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跗骨窦微创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2021-04-06张敏冯锡光陈俊柱邹建荣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克氏切口发生率

张敏,冯锡光,陈俊柱,邹建荣

(英德市人民医院 骨科,广东 清远 513000)

跟骨骨折发生率虽然仅占全身骨折的2%,主要发生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人群,但若治疗效果不佳,会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负担[1]。跟骨骨折的致病原因常为高处坠落后足跟着地,是跗骨骨折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有学者报道跟骨骨折发生率超过跗骨骨折总发生率的一半以上,且常常累及较多个关节,临床预后差,并发症发生率高[2]。对于复杂的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既往手术多采用经外侧L形切口,尽管术中、术后可采用多种保护措施,但术后切口皮缘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仍极高[3]。随着微创骨科技术的发展,经跗骨窦切口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近年来得到普遍认可[4]。此切口可直接显露距下关节面,骨折复位、固定简便,手术采用横行小切口,对皮瓣血运影响小,术后极少发生切口边缘坏死等并发症,且经此切口更加容易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本文将2016年4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跟骨骨折病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跟骨骨折病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跗骨窦切口,n=30)与对照组(L形切口,n=30)。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4~59岁,平均45.6岁。左侧12例,右侧18例。SandersⅡ型骨折18例,SandersⅢ型骨折16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2~56岁,平均43.5岁。左侧13例,右侧17例。SandersⅡ型骨折19例,SandersⅢ型骨折11例。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⑴年龄 20~60岁;⑵骨折类型为SandersⅡ~Ⅲ型;⑶骨折均为闭合性;⑷未合并同侧、对侧肢体其他部位骨折;⑸患者无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性疾病;⑹患足及身体其他部位无皮肤感染性疾病;⑺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在两周以内。

排除标准:⑴SandersⅠ型无移位的跟骨骨折;⑵未规律随访、随访资料不全者;⑶随访时间短于1年者;⑷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一般情况较差者。

1.3 手术方法

本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椎管内麻醉,健侧卧位,大腿跟部上充气式止血带,根据患者体型大小、收缩压高低调节止血带压力(35~45 kPa)。

观察组:切口起于外踝尖下方约一横指处,远端指向第4跖骨基底部,长4.0~5.0 cm。依次逐层切开皮肤、浅筋膜,于切口下缘显露腓骨鞘,游离出腓骨肌并向后下方牵开,显露跟腓韧带及跟骨外侧壁,暴露距下关节关节面,于距骨外侧突不同方向钻入两枚直径2.0 mm克氏针并向外侧折弯,充分显露跟距关节关节面,彻底清除跗骨窦内瘀血及筋膜组织。于跟骨结节外侧垂直钻入直径3.0 mm斯氏针1枚,另一端完全穿出跟骨内侧,助手握持斯氏针两端向后、下方牵引跟骨,术者使用撬拨法将塌陷或翻转跟骨后距关节面抬起,完全复位关节面,于跟骨后距关节面下1~2 mm垂直骨折线钻入1~2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骨块维持复位,再从跟骨结节指向后距关节钻入2.0克氏针多枚固定。术中C型臂机行跟骨的轴、侧位透视,测量跟骨内翻角、Bohler角、Gissane角,必要时再次调整骨折块及克氏针,直至跟骨的高度、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恢复正常。沿跟骨外侧壁骨膜下适度剥离,选择合适型号钢板两块,一块从骨膜下插入,在可移动C型臂机透视下调整位置至满意角度;另一块钢板置于体外,与骨膜下钢板比对位置后经皮拧入锁定螺钉。再次透视,钢板、螺钉位置满意后冲洗术区,留置负压引流管,关闭创面。

对照组:于跟骨外侧作一传统L形切口,起于腓骨与跟腱后侧中点,向下直达足背与跖底皮肤交界处,走行于足底皮肤与足背皮肤交汇处向上1 cm,止于跟骰关节处。全层切开皮肤直达跟骨,游离、显露腓肠外侧皮神经并套入橡皮条保护,骨膜下锐性剥离皮瓣,显露跟骨外侧壁,掀开跟骨外侧壁,显露跟距关节间隙,于距骨上方外侧钻入3枚直径2.0 mm克氏针,折弯克氏针,完全显露距下关节,彻底清除跗骨窦内瘀血及筋膜组织,直视下良好复位骨折及距下关节面,以直径1.5 mm克氏针临时固定维持复位,移动C型臂机透视复位情况,必要时再次调整复位,直至跟骨高度、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恢复正常。依据骨折块类型选择合适钢板,如跟骨压缩严重,空腔较大,可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置入钢板、螺钉后再次透视,钢板、螺钉位置满意后冲洗术区,留置负压引流管,关闭创面。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软件对随访搜集的各种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确立检验水准α=0.05,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骨折类型、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观察组手术时间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观察组术后无伤口皮缘坏死、距下关节创伤关节炎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后3例出现伤口皮缘坏死,随访2例出现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 年龄 性别 伤侧 S a n d e r s分型 随访时间(岁) 男 女 左 右 Ⅱ型 Ⅲ型 (月)观察组 3 0 4 5.6±1 8.5 1 8 1 2 1 2 1 8 2 0 1 0 1 6.2±4.3 5对照组 3 0 4 3.5±1 9.6 1 7 1 3 1 3 1 7 1 9 1 1 1 5.3±4.2 6 t值 0.4 2 7 0.2 5 8 0.2 5 8 0.2 6 6 0.8 1 0 P值 0.6 7 1 0.7 9 8 0.7 9 8 0.7 9 1 0.4 2 1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VAS评分的比较

典型病例:患者 男,33岁,高处摔伤致右足跟疼痛、肿胀、活动受限2 d。入院诊断:右跟骨骨折SandersⅢ型。入院后予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伤后1周行经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透视、术后复查骨折复位良好,固定稳妥,术后无切口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图1-5)。

图1 术前右侧跟骨CT

图2 术前三维影像

图3 术中皮肤切口

图4 术后右跟骨X线片

图5 术后右跟骨轴位X线片

3 讨论

跟骨是跗骨中主要的承重骨,在人体行走、运动中至关重要,临床中跟骨骨折的致病原因多为高处坠落伤,骨折类型常为粉粹性,骨折良好复位对于后期正常行走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有文献报道[5-6],跟骨骨折可有高达20%的致残率,且常伴随距下关节僵硬以及持续性的跟骨痛。对于复杂的跟骨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较大影响。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绝大多数有移位的跟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特别是跗骨关节内跟骨骨折。既往跟骨骨折的手术入路,多采取外侧L形入路,此入路是治疗移位跟骨骨折的“金标准”[7],其优点是可良好显露跟骨,方便解剖复位,可牢固固定复位的骨折块,后期可以及早进行恢复性功能训练,临床疗效较为满意[8-9]。但有研究显示[10],外侧L形切口入路的手术方式有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术中需要广泛剥离跟骨外侧面皮肤软组织,术后切口皮缘缺血坏死、感染、跟骨后距关节面骨折块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11]。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有30例采取跟骨外侧传统L形切口治疗,术后3例出现伤口皮缘坏死,随访2例出现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而观察组主要以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 型及 Ⅳ型跟骨骨折,根据损伤类型采取经跗骨窦小切口直视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或经跗骨窦入路结合解剖钢板微创治疗等方案,术后手术效果满意,且相对传统切口,手术切口明显缩小,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极低,但观察组手术时间较传统切口组延长,考虑原因为手术显露相对稍差,术中需反复复位、多次透视。经跗骨窦微创治疗跟骨骨折时手术入路可直达跟距关节面,该过程中对皮肤软组织破坏较小,可以使骨折端的对位更加准确有效,从而全面提高关节面复位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与传统L形切口相比,此术式不需要对足跟部外侧广泛的皮肤软组织剥离,可以明显减少牵拉损伤、避免破坏局部软组织血供[12],从而避免了皮肤坏死、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保障预后效果,进而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本研究中的30例采取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治疗后,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且并发症出现率极低,表明经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可取得与L形切口相同的预后,且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此入路值得广泛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克氏切口发生率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比较分析切开复位克氏针、螺钉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内上髁骨折价值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