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及改革对策
2021-04-04王金国
王金国
济南市莱芜区卫生监督所监督科,山东济南 271100
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居民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伴随而来的环境恶化和饮食结构调整使慢性病及传染病等患病风险日益升高,对居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疾病种类增加使社区服务的工作量增加,而管理不当和人力不足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社区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环节,多开展预防保健等工作,具备服务与协同管理双向职能。但现阶段,社区服务并未高效用于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相关机构只关注社区服务的服务功能,削弱其管理职能的公共卫生管理问题亟需解决。有研究指出[1],可从部门协作、工作制度、管理标准和人才选聘等方面优化管理对策。基于此,该研究深入分析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总结现阶段较为常见的管理问题,并制定改革对策,以确保社区服务的长足发展。
1 社区服务公共卫生管理分析
1.1 社区服务概述
社区服务站的功能类似于社区服务中心,是一个服务窗口,可有效结合全科医师和专项护理人员,做到医疗、护理和保健为一体。社区服务能够整合社区资源和多科室的医疗技术,以社区作为服务范围,开展健康服务。其关注居民的看病需求,能够将居民作为核心提供服务,可解决现有的社区服务难题,尽量满足服务需求。社区服务能够同时提供保健、医疗、康复以及健康教育等服务,保证服务内容的全面性和高效性[2]。
1.2 社区服务工作内容
①社区服务的工作安排:社区服务在开展基础性服务工作时,多采取专业线条形式。社区服务有专门的医生团队,医生轮班到服务站坐诊,多以门诊和家访的方式为主。部分高血压或是冠心病较重者需要进行家庭访视外,不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护士主要负责发药或是治疗,同样不参与到公共卫生的服务项目中。防保团队可以与居委会一起开展预防保健工作,仍然采取线条式服务流程。②时间安排:医生坐诊于社区服务站多为每周一天亦或是半天,其余时间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而护士则多数在社区服务站办公,负责日常护理事务。防保团队多在防保科和社区服务站办公。③公共卫生管理:防保科负责人将公共卫生工作整理后布置给防保人员,访视记录由防保人员进行保存和存档。
2 社区服务公共卫生管理问题
2.1 合作形式过于单一
有研究显示[3],近年来在医疗水平的提高下,社区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公共卫生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且以公共卫生管理的需求和现状为前提,制定出相关措施。但实际工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的合作形式相对单一。社区服务并未与公共卫生管理部位建立协作关系,沟通效率较低。甚至存在零沟通情况,这会使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举步维艰。且社区医院的部门之间有紧密联系性,其管理效率相互影响。而公共卫生管理多是部门内工作人员执行管理,与其他部门间未做好有效合作,所以工作范围有限。这种管理方法不利于信息收集以及整理,且无法使社区服务机构发挥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简言之,人员力量过于薄弱,合作形式过于单一会延长管理耗时,降低管理效率,进而影响人员积极性。
2.2 运行机制缺失
调查显示,公共卫生的管理、监督以及运行机制的不全面和不完善性是降低社区服务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4]。如管理者并未意识到公共卫生管理对于部门建设和医疗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未拟定管理内容以及细则,责任和分工不明确,这会使管理秩序混乱。究其原因是管理者的管理素质低,未清晰认识公共卫生管理内容和形式,直接照搬他院的管理体系以及内容,未结合院内情况,因此管理内容的落实难度较大。
2.3 信息利用率低
社区服务机构在进行公共卫生管理时注重相关信息的大量收集,但是并未使医护人员高效利用临床信息,使信息利用率较低。在为患者建档使,工作人员的技能较差,存在诸多的管理漏洞,因此档案资料信息不全,未充分反映患者情况,也使防病工作难以开展。尤其是突发性传染病,若管理成果的利用率低下,则难以及时给出应急预案,使得病程延长,甚至会导致大规模流行情况。
2.4 管理团队缺失
社区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有限,而且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在多项管理工作的分工和细化层面远不及市区医院。原因是社区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数量偏少,而且工资水平偏低,加之工作内容分工不明确,导致人员分配不合理[5]。因此,社区服务机构中负责公共卫生管理的相关工作者均被划分至机构内部的行政部门。但是公共卫生管理是系统且十分科学的公共学科,需要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同时需要掌握一定量的管理知识和医疗常识。针对这一点,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量明显不足,因此管理效率更低,无法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3 社区服务公共卫生管理改革对策
3.1 加强与其他医疗部门和外部组织的联系
公共卫生管理是社区服务的义务以及职责,需要紧密联合于其他医疗机构,这需要以地区范围为基准,形成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在创新公共卫生管理时,需要建立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协同式工作关系,确保资源共享,高效合作。同时需要加强信息交流,提升资源与信息利用率,使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得以改善。可以建立协同合作制度,明确合作项目和各自职责,保证公共卫生管理质量。同时需要加强和外部组织的紧密度,本院或者本地区的管理现状是管理体系合理化建构的基础,这需要充分调动外部组织的积极性[6]。外部组织的信息获取途径较多,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居民的真实想法,能够使外部组织联系于社区服务,使公共卫生管理更佳贴近居民生活,因此能够更好地发挥维护健康的功能。社区服务机构需要将管理工作延伸至社会群体中,注重社会资源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可以借助企业、媒体和公益性组织等途径加大宣传,进而提升管理效果。与外部组织的积极联系可以使居民清晰认知到公共卫生管理的内容和原则,进而积极配合相关工作,提高全民参与度。通过外部组织的宣传能够营造良性氛围,扩大卫生管理宣传工作的号召力[7]。
3.2 完善管理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是引导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的标杆,若工作制度不符合现实要求,则难以实现高效率管理。可采取综合管理制度,强调管理内容与形式的综合发展。这需要管理人员明确把握管理机制的软肋,可以优化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管理建议。管理制度要同时满足公共卫生管理的现实需要和社区服务的发展需求,实现公共卫生管理的有序化和科学性。内外监督可以作为完善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径,可增设质控小组进行内部监督,检查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8]。群众可采取匿名举报等形式进行外部监督,评价管理现状,提出管理问题。此外,可采取工作例会制,参与人员有防保科长、服务站站长和服务中心主任等,每周或每2 周举行1 次例会,共同商讨现存制度与标准的可行性,总结管理不足,并研讨出有效对策。
3.3 完善管理标准
可在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示范点,拟定《社区服务疾控工作指南》等文件,以该文件为标准,细化社区服务工作的评分标准[9]。规范公共卫生管理对于信息利用的规范性,包括信息获取途径、信息整理与分析、信息利用原则等。制定考核内容与时间,每年考核1 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并抽查各个服务站的管理模式与工作落实情况,结合于年中以及年终的工作汇报情况,配合质控与督导工作,确保信息高效利用。要求所有的信息资料存电子版本,由服务中心拟定《基础资料》,明确资料的涵盖内容、整理格式、更新时间等要求。并使疾控中心、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保持统一化的报表制度,利于信息共享[10]。
3.4 更新人才选聘机制,实行多元化培训
公共卫生管理得以成功的关键是储备专业型人才,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水平。社区服务机构需要完善人才选聘制度,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可定期组织人才交流探讨会,为专业人才提供外出进修资金,使其掌握最新管理模式。同时需要对防保人员、服务站人员进行工作内容与方法培训,使其掌握疾控中心工作内容和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办法,明确管理流程。社区服务中心管理者的工作时间安排方面,在门诊的工作时间为每周0.5~1 d,在服务站的工作时间为每周4~4.5 d。防保人员的工作时间安排为:一半时间在服务站,另一半时间在防保中心[11]。
综上所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需要多方合作,社区服务机构应积极探索适合于自身发展现状的管理模式,并紧密联系于外部组织和其他医疗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和人才选聘制度,明确管理标准,以确保公共卫生管理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