,其祭祀伏羲女娲的礼仪活动成为了当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特色,孕育出千年的文化经典。“担经挑”舞蹈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物,它源于人们对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生命繁衍、祖先崇拜的信仰,并通过歌舞的方式祭祀祖先、沟通神灵,以祈求神灵的庇护,实现繁衍子嗣的愿望。“担经挑”舞蹈的表演形式虽简单,却处处显现出人们对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的赞美、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赞美,具有教育人民行善、敬孝的积极意义。在舞蹈发挥的社会功能上,古代的“担经挑”舞蹈多表现祭祀祈福的娱神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娱神也逐渐向现代的娱人与自娱的功能转变,形成了娱神、娱人和自娱三者并存的社会功能形态。其浓厚的民俗情感与文化意蕴,朴实的舞蹈动态和表演状态,不禁让人为之动容。

参考文献:

[1]杨复竣.中华始祖太昊伏羲—中国远古文明探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春祥.豫东太昊陵祭祖巫舞“担经挑”的文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3]董胜强.民族音乐学视阈下“人神共舞”的诠释——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乐舞文化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

[4]杨梅.淮阳地区太昊陵庙会文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年.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
浅析音乐的美育作用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当前我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社会功能分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以数据新闻获奖作品探析数据新闻特征
浅析维吾尔族乐器独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