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医精神的内涵、价值与传承路径*
2021-04-03王泽坤
赵 丽,王泽坤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zhaoli02@126.com)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伴随经济全球化、全球人口流动的影响,疫情常态化已经成为每个国家必须面临的挑战。对于我国来说,培养一支思想信念坚定、医学技术高超、紧跟时代潮流的医疗队伍对于克服疫情影响、提升国家地位、增强国际影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挖掘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可为新时代培养医学人才、建设医生队伍提供精神指引,为后疫情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1 红医精神的产生与发展
在我国,医生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从医生职业出现以来,社会便对医生品德有着极高的期待。《国语·晋语》有云:“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就是对古代医生的期望。而后汉朝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医乃仁术”的理念,《后汉书》中也对医者提出了“悬壶济世”的要求。唐朝孙思邈撰写的《大医习业》《大医精诚》全面地论述了对医生的职业道德要求。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对医生职业道德和素养的重视以及完善。
红医精神是在传统医生职业精神的基础上,在中国近代的革命背景下,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不断丰富、发展的。
红医精神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早出现在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时期。由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农村为根据地,并且面临着国民党的“围剿”,整体生活、医疗条件都处于极低的水平,亟需大量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的“红色医生”,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红医”一词。这期间建立了中央红色医院、闽西红军医院、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等医疗场所,为保障军民生命安全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根据地的医疗建设,为了保证革命力量的延续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1933年,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发动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提出医疗卫生工作“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方针[1]。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医生队伍随中国共产党大部队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过程中,红色医生为了保障革命有生力量的延续,付出了200余名医生生命的代价,其中包括校长彭龙伯、教员李延年、俞翰西等,他们不仅是革命的战斗者,更是医务保障人员,有效减少了长征路上红军的伤亡数量。中国革命早期的红色医生队伍经历了多场重大革命事件,在早期医疗卫生方针指导下,从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精神中汲取营养,从而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红医精神的雏形。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医疗体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医精神的内涵得到了拓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非常重视医学教育,建设了完善的医学体系,采用了坚持办学的方法。1938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乡村普及必要的医学知识,红色医生以“坚持为战争服务、为部队服务、为全体抗战军民服务”为宗旨[2],克服困难,利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开设专业课程、创立报刊等方法,快速扩充医疗队伍,培养专业医护人员4000余名,极大的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战时的医疗力量,保护了群众的生命安全,为我国抗战期间的医疗卫生作出了极大的保障。在此期间,以中国医科大学为首的红色医校规章制度逐渐趋于正规化,并以培养政治坚定、忠于职责的医疗卫生人员为教育方针,为我国抗战时期培养了大量人才。1941年秋,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医科大学(原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3]。至此,红医精神基本发展成熟。
新中国成立前后,面对国际形势紧张、国民党伺机反攻的局势,我们更需要一批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疗队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面向工农兵、政治立场坚定、与群众路线结合的红色医疗队伍”的方针[4]。在这一时期,党对医疗队伍加强了领导,医疗队伍更加贴近于人民群众,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水平,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成功。
综上所述,红医精神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的伟大成果之一,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特殊表现。经过革命的洗礼,逐渐凝炼出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艰苦奋斗等内涵。红医精神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起了重要作用,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医疗卫生的内部、外部环境与革命时期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医疗团队的建设也有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两场重大抗疫事件——2003年“非典”疫情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红医精神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医护人员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医疗团体的责任担当。为了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4万余名医护人员逆行而上。在这些医护人员身上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技术优良、救死扶伤、政治坚定的红医精神。
2 红医精神的丰富内涵
红医精神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诸多优秀革命精神的内涵,并且随着时代对于医生要求的变化以及历史突发事件的影响,红医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主要体现在救死扶伤、技术优良、政治坚定、艰苦奋斗、人道主义等方面。
2.1 政治坚定
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最鲜明的特征。红医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对于土地革命的实践探索,其出发点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带有鲜明的政治性。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对于医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早期红色医生用切身行动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将政治坚定放在红医精神的首位,就是为了确保我国医务人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为了阐明医生是人民的医生这一基本问题。
2.2 技术优良
技术优良是对医务人员重要的专业要求。我国革命早期,医疗卫生水平十分低下,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不能得到保障。面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一批技术优良、医术高超的医务人员。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一支医生队伍,作出了巨大努力,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多所红色医院以培养优秀医学人才,出版了以《红色卫生》为代表的专业性书报以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当时医疗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对于技术工作上的思想问题进行专门划分讨论,这些措施大大加快了一支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队伍的成型[5]。
2.3 救死扶伤
救死扶伤不仅是我国自古以来对于医务人员的职业要求,更是红医精神的内涵之一。在我国革命时期,红色医生平日积极对群众的伤病进行治疗,战时冒着枪林弹雨,为工农红军战士提供积极的援助,待病人如亲人,挽救了无数军民的生命。此外,红色医生还对受伤战俘一视同仁,不仅在生理上予以治疗,而且在精神上也予以尊重,在古田会议上作出的要将被俘士兵医治好并发放路费送回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6]。
2.4 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红医精神延续至今的基础。我国革命时期,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红色医生面临着没有器械、没有场地、没有技术人员、没有资金的窘迫局面,艰苦奋斗,自行研发器材、研究医学技术,以祠堂、废旧医院、教室为场地,开展医学技术的研发与传授。红色医生用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了当时的困境,为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2.5 人道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的技术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不再有战时对于医疗队伍的急迫需求,但是其他疾病,如艾滋病、癌症等挑战接踵而来。为了我国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医务工作者充分发挥红医精神,刻苦钻研病理,盘根溯源,对多种疾病研制出了全新的治疗方法,对世界医学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在当今时代,我国医疗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在世界性疫情面前,我国医生不惧艰险,不仅为其他国家提供药物援助,还挺身而出,支援他们的医疗工作,消除病魔,充分发扬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3 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医精神是我国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和近年医疗卫生领域挑战的不断出现,红医精神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塑造医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优秀医学人才都有积极作用。
3.1 为推进健康中国提供精神力量
红医精神的形成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道德观念对于医生团体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医疗思想中国化的结果,也是新时代中国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红医精神在内的诸多“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7]。
近年来,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之下,医疗卫生行业的形象更多地展示在公众面前,群众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也呈上升趋势。在医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交集逐渐频繁的背景之下,如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成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必须正视的问题。发扬红医精神,不仅可以传承医生群体的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还可以有效处理医患之间的特殊关系,成为医生群体与群众之间的关键润滑剂,对于我国解决民生方面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3.2 为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提供教育资源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将保护人民健康放在重要位置。”[8]作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主体,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尤其是医学生群体的义务感、使命感、责任感成为决定我国医疗卫生领域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教育事业一定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队伍的后备力量,未来医疗部队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至关重要。红医精神是以我国革命时期红色医生的行为作为参照,综合多种革命精神精炼而成的伟大革命意志,是当代医学生最需要学习的一项标杆。红医精神为我国医学教育提供了生动详实的教育素材,重构当前医学教育体系的实践情景和公共向度[9]。医学教育应以红医精神为借鉴,对医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打造一支面对困难能够做到艰苦奋斗、面对外界诱惑能够保持坚定意志、面对专业研究能够精勤不倦、面对患者病痛能做到技术优良的优秀医疗队伍。
3.3 为塑造良好职业素养提供借鉴模板
红医精神是我国革命时期无数红色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的血与汗、青春与生命塑造的精神丰碑,老一辈红色医生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救死扶伤、无私奉献,他们的伟大事迹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的工作人员而言,则是职业素养的行为标杆,是新时代的全新医德要求。新时代医疗工作者虽然比革命时期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但更应当抱有艰苦奋斗、博极医源、信仰坚定的精神,才能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后援。红医精神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是一份强大的精神力量与行为标杆,能够有效带动我国医疗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坚定医疗工作者以国家命运、人民生命、世界和平为使命的信念,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红医精神为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的道德标准,对于我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应对多种困难与危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大意义。
4 传承红医精神的路径
红医精神是我国伟大精神财富之一,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红色精神的集中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坚定的信念以及伟大的理想。新时代传承发扬红医精神,可以从加强革命教育、推崇医德情怀、保持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入手,发掘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
4.1 加强革命教育
红色信念是红医精神的核心所在。红医精神形成于革命时代,在艰苦的时代背景下,锻炼出一支意志坚定、对党忠诚、有崇高信念的优秀医疗队伍。在立场上,医疗队伍必须与党保持一致,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一边,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医疗队伍必须始终坚定自身的革命立场,坚定人民必胜、革命必胜的信念;在思想觉悟上,坚定红色革命思想,以革命先烈为榜样,走正确的政治道路,最终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而拼搏奋斗;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的职业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以国家利益为先,缔造有革命情怀的价值观。加强革命教育,充分发扬红医精神,可以通过以大学思政课为切入点,结合以校园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的再加工与二次传播,让革命教育深入人心[10]。医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医学的主干力量,必须坚持革命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当代大学生应当“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1]。将革命精神融入医学生的医学教育之中,实现“信念坚定、忠于革命”的道德价值指引,增强医学生群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4.2 推崇医德情怀
医德情怀是红医精神的应有之义,推崇医德情怀是弘扬红医精神的最好方式。医德是国家社会对全体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是医务人员职业行为的评价标准之一,良好的医德可以有效缓解医患关系,精进医生执业水平,形成良好医疗风气。红医精神最早形成于革命年代的医护工作者的救治活动,在这些救治活动中,红色医生博极医源、救死扶伤,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准和疾病治愈率,有效保障了军民的身体健康。他们无私奉献,全身心为人民服务,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坚持为人民群众免费治病,普及医疗卫生知识。这种医德情怀是当代医务工作者必须学习的精神,也是新时代医学生的必修课。当代医务人员需要时刻以医德情怀为旗帜,切实投入医疗工作之中,新时代医学生更应该向革命前辈学习,认真磨练自己的医学本领,提高医疗水平,达到践行落实红医精神的目的。
4.3 保持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红医精神流传的持续动力,是延续发展红医精神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在艰苦的革命条件下,红色医疗团队利用仅有的物资展开了成果显著的医疗卫生工作,大量红色医生捐献了仅有的微薄收入,在枪林弹雨中得到了磨炼与升华,形成了不惧风雨、苦中作乐、奋力拼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当今时代,我国医疗队伍中出现了个别价值取向偏离的医务人员,一些医学生也对医学失去了敬畏之心,这种情况对我国医疗卫生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保持艰苦奋斗对于国家医疗事业来说是取得进步、保证发展的源动力。只有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医疗队伍才能不断克服时艰,屡创辉煌[12]。
4.4 勇于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是红医精神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的不懈动力,在当今社会,红医精神仍然能发挥巨大作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红医精神所体现出的开拓创新精神。医学是以科学为基础,维护群众生命健康的学科,在医学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加速的当代,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就注定要在世界医疗领域的发展中落后。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抗疫工作卓有成效,面对未知的病毒,在第一时间研发出了疫苗。同样,在未来的发展和挑战中,唯有勇于开拓创新,才能保证国家安定与社会的和谐,保证人民的身心健康[8]。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我国14亿人民的生命安全,为我国未来的繁荣昌盛奠定基础。
从革命时期的苏区精神到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抗疫精神,一批批医务工作者用自身实际行动诠释了宝贵的红医精神。当代医务人员应当继承发扬红医精神,将红医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发挥其引领和支撑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