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2021-04-06李战成
李战成
【摘要】古诗词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可以从叶老“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找到高效古诗词课堂教学的路径。即反复聚焦新学古诗词,得“意”,得“情”,得“法”;同时把所得所获不断地迁移运用到新旧古诗词的复习与学习之中,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价值取向;核心素养;举一反三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明珠,是学生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增加到135首,占课文总数30%。然而从国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质量检测数据来看,学生古诗词积累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审视古诗词课堂教学,重构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
一、课堂的灵魂: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尽管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的双主体,但职业赋予教师特有的权威,教师在课堂上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就有怎样的教学行为,也会有怎样的教学效果。
第一,教什么。语文课堂的教学价值在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的提高。选入教材中的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最具代表最引以自豪的文化典范。古诗词课堂教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感受诗家语的凝练、含蓄、意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习得读诗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审美情趣。
第二,怎么教。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但诵读不是一般意义的朗讀,而是建构在学生心理特点上入情入境地“意读”。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课堂上要尽可能利用声音、色彩等形象直观元素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味道”有所“感”,有所“悟”。
综上,古诗词课堂的价值是基于思维特点的多重对话,基于语言发展的感受和运用,基于审美精神的情感体验,基于学习能力的逐渐养成。
二、课堂的境界:举一反三
古诗词课堂教学追求的不仅是一首诗词,更是学生持久的诵读兴趣、诵读能力与诵读习惯,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构建这样的古诗词课堂,可以从他“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找到具体路径。
1.举“一”:有得
叶老所说的“举一”不是一首古诗词的讲授与背诵,而是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课文这个“例子”发现诵读规律,积累阅读经验。那么怎样举“一”呢?
第一,从故事中得“意”。读诗词贵在意会,但小学生经典文化积淀不多,“意会”有难度。因此,可以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探究有关古诗词的“小故事”。比如教学《赠汪伦》这首诗,课前我让学生和父母一起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好酒、好游、好友、放荡不羁的浪漫主义性格,胸怀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个人经历,学生自然意会到汪伦与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情厚谊。
第二,在韵味中得“情”。语言学家王力说:有韵为诗,无韵为文。读诗首先就是感受诗词的音韵,然后透过音韵的抑扬顿挫感受诗词情韵的跌宕起伏。我们可以借鉴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因声求气”的读诗方法,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词的节奏韵律,从而感受诗词的情感。例如,诵读《春晓》这首古诗,我让学生先把每个字都读得字正腔圆,然后启发他们品读句末押韵的三个字,同时观察别人的表情,猜测是否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喜悦。再读古诗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品悟中画出了节奏,通过“晓、鸟、少”字音绵长的读法以及“落”字的重读,猜测诗人喜悦之情中还有带有丝丝惋惜。这就是“因声求气”的读诗方法。
第三,在感悟中得“法”。诗词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在品读意境时,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把这些词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这需要教师创设一种与古诗词契合的意境氛围。比如,《春晓》要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我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播放音乐,抓住“处处”一词让学生想象鸟鸣的处所以及其它美的物象。学生们发挥想象,描绘出了春的花红柳绿、鸟语花香。于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春之图就在学生的大脑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来了。另外,有些意象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的诗词中反复出现,但其内涵却具有稳定的审美意蕴。比如,我在指导《咏柳》这一首诗时,让学生在课前诗配画,课堂上反复体味“妆成”“丝绦”“细叶”这些物象,并适时出示“一幅美女图”让学生想象:那柔软的柳条就是女子衣裙上的绿丝带,那细细的柳叶就是女子的“柳叶眉”。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原来在贺知章笔下,柳树是春天也是美女。这就是边读边想象的读诗之法。
2.反“三”:运用
学贵在用。教材中的古诗词安排是有规律的,有意象相同的、有内容类似的、有风格相同的等,这就要求古诗词课堂能“举一反三”。实施策略为课前的“以诗引诗”,课中的“以诗解诗”以及课后的“以诗读诗”等。
第一,以诗引诗。课堂导入的目是激活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从而建构新的认知,新的体验。例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对此,学生们都能背出《春晓》《咏柳》《村居》等诗,有的甚至还能背出没有学过的《忆江南》《泊船瓜洲》等诗句。这样就让学生踏上快速学习新古诗词的快车道。
第二,以诗解诗。以诗解诗可以在学生原有的“意象”基础上生成新学古诗词的“新意象”,从而建构一连串相类似的“意象群”,同时也为学生诵读创设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例如,在朗诵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时,我启发学生回忆学过关于“柳”意象的诗句,学生纷纷吟诵出高鼎、贺知章、王维等诗人的千古名句。随后我创设氛围:如果时光倒流,某天,杜甫等四位诗人在天上相聚。老师分别扮演高鼎、贺知章、王维,同学们扮演杜甫,师生反复合诵关于“柳”的名句,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诗境场”,一连串关于柳的“意象群”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形成。
第三,以诗读诗。一堂古诗词课堂教学的魅力不在于一、两首古诗词教学的结束,而在于课堂结束时诗味的余音绕梁,学习兴致的意犹未尽。例如,教完《池上》这一首古诗时,我让学生背诵《小儿垂钓》《牧童》《寻隐者不遇》《所见》,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大脑中都有一个个怎样的“小孩”。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追求。
总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古诗词课堂,在于教师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和深厚的古诗词积淀,在于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与长期的教学探索。总之,我们追求的古诗词课堂是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