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生人伦理视角下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方法研究*

2021-04-03刘德香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陌生人关怀医学生

刘德香,霍 原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44658206@qq.com)

素养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反复实践而习得的,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医学生集知识和技能于一身,其所坚持和奉行的价值观关乎其日后走入执业医师岗位对待患者及家属的态度与责任。当今社会,我们正面临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带来的道德挑战,本文选取社区作为陌生人伦理指导下医学生关怀素养的培育载体,开展以“关怀”为主题的社区德育实践活动,旨在为超越陌生人伦理,提升医学生关怀素养探索新方法。

1 陌生人伦理视角下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逻辑基础

1.1 陌生人伦理视角下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理论逻辑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现代社会是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会[1]。陌生人伦理是基于陌生人社会这一现象而言的,即构建以尊重和协商为核心的伦理观念。从教育的层面来讲,陌生人伦理的内涵包含如下方面:其一,以陌生人伦理为导向的教育是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前提;其二,以陌生人伦理为导向的教育,其本质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是一种成“人”的教育。陌生人伦理应用到学生教育之中,意味着鼓励学生接触陌生人,增加学生与陌生人交往的机会,尤其要丰富校外活动,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交往观念。

关怀素养是指个体对人、社会生存与发展等的关心,医学生关怀素养则反映的是医学生实现内心价值追求的动态过程,是自觉意识提高的体现。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本质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肯定,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医生的职责和任务更为艰巨,除了为患者提供基本的诊疗服务外,对生命健康的关爱、对人的生命的肯定,对患者精神需求的满足等,这些都是医学生将来走向医师岗位必须具备的素养。

陌生人伦理与教育、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从陌生人伦理视角讨论德育问题,就是要告诉人们在陌生人社会中,对待陌生人不应是冷漠的态度,而应将其视为伙伴,承担每一位社会成员应肩负的社会责任,这一观念为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指明了方向。

1.2 陌生人伦理视角下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现实逻辑

第一,医患关系的缓和迫切需要重构信任关系。医疗活动的对象是人,人具有双重性,即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也是医学发展中人文关怀复归的重要前提。这些属性决定了人类有意识、有情感的需求,会感到愤怒与恐惧等,这使我们不能单纯地运用缺乏情感的科学技术去处理医患关系。医患关系属于一种主体间性的关怀,将关怀意识和能力嵌入医学生德育内容体系之中,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师人才。在陌生人社会,社区德育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被打破,这给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带来严峻的考验。在信任关系和关怀关系中,医患关系非常具有代表性,长久以来,人们将医生视作“超能人类”,这种非理性的观念为医患纠纷、医患矛盾埋下了隐患。高校在培养医学人才时,要考虑整个社会对于医生的期待这一现实背景,当前而言,医德教育必然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关怀素养培育要求“站在双方立场”思考问题。关怀素养是一种自觉地履行对他人责任的素养,是认知和情感相结合的品质,医师的这种品质有助于缓解与患者的紧张关系。按照社会学原理,个体具有融入另一个个体或群体的需求,这种社交需求在网络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个体具有与陌生人“接近的冲动”,但当今社会过于强调陌生人的“危险性”,加重了人们与陌生人真诚交流和沟通的负担。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走入医师岗位,接触的患者群体对于医师个人来说是“陌生人”群体,超越陌生人伦理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启发医学生像对待“伙伴”一样对待患者,学会“站在双方的立场上”解决问题。

从陌生人伦理视角出发,我们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关心与关怀的重要性,关怀关系的建立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都能够理解并维护的关系。

2 以社区为载体打造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陌生人环境”

从陌生人伦理视角出发,培育医学生关怀素养,前提是要满足两方面条件:一是具有能够为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即环境载体,且这一载体能够最大化还原“陌生人环境”;二是要与医学院教学安排相衔接,将社区实践活动打造成为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2]。

2.1 主动延展社区育人环境载体

从大的社会环境方面来看,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由熟人伦理向陌生人伦理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对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人是社会中的个体,其成长过程难免会受到周围人、事、物等的影响,从小生长于陌生人社会关系网络之中,造成其人文关怀素养不足;其二,社区作为“陌生人”环境,可作为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环境载体。在现实发展中,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群体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在社区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邻里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社区作为践行道德活动的重要场所,理应承担公民道德教育、关怀素养提升的责任[3]。故此,城市社区人文环境的转变能够为医学生关怀素养教育提供环境支持,加强医学院与社区的联合,打造关怀素养培育的人文环境,是对医学生德育形成的有效补充。

2.2 积极搭建社区实践活动载体

思政课程是各类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除此之外,目前很多医学类院校还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社区医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都能够成为开展学生医学关怀素养培育的载体[4]。为了增强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系统性和衔接性,研究认为,当前阶段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应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将关怀素养培育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之中。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其一,理论课程的融入。齐美尔关于陌生人伦理等的论述能够为启发医学生对陌生人的关怀提供有益启发,在相关理论课程中,可以适当渗透陌生人伦理的观点。其二,实践课程的融入。关怀素养培育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在环境中进行体验和深化。医学院近年来为增加思政教育实效,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这也为关怀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有利契机。为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可引导医学生深入基层,以实习的形式加入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之中,或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活动[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触陌生人,体会如何关怀陌生人。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除了具备环境载体和活动载体以外,还需要得到学校、社区、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的支持。从学校内部要素来讲,一要重视医学生关怀素养的培育,二要提高思政课程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实践教育能力,三要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社区教育实践链接资源。从学校外部要素来讲,医院、社区等应与学校建立紧密联系,医院可以为学校提供医患关系的实证案例分析报告等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社区应主动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3 分层次推进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社区实践活动

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不是一个个零散、简单的实践活动的拼凑,而应是一个系统化的育人模式。基于社区环境载体和实践活动载体的搭建以及对医学院思政课程的衔接,为开展医学生关怀素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社区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如何找准切入点并分层次推进是关键。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陌生人,为此,以道德移情为切入点,培育医学生同理心,引导其对话、关心、拥抱“陌生人”,旨在循序渐进地提升医学生关怀素养。

3.1 对话“陌生人”

现代社会中充斥的各类风险和危险因素,让人们避之而不及。在社区中,我们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也是“保持距离”,因而邻里之间互相不认识也逐渐成了一种常态。学校环境属于“熟人圈”,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也主要是基于熟人之间进行的,社区则属于“陌生人圈”,更贴近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需求。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要扎根实践,深入社区,与社区居民充分互动。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区居民,一要了解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因素,如社会、心理等因素;二要在充分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与社区居民建立信任关系。

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关键在于端正其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可通过开展宣传活动、社区互动或交流活动等,在增进居民之间相互了解的同时,引导医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流。医学院应密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系,组织医学生参加居民健康调查、居民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或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日间照料活动;或与教师一同开展社区调研活动等。结合医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在社区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及优势,向社区居民普及健康知识[6]。例如,组织医学生针对某一项疾病或专题开展社区调研活动,具体可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展开,在这一过程中有效锻炼医学生的沟通与组织能力,也可通过建立“沟通日志”的形式形成关怀记录。

3.2 关心“陌生人”

医学生关怀素养的践行体现为向陌生人表达关心,传递关爱。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以充分的调查为前提,了解活动对象的需求,进行有效关爱。结合现实情况,可从独居老人、慢性病人群两方面切入。

针对社区中的独居老人群体,从需求出发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为其提供基本的健康体检项目,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与其进行交流,关注其身体和心理健康情况;帮助独居老人学会使用现代化、智能化的交流工具、求助工具等。在医学生与老年人群体的互动过程中,增加其对老年人群体的好感,为日后走入医师岗位打好基础。

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慢性病患者人数明显增加,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医学生可结合自身的专长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一些服务和支持,且由于慢性病患者自身身体上的特殊情况,更易于接受医学生的关怀,在道德情感上也更易成为医学生社区实践活动的“服务对象”。通过社区接触慢性病人群,师生共同开展慢性病实地监测、调查活动,向其从传播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

社区是医学生向“陌生人”表达关心的重要场所,也是医学生发挥专长的重要阵地。例如,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社区承担了大量基层防控及宣教工作,医学生相对于其他工作人员在知识储备上具有优势。如参与基层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对话居民、患者,在与之交流过程中感悟作为医生的言语行为对居民、患者的影响,以及紧急情况下居民、患者对医务人员、医疗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大大提升了作为一名准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

3.3 拥抱“陌生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们道德素养的提高可通过移情的方式来实现,医学生关怀素养的培育也应走进其内心世界。拥抱陌生人是指真诚地接纳陌生人,从心理学上讲,是一种“道德移情”。欣赏和接纳陌生人就是要以更为开放的思想对待他们,而非根据自己的主观进行估计和揣测,这也应成为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的高层次目标。对于医学生而言,如果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将更有利于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进行医患沟通[7]。具体可鼓励医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关注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推动社区医疗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技能。

组织“家庭访视”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医学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了解。家庭访视的主要对象是社区慢性病患者,医学院应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站建立联系,为医学生参与家庭访视创造机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个性化诊疗、随访等,家庭访视更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其服务的内容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还包括精神和心理层面。医学生参与家庭访视,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患者所处的境遇,如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等。家庭访视是医学生密切接触社区居民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对于医学生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挑战,一方面,要求医学生掌握基本的家庭访视相关的知识基础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医学生能够具有较好的交流和应变能力。通过多次的家庭访视,医学生在与“陌生人”建立起“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良好关系时,医学生也就更能够体会“患者”的心情,在这一过程中,医学生的同理心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通过上述几种社区实践活动形式,为医学生接触“陌生人”创造了契机,并通过广泛接触、频繁接触和深入接触等方式,逐步实现道德移情和学生关怀素养的培育目标。

4 结语

协调陌生人伦理与熟人伦理之间的关系,需要发挥社区这一天然的公共生活场所优势,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区关爱活动。陌生人伦理视角为医学生关怀素养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借助社区这一道德育人的重要场所,引导医学生接触“陌生人”,了解“陌生人”、关怀“陌生人”,循序渐进地培养医学生的关怀素养,但这一方法尚需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陌生人关怀医学生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