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索

2021-04-03朱春洪琴张敏童梅玲池霞

当代医学 2021年25期
关键词:医患儿科家属

朱春,洪琴,张敏,童梅玲,池霞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儿童保健科,江苏 南京 210004)

医患关系是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针对某种疾病,医患双方通过信息交流,使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从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1]。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医患关系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家属过分关注患儿病情,双方医疗信息不对称,使家长产生医护人员对患儿不重视和不关心的感受,另一方面就诊过程中,接诊医生不当的言行及态度,使双方易发生冲突。有报道表明[2],约40.0%医疗纠纷无医疗过错,其中64.4%存在医患不良沟通。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各医学院校对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模式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本院有大量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在临床学习,对其调查发现存在较明显的医患沟通能力不足,本研究针对如何提高儿科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出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儿科研究生沟通能力不足原因

1.1 儿科专业的特殊性 目前仍有较多人认为儿科学是一门简单的学科,但儿童与成人有本质区别。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很多疾病会影响其成年后的健康状况。其特殊性表现为:①患者年龄特殊性,从出生断脐到14岁均属于儿科年龄范围,儿童的身心尚未成熟,日常生活依赖外界关照。婴幼儿不能清晰表达病痛,无论查体还是相关检测常难以配合医护人员;②儿童疾病的特点,病情隐匿度高、不稳定、变化快且进展迅速,发生发展与成年人不同,增加诊疗难度;③陪同家属特殊性,在儿科门诊或病房经常看到1个患儿同时有2~4个家属陪同就诊,家属对患儿过分的关注导致焦虑程度和心理需求相对较高,在诊疗过程中往往出现怀疑、不配合甚至将焦虑情绪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的现象。因此,对儿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还需具备高超的语言沟通技巧。

1.2 院校医患沟通教学课程设置欠合理 医患沟通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技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沟通技能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更需要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进行理解、转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对外交流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尤其是医患沟通课程较发达国家仍有不足。首先,就其占医学教学总学时数的比重来看,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医患沟通课程多以理论授课为主,临床实践课时较少,最多18 学时,这与美国医学院校的24 学时或36 学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4]。再次,国内很多课程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以教师为主体的全程灌输式教学。教学资源短缺,注重理论基础传授,缺乏足够的案例讨论及深度的专题培训,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近年来,虽然国内许多院校开始尝试在研究生课程中运用讲授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标准化患者、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却大都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一般[5]。最后,国内院校在本科生教育中已经普遍开设了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教育相关课程,但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相关课程则大多数作为选修课程,易使部分教师及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1.2.3 研究生自身角色身份转换的问题 研究生在院校完成理论基础学习后,以实习医生身份进入临床轮转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将之前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要尽快熟练掌握各项临床基本操作,在带教医生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临床诊疗思维。研究生刚进入临床,尤其是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证书的学生对医院科室环境、临床带教老师、临床各项专业技术等均较陌生,易产生紧张心理。每天在临床上直接面对数量众多的婴幼儿患儿,研究生在接诊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诊疗思路不清、交代病情不详细、治疗方案解释难懂、临床操作不够熟练等问题,而儿科医生常身处嘈杂的诊疗室,面对焦虑的家属,常被要求能在最短时间做出准确的诊断,并给予快而有效的治疗。但儿童疾病复杂多样,起病急且变化快,遇到不能理解的家属,易出现沟通障碍,加深医患矛盾。

2 提高儿科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措施

加强人文学科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高的基础。优质的人文教师团队是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保障,在加强对儿科专业教师队伍培养的同时,需加强对医学人文教学的建设,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6]。在研究生走上临床岗位前,建议医院组织以医疗法律法规、医院及临床科室规章制度为重点的学习,同时,院医患沟通办公室人员可为学生开展一系列医患沟通案例讲座。在科室层面,选择高年资医生作为授课人,介绍本科室的接诊特点,以本科室临床案例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当然,作为研究生自身,首先需做到尊重患儿及家属。既然家属选择来院就医,说明在初衷上还是带有信任感的。对待患儿及家属应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尊重其人格、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给患儿查体时,同样应保护好孩子的隐私,做到不当众评论患儿的病情,充分尊重患儿的隐私权。再次,良好、有效的沟通是取得家属信任的前提。在询问及解答家属问题时,应根据家属的理解力采用不同方式,既要将孩子的病情真实、及时告知家属,又要做到语调平和、通俗易懂、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对患儿多夸奖、多鼓励,减轻孩子的恐惧心理。在沟通的过程中,能做到站在家属的角度,理解家属,善于诱导家属表达出有效信息。在家属表达过程中,医生不要轻易打断患儿或家长的表述,伴随家属的语言、声调、表情等,加以点头和眼神的关注。除语言上的沟通外,聆听的姿势、良好的目光接触、主动倾听等均是重要的非言语交流技能[7],同样也会对患儿及家属的情绪产生影响。往往一句轻声的问候、轻柔的搀扶、熟练标准的检查手法会增加家属对医生的信任,增进与患儿的感情,不仅有利于疾病的诊疗,且可减少医疗纠纷。

3 小结

综上所述,医学是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目前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医患沟通教育重塑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任重道远,每一个儿科研究生不仅需从思想上重视医患沟通学,且需在临床实践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

猜你喜欢

医患儿科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