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垂直机制对传染病防治反应速度的影响
2021-04-04雷金
雷金
个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个旧 661000
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需要统筹多方面力量,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卫生人员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疫情防控措施较为完善,能够针对传染性疾病做出快速的响应机制,当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制定了有效的分级管理机制,以此有效落实各级地方政府职责。我国原有针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主要采用属地管理方式,以病发当地作为防治主体,对传染病开展防治工作,但是随着当前人员、信息高速流通的背景下,传统以属地为主的管理方式逐渐显露出不足,难以充分调用多方力量,不同地区防治工作的协调性不足,对此当前我国对传染病防治探索建立了垂直管理机制,加强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基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优化各项准备工作,为疫情防控工作构筑一条绿色通道,提升疫情防控工作效率。
1 传染病防治垂直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传染性疾病对患者身体健康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若病情严重至一定程度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同时对一定接触范围内人群具有传染性风险,与一般疾病类型相比,传染性疾病的威胁是呈几何倍数的,因此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应当集合社会多方力量,从公共角度对传染性疾病建立及时发现与治疗体系,在对公民个人有一定要求的同时,要求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传染性疾病疾病建立有效的疫情防控机制,从政府层面以及社会层面对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制定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管理机制[1]。
我国传染病防治主要基于疾病发生的程度以及范围,由相应等级的政府进行综合防控,主要遵照属地管理原则,我国2003年非典时期即遵照此种管理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但是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员与信息的高速流动,属地管理原则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员高度密集。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人员的快速流动,极大地增加了传染性疾病快速传播的概率,同时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种社交媒的快速传播,疫情信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至全国乃至世界[2]。
传染病疾病垂直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克服属地管理原则中的不足,在将传染病控制在一地范围内的同时,中央政府从全国角度对疾病发生情况进行判断与分析,对此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地方政府响应对中央政府的号召,与当地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的需要相结合,制定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因此垂直管理机制中,具有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两个主体,两者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原有的属地管理原则中,主要目的在于将传染性疾病控制在行政辖区之内,能够降低行政管理成本。而垂直防控机制的建立则从整体角度对传染性疾病进行管理,避免疫情在更大甚至全国范围内扩散,在疫情可能扩散之前即采取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3]。
2 通过强化垂直机制提升传染病防治反应速度的策略
为了强化垂直机制提升传染病防治反应速度,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稳步推进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要求把握传染病防治垂直机制重点工作方向,建立医防融合的传染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垂直物资储备供应机制,加强对垂直管理部门权利的监督,考虑复工复产问题,发挥社会组织以及民间力量,全面考虑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各个需要,对此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全面提升对传染性疾病防治的响应速度。
2.1 把握传染病防治垂直机制重点工作方向
通过垂直管理机制的建立,加强对相关资源的有效利用,集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力量,对传染病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工作开展之前,要求确定传染病防治的重点方向[4]。
结合重点工作方向确定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预警机制,建立对财政物资的有效收集与分配管理机制,提升对疫情暴发的集中响应能力。疫情防控的重要前提工作是对疫情形势的判断,这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性工作。要求结合传染病病毒传播规律与传播机制做出相应的应对机制,将传染病疫情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最大程度减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对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机制运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分析,对疾病防控工作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延误防控时机。在传染病防控决策中,尊重一线医疗工作者的意见与建议,以制度的形式给予其疾病防控的权利与责任。加强医疗工作者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破解地方政府传染病防控工作困境,使得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按照专业意见作出决策[5]。
对此建立垂直传染病信息公开机制,有效发挥中央政府对各个行政地区的强制权利,使得各个地方政府能够对此采取相应的应对机制。由专业医疗人士对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传播机制进行综合性研究,组成全国疾病研究专家,对该病病发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得出科学性研究结论。中央疫情防控部门对此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总体指导,制定疫情防控总体管理方针,把握疫情防控重点与防控方向,包括疾病治疗原则、治疗方式、检测方式、隔离原则、生活物资以及医疗物资供应、医疗人员管理等,对此从整体上对传染性疾病防控制定相应的防控指导,全国各地结合自身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践行疫情防控管理工作[6]。
2.2 建立医防融合的传染性疾病防控机制
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基于垂直管理机制,加强医疗机构与疾病防控机制之间的有效融合,提升对疾病的快速响应机制。主要表现与医院与疫情防控组织之间的结合,医院对传染性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疾控中心对传染性疾病的病发原理进行鉴别诊断。加强医院、疾控中心与防控组织之间工作的协调与衔接,建立快速的响应机制,避免出现协同不力的现象。促进医院与医疗单位对疾病的防控管理工作,加强对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与隔离,通过大数据及对患者访谈分析患者行动轨迹,找出密切接触人员,对密切接触人员进行病毒检测与排查,按照专业检测方式可能进行多次检测,并对密切接触患者进行一定期限的隔离。若检测结果呈阴性,则未传染该疾病,正常参与社会家庭生活,若检测结果呈阳性,表明感染该疾病,按照相关流程,对该人员进行治疗,并进一步追踪密切接触人员应当注意还存在无症状感染人员,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筛查[7]。
加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A系统与国家传染性疾病网络直报系统之间的信息整合,对疫情防控管理工作建立垂直信息管理机制,由国家成立的传染性疾病防控医疗专业小组对医院疾病防控提供指导。疾病控制中心与医院联合建立传染性疾病研究实验室,构建疾病直报系统,对疫情防控工作建立相应的响应机制[8]。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分级诊疗与协作应对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疾病的应急处理能力,包括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人员队伍建设以及应急设备建设等,以此构建网络化的疫情应对管理机制,建立分级诊疗方式,提升对传染性疾病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加强对疾病的协作管理功能,提升对传染性疾病的疫情防控能力[9]。
结合具体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将疾病的治疗与防控机制有效联合,两者同步开展,提升对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水平,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优秀医疗力量,研究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发病诱因、多发人群、传染源等,加强对疾病的有效研究,并对疾病建立有效的治疗方式,组织多方医疗专家,攻克治疗难关。对疾病治疗采用垂直管理方式,开辟治疗绿色通道,集中优秀医疗力量,对传染病疾病开展集中统一的治疗方式,并对确诊患者的病发程度进行分级,在专业医疗人员的研究之下,对不同疾病类型建立相应的分级诊治方式[10]。
在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中,构建全国范围内的垂直管理机制,将疾病治疗与疾病防控有效结合,探索构建联防机制,结合专家对传染病防控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加强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配合与沟通,对疾病防控构建垂直管理机制。
2.3 建立垂直物资储备供应机制
快捷健全的物资储备供应机制是传染病防治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对此传染病疫情防控中,中央政府加强对疫情防控区域战略物资的供给,调拨相应的物资资源,建立垂直的物资储备管理机制,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资后援支持。中央政府以财政力量予以支持。加强对疫情区域物资资源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不同区域之间的物资调配管理机制,为疫情区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付出给予一定的补偿。此项机制能够有效促进疫区地方政府控制疫情蔓延[11]。
当前传染病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工作主要是由辖区内地方政府负责,在储备不足时,可以向相邻政府或者上级政策请求援助,在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可能出现错过最佳时机的现象。垂直物资储备供应机制的构建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提升物资储备的同时能够提升制度绩效,实现疫情防控需要与物资储备之间的良好平衡,从而使得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中,能够及时、准确地将物资调往需要的疫区[12]。
结合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需要,构建相应的物资管理体系,包括医疗物资以及生活物资两个层面,从全国整体范围内对重大疫情防控工作调用医疗物资,包括直接治疗药物、治疗设备、消毒产品等,并对医疗力量进行充分整合,构建能够满足传染性疾病治疗与防控需要的医疗体系。医疗产品整合之外,加强对生活物资的整合,为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支持,为医护人员、防疫人员、传染性疾病患者与隔离人员及受到影响的普通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包括生鲜食品、水果蔬菜、蛋奶肉类及其他生活所需物资等,构建覆盖全国范围内的物资供应机制,建立绿色畅通机制。对疫情物资建立有效的管理方式,提升物资管理与调配效率[11]。大规模物资集中储备与管理方式能够建立对人力、物力的高效管理方式,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准备,借助于便利的交通条件,物资能够运送至需要地区。为疫情防控工作构建广泛保险的防疫储备模式[13]。
2.4 加强对垂直管理部门权利的监督
疫情防控之下,垂直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能够针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准确、快速的响应机制,促进疫情防控内部信息的有效流动,垂直管理部门是对原有管理方式的一种重要突破,需要增设新的管理部门,即垂直管理部门,包括疫情信息公开管理小组、疫情物资战略储备管理部门等,这些机构职责的履行需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破解垂直管理部门运行中监督不足的问题。要求在垂直机构设置的同时,运用中央政府之外的权利给予垂直管理部门权利以一定补充,建立三级管理责任主体,要求传染病垂直管理机构与人员能够对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当地民众起到良好的预防与控制管理机制。垂直管理机构与人员接受地方人大的监督[14]。
为了更好地发挥传染性疾病垂直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对该部门的有效监督机制,该部门工作开展中接受社会力量的监督,结合当前快速发展的多媒体及网络平台,公开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内容,将疾病防治各项工作放在阳光之下接受社会的监督,以此促进垂直管理工作不断精进,不断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垂直管理机制中不同部门之间的监督,建立同级监督机制,以此更好地发挥垂直管理机构的作用,以此优化对传染性疾病确诊患者的治疗,确保传染性疾病防治措施能够有效落实到位。探索对权利的有效监督机制,确保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落实[15]。
2.5 结合复工复产优化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
垂直管理机制的构建为疫情防控创建了新的管理机制,重点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责,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权利,运用过程中能够显著提升地方政府对传统病的防控力度。但是在此基础上,要求考虑其他问题,要求能够妥善处理疫情防控工作的其他相关内容,避免或者减少疫情防控工作可能带来的其他社会性问题。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战略物资储备管理,建立合理的医疗物资调运机制,避免被“一刀切”阻断。有效保障居民居家隔离时战略物资储备管理,避免物资管理与调配中引起恐慌[16]。
促进社会人心稳定,增强人民群众抗击传染病的信心,维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根基,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的同时,为后疫情阶段复工复产做准备。促进社会从疫情防控机制向着经济社会发展平稳过渡。而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地方政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垂直管理机制运行中,应当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良好配合,发挥地方政府在资源以及信息方面的优势,为复工复产做准备。传染病疫情防控是主要矛盾,复工复产是次要矛盾,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在对复工复产做准备的同时,不能影响传染病本身的防控工作,不能出现其他新的问题影响传染病防治[17]。
2.6 发挥社会组织以及民间力量
疫情防控垂直管理机制的建立,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时,应当加强社会组织以及民间力量的参与,并通过制度建设与管理,有效发挥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组织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将其纳入统一管理轨道之中。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将垂直管理机构及人员纳入地方政府党组织之中,贯彻执行中央对疫情防控制定的各项政策与方针[18]。促进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与流动。引入民间力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在疫情防控垂直管理中,将民间力量的参与进行制度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即坚持群众路线,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也是一场人民战争,应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其中的作用。在阻止疾病蔓延的同时,最大程度减轻疾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不断发挥民间力量,将其纳入疫情防控体系之中[19-22]。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医护人员积极投身于疾病治疗的一线工作之中,很多企业、民间组织、个体对疫情防控工作积极捐款,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民群众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响应中央对传染病防治做出的各项号召[17]。在传统病防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民间组织以及力量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民间组织与力量构成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思想,针对疫情防控工作制定了切实有效的防控步骤,有效发挥了基层社会组织的力量,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可以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广。以制度化的方式探索民间力量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参与途径。
3 结语
通过强化垂直管理机制,能够使得疫情与政府快速进入疫情防控状态,在传染病防控的必要范围之内,将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中的人员流动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加强对相关资源的有效利用,集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力量,对传染病做出战略部署,确定传染病防治的重点方向,包括疾病治疗原则、治疗方式、检测方式、隔离原则、生活物资以及医疗物资供应等,建立医防融合的传染性疾病防控机制,加强医院与疫情防控组织之间的结合,医院对传染性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加强医院、疾控中心与防控组织的协调与衔接,建立快速的响应机制,考虑复工复产问题,在疾病防控的同时为复工复产做准备。发挥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组织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建立对传染性疾病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强化垂直机制,防控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恢复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