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是教研员的立业之本
2021-04-06汪永富
汪永富
2016年从学校来到教科院后,我一直在思考:教科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几年的实践中,我认识到:教科院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教研员的研究力,也就是教研员的素质和研究能力。研究是教研员的立身、立业之本,一个优秀的教研员,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力,做到“三研”“三格”“三抓”:“三研”就是研究国家政策、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当地教育实际;“三格”就是格局、格物、格调;“三抓”就是抓长远、抓基础、抓当下。
研究国家政策,提高教研格局
2019年暑假,我在银川参加第二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博览会,大会邀请研究世界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权威学者姜跃春、李伟作高端报告。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理解——教育是有鲜明时代性的,既不是“孤岛”,也不是“世外桃源”,而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无数的人们,无穷的远方,都和我有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教育,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2018年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同年下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9年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两个纲要性文件,2020年又出台了关于劳动、体育、美育及教育评价的文件。为什么近三年教育政策密集出台,而且是最高规格?
只有研究国家政策,才能有大视野,才会看到以下五个大势:一是建设教育强国大势,二是中国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大势,三是发展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大势,四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势,五是重大疫情催发的教育生态变化大势。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四五”的发展图景。其中,关于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成教育强国”。这意味着,我国教育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迈向教育强国”的新阶段。
认清大形势,把握大趋势,才会有大格局,才会站在世界看中国、站在中国改革发展的高地看教育、站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高位看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才会树立大教育观,即“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教育”,才会以科学的质量观引领教育发展,不再停留于分数、刷题和考试上。
研究教育教学,务求教研格物
有了大格局,才会去“格物”。何谓格物?《礼记·大学》有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规律”之意。“格物”意即探究万物的规律,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俗称懂道理、讲道理。所谓格局大的人,就是对事物理解透彻、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大的人,说白了,就是能够掌握很多规律并运用的人。
当前,教育教研要回归本质,务求“格物”,以新的理念和思路,深入研究教育教學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其次,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质量观,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规律和社会性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质量评价方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着力在“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上下功夫,突出全面育人研究,聚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同时要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教育教学关键环节的研究。
二是要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尊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心智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同时,要拓展个性空间,针对学生兴趣爱好、天赋特长,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搭建多姿多彩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由发展,找到自己成才成功的路。
三是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既要满足学生升学需要,也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注重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究当地实际,形成教研格调
这个时代不缺政策,也不缺理念和理论,缺的是路径,是落实的方法。中央政策是宏观的,是管总的,而地方是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因此,中央政策理论落实到地方,理念与现实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五育并举”,大家都知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也知道建构起完整的五育课程体系,是构建“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前提和关键。问题是,学校如何构建?怎么去贯彻、融合、落实?教研服务学校,就要拿出指导方案,这考量的是教研员的智慧和能力。
有了格局,有了格物,才会根据国家政策,研究本地教育实际,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出品牌、出精品,才会有“格调”。咸宁市崇阳三小大白校区千余师生“回流”到农村上学就是一个典型。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化解大班额问题,崇阳县实行集团化办学,即乡镇中心学校与薄弱初小、教学点组成集团办学,城区强校与弱校组成集团办学,城区名校与偏远乡镇、城郊地区学校组成集团办学,形成“强带弱”模式,助力教育均衡。该县就是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化解大班额难题”这个大的国家政策背景下,研究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本地教育实际,把城里的学生动员到农村,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从而做出了“格调”。
义务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当务之急是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三块短板,为发挥五育的整体育人功能创造条件。但目前大部分地区由于师资、资金等原因一时间难以做到迅速补齐这三块短板。为此,地方教研部门可以以《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借助现代技术,根据本地实际,做实专递课堂,满足广大师生,特别是乡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教师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进而尝试“双师教学”,最终构建本区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形成本地教研“格调”。
观念决定行动,有了“三研”“三格”,教研员才会自觉地去“三抓”:抓长远,用系统观念去统筹教研;抓基础,夯实义务教育阶段教研;抓当下,做好中、高考备考教研。
(作者系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