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程下的中国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路径探索
——“新时代、新征程与中国青年发展”研讨会综述
2021-04-03周蓉
周 蓉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自十八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指出,新时代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引,青年工作也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随着社会发展与主要矛盾的变迁,以及科技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快速飞跃,青年工作也正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与新的挑战。此次研讨会,围绕百年历程下的中国青年发展以及未来青年工作开展路径进行探讨,既是一场学术交流,也是一次提升政治站位、推动当前青年工作开展的重要论坛。
一、百年历程造就中国青年的成长与发展
(一)百年大党是中国青年发展的坚实后盾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也是一部在党的带领下以广大青年为主体,生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应该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始终代表、赢得、依靠着广大青年,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中国共产党都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始终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始终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始终都全力支持青年在伟大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研究员邓希泉在总结建党百年与青年发展关系问题上表示,首先党是中国青年最好的领导者和保护者,只有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了青年群体的本质属性、社会地位、成长主题、根本任务、主要特征、发展路径和未来趋势等重要方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推动中国青年群体和中国青年工作发展呈现全新的发展方向、道路、空间、路径。其次,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共青团把青年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代表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发展青年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这使一种力量分散、正负能量互现的社会力量发展为一种正能量明显、方向趋于一致且共同奋斗的政治力量。再者,党是现代中国青年工作的开拓者、组织者、主导者,是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工作实现巨大历史飞跃的关键领导力量,它确定了一条以政党青年组织为核心、青年运动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以全体青年的解放和发展为对象的青年工作的发展路径。此外,中国共产党不断建立完善了青年发展政策体系,积极拓展青年发展空间,青年发展的主题由“青年解放社会”转变为“社会发展青年”,应该说,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从亡国灭种的边缘和军阀割据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最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的大好局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青年发展奠定了日益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中国精神是中国青年成长的信念所在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021年,中国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地域形成的革命精神,一共有91种,这些精神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长征、延安精神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航天精神,再到新时代的伟大的抗疫精神和扶贫攻坚精神,可以说,这些精神在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内容、支撑我们锻造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力证了中国青年无不是由各个时代的年轻人用热血和自己的年华进行铸就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史宏波在分析中国精神与青年成长这一问题上表示,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着眼现状,在青年成长过程当中有个东西始终对其有巨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它能够为青年激活青年的内在动力提供磅礴的力量,使其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一个追梦人、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一名爱国者、有高远的道德情操和持续的改革创新的追求做一名奋斗者,其中都离不开的这个东西就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他表示,无论是救亡图存、建设图新,还是改革图富、复兴图强,中国精神对青年成长都是一种支撑、一份要求、一股动力,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中国青年的成长中,提供了一个精神支撑,同时也是一个精神要求,中国青年必须有着中国青年的内在的规定性。中国青年和其他国家青年不一样,这不仅仅是人种的问题,更有精神文化的内涵差异,也就是这种中国精神不断地在为中国青年的成长提供动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王芳进一步聚焦海归青年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她指出,海归群体作为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又回归祖国的人员,其中大多为青年人士,这部分青年群体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承担了社会变革的关键角色。她深入分析海归青年群体家国情怀这一精神内核,抽取SYS的部分数据,主要聚焦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社会态度和个人价值观等与家国情怀内容密切相关的四个方面,对当代海归青年群体的家国情怀做出具体描述和分析。调查结果发现:促使海外人才归国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家国情怀等文化因素,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文化,使许多留学人员选择回归。可以说,家国情怀是海归青年群体独特的精神内核,是海外游子情系祖国的最重要的精神纽带。
(三)当代青年对第二个百年具有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纵观百年历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前赴后继地朝着同一个目标,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拼搏。习近平总书记曾赞扬中国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前,我们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我们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来看,我们所遇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更重,“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而这种努力作为我们青年人就是责无旁贷的。
史宏波表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出现有一定的原因,第一个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二它也是大国博弈和国际竞争的迫切需求,第三它也是缩小与世界差距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也是当代年轻人必须和必将承担的一个重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在交流中指出,青年是我们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赋予了青年使命,时代的光荣也是属于青年。他分析,当代青年对第二个百年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青年是我党崇高价值观的守护者;第二,青年是社会老龄化拐点的应对者;第三,青年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者;第四,青年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一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纪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和责任,新时代青年他一定是与时代同行共同前进,他在民族历史和未来的这种担当和责任无疑是第一位的,特别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站在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交汇处,同时又是两大变局背景下,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意义非凡,中国青年一代要承担起这种为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正如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的11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去考察时所说的:“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斗争中绽放绚烂之花”。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的特征与形势
(一)当代青年发展的特性趋势
时代的变迁赋予了不同时期的青年具有不同的时代特性,研究把握青年这一主体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是有效开展青年工作建设的基础保障。研究中,廉思对新时代青年群体进行了基于时代性的分类:成长性群体:初高中学生、大中专学校就读学生;内生性群体:青年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青年职工;建制性群体:外资企业和私民营企业管理技术青年、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杠杆性群体:新媒体从业青年、新文艺从业青年;知识性群体:高校青年教师(工蜂)、科研机构青年研究人员、青年科技工作者、民间智库研究人员、青年律师和青年医生等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示范性群体:互联网、生物医药和金融领域从业青年;原子性群体:蚁族、数字蓝领、自由职业者;边缘性群体:“90后”农民工、返乡青年(洄游)、农村青年、小镇青年等。
同时,邓希泉从发展性视角分析了青年群体从内生到外延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是从主体地位上来看,青年摒弃了人身依附与个人忠诚的陈腐观念,日益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展现出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赤诚热爱;二是从物质基础角度来看,青年发展从深受贫穷的制约到摆脱绝对贫困,青年发展实现了从生存型到发展型的飞跃;三是从社会权力自由度来看,青年发展由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到公平公正享有发展权利,从全方位被压迫束缚到自主自由发展;四是就发展载体教育方面的变化而言,青年教育的突破性发展不断拓展青年发展空间与可能,青年发展从单一单向到日益呈现多元多维多向度的发展趋势;五是青年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成长风险日益得到有效遏制,青年发展的进步性、确定性、全面性日益彰显;六是青年发展从因循守旧、闭目塞听到创新创造、广泛交流,青年发展正能量的溢出效应日益显著。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社会矛盾转变所带来的挑战。史宏波指出,当前青年的历史方位实际上是从新时期到了新时代,新时期我们社会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新时代我们社会的根本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这种矛盾来看,实际上它不单单是一个矛盾的变化,它是由量到了质的变化。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诉求从新时期要求我们富起来,前进到了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富起来,我们要既富且强起来,实际上它仅仅是我们自己内部的问题,还是一个需要在整个世界的坐标体系内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的问题。所以,对于这样的社会性矛盾的解决,实际我们当下的时代青年会面临更艰难、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二是思潮多元化所带来的挑战。新时代的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局势更是使凝聚社会共识的任务变得十分紧迫。从国际局势来看,随着中国实力在世界舞台上的提升,无法避免地招致了在现有的世界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忌惮。“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青年正处在养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果忽视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青年的价值观将面临空白,将为西方意识形态集团抢夺青年实施和平演变、破坏中国崛起留下可乘之机。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果缺乏价值观的共识,改革将会遭受最大的阻力,使经济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正如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戴冰所言,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受到西方普世价值观所提倡的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的公平正义自由等概念的影响,他们对听党话跟党走的这种核心价值观念的认知和认同存在偏差,面对当前显现的价值观念对冲、“未富先懒”懈怠、激进民粹主义、持续向上流动等挑战,我们要做好应战。
三是生存需求所带来的挑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希东表示,快速转型背景下的全球及中国青年,正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风险、挑战和问题,例如中国青年面临着巨大的住房困难,尤其是一线城市更明显,一份针对7万多名租房人的问卷显示,超过1/4的人租住长达5年以上,超过6成的租房人租住时间超过3年;同时,社会焦虑问题也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3.7%~54.4%,其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9.68%,18~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抑郁或亚健康严重影响当代青年的生活质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岛市团校校长、教授刘富珍在谈到当代青年婚姻困境问题时指出,当前中国青年正面临独居者多、离婚多、城市女性主动不婚多、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婚恋问题。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61.2%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8.0%的受访者坦言非常严重,61.7%的受访者认为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恐婚”主因。面临离婚率高、独居者多的婚恋压力问题,民政部2018年数据显示,中国的独居成年人口已经超过7700万。在全国一人户的家庭样本统计中,20~34岁的独居家庭占比达到约38%。
三、继承与开拓:新时代青年工作开展路径探索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一切因变而生,因变而强,没有一劳永逸。从社会群体的结构变化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新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治理与管理界面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线上线下的边界逐渐消失,工作生活的场景交融混杂。因此,新时代的青年发展工作开展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接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经受党和人民的考核,要带领中国青年在不断叩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引领谁”的上下求索中,让每个青年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
(一)要将政治引领融入青年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思想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是思想如果只有差异而无共识将会造成社会的分裂。对于青年工作而言,如何把青年的思想和意志统一到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与共同目标上,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完成,是当前中国青年工作的一大任务。
2018年7月2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座谈会当中,鲜明地提出,对于共青团的三大主责主业,其中第一大主责主业就是政治引领,要求共青团把政治引领作为最重要的主责主业,即各项工作都把政治观的培养、把政治育人作为共青团各项工作的基础出发点。戴冰在交流中表示,新时代加强青年政治引领,重在用中轴主线贯通各类青年教育的培养。第一是要把政治引领中轴线贯穿到党团对育人一体化实践中去。从青年个体成长发展阶段来看,要形成在少先队引领下埋下共产主义的种子,在中学团组织的引领下,把种子培育好,让种子生根发芽,进入高校打铁过水期,在高校党团组织和思政课教师的精心引导和栽培下,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为青年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用这样一体贯通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政治引领在青年成长中实现情感不间断、认识不下降、政治不动摇。第二是把政治引领中轴线贯穿到青年奋斗精神培养的价值导向和认知体系中去。既要培养青年人认识到通过诚实劳动、勤奋劳动、艰苦劳动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把关注重点放在新技术和对劳动赋能和新技能劳动人才的培养上,要通过转述好美好生活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逻辑和制度优势,让青年要深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同时,要引导青年充分适应新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聚焦现代化数字化的新变化,针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赋能、新时代产生的新业态,适时调整劳动观培养的内容方式,在青年劳动观、奋斗观培养中大胆地融入适应新业态的理论实践,引领青年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第三,要把政治引领的中轴线贯穿到新的青年类型群体的教育服务全过程当中去。例如,加强对国际教育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相关工作,即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领域的团建工作,做好思想动态调研,办好留学生思政课堂,从他们进入留学教育模式开始,就要进入持续的、不间断的、接续性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要加强整合资源,用服务来覆盖留学生出国求学的全过程把握,重点关注海外留学生当中的学生领袖、学生会的骨干,等等,通过关注关键少数,争取培养一个人,带领一批人,影响一群人。第四是要把政治引领中轴主线贯穿到“青马工程”培养的人才体系中去。我们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青马工程”应成为整个青年代际当中核心关键少数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因此我们要更关注其培养体系,把它作为青年政治骨干的重要的后备力量来对待。
(二)要把时代特性与青年发展工作机制建设相融合
青年发展反映着时代的脉搏,体现着社会的进程。因此,推进当前青年工作机制的建设与开展需要应时而新、应势而进,要时刻将“时代性”“发展性”作为核心要素。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副教授朱峰在围绕品质生活时代的青年社会政策体系建构这一问题上指出,在当前的青年发展工作机制建设中需要深入研究我国青年政策结构变化和演进过程,进而明确青年发展制度体系形成的范式变迁和内在逻辑,理清青年政策优化的内在规律和可能风险,这对于深入推进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形成与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具有重要价值。他进一步指出:要发展复合型青年政策工具,根据不同层级能级量级来发展多元化、复合型的青年政策工具,走差异化的政策发展之路;要加强对政策主体的制度激励和资源支持,通过政策先行试点、项目资源倾向等方式增加政策主体的政策创新收益;要强化青年政策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打造开放型组织形态,建构青年政策主体的政策学习与扩散的政策主体间网络;要优化政策创新的政治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鼓励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的青年政策创新,宽容基于担当作为的青年政策创新失败;同时,要通过协调发展关系,加强促进自上而下的青年发展政策扩散与自下而上的城市青年人才新政耦合的路径探索。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全新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审张芝梅在分析青年与城市数字化建设内在关系问题上指出,新时代国家的数字化建设靠年轻人:一是创新靠青年,要发挥青年的创新性和技术能力,青年也要提高自己的数字化能力;二是数字化建设的实施也靠青年,在从数字城市到数字社会进程中,青年要肩负起完善城市数字化建设、加强农村数字化建设,完成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的重任与使命。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浙江省团校副校长、教授蔡宜旦针对数字化改革热潮下的数智共青团建设问题表示,数智共青团建设的价值在于:一来数字化改革是顺应数字时代,引领组织服务青年的必然选择;二来数字化改革是改变管理方式,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抓手;三来数字化改革是推进资源整合,推进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新思路。而数智共青团建设的重点是:一要“工作上网”。构建“互联网+群团共青团工作”新模式,形成全时空、全天候群团工作新格局。二要“数据上云”。注重梳理、收集、整合数据资源,加强与“浙里办”等数字政府平台的无缝衔接,打通“数据孤岛”,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功能应用,推动共青团主动融入“城市大脑”“整体智治”。三要“改革见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打通制约共青团改革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梗阻,构建“数据采集+需求分析+决策实施+评价反馈”的闭环体系,实时评估改革成效、及时反馈改革需求、科学完善改革举措,加快实现从“事”向“制”“治”“智”的转变。
(三)坚持青年责任参与贯穿于国家社会实际需求之中
青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同时,青年也是某些社会问题的主要参与者。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无法独自生活,需要置身于社会当中,青年只有获得社会的支持,才能朝着美好生活发展,“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代替家庭承担着青年社会化的使命,教育、培养、管理与服务青年成为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既要努力培养和塑造与社会发展共进的“好青年”,同时,满足青年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成为了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要导向与任务。
陶希东指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全面规定了青年发展的领域,包括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年社会保障等10个方面,总体地反映了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求,规定了青年工作的具体内容,把青年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落于实处,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为青年的健康成长搭建了舞台,使青年工作走向制度化、全面化与系统化。对于当前“创新社会治理,打造‘青年友好型’社会”问题,他表示:我们要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土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新时代新青年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青年对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的适应能力;要深化家庭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缓解青年的职场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要加快城市人才公寓、廉租房、公租房等住房供给,减轻青年的住房压力;要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为青年人生出彩、社会参与提供更多机会。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林楠在“安居当家:住房问题中的青年心态与情绪表达”问题上表示,住房问题是当代青年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所面临的集中的问题,也是青年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入的一个重要保障,作为社会与政府要努力帮助青年解决好当下社会融入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关注青年网民的政治意见表达,帮助其减少生活压力所带来的焦虑感,消除对社会的负面情绪,使其心理满足感增加、相对社会剥夺感减少。
在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参与问题上,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宛莉莉就青年网络教育扶贫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在当下慈善青年化的趋势下,我们应该鼓励、支持和帮助青年群体融入教育扶贫中,通过青年网络公益的影响力,让青年从扶贫工作的参与者走向引领者,通过互联网将国内顶尖的教师培训资源与渴望成长和改变的乡村青年教师链接起来,构建起乡村青年教师学习、分享、陪伴的线上社群,加强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让青年从只关注个人成长的“学习者”,逐步成长为能够服务他人的“助人者”,从而真正参与到社会扶贫工作中。在海外青年参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王芳表示,善用家国情怀吸引海外人才回归十分重要。当下青年人的学习和就业选择正经历着从“出国热”到“海归潮”的变化,高层次人才回流明显,我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可以期待的是,在家国情怀这一厚重纽带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海归青年群体也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添上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