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研究
2021-04-02孙消
[摘 要]皖南花鼓戏是安徽省的五大剧种之一,因其乡土性和地域性特征曾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但是在当代流行文化不断冲击传统戏曲文化的背景下,皖南花鼓戏的传承及跨文化传播举步维艰。为实现皖南花鼓戏的保护和传播,一系列的可行性措施正在发挥作用,而纪录片作为其中重要的文化传承保护手段,为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更多建设性思路。基于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视野,研究皖南花鼓戏纪录片创作策略和传播渠道,助力其实现跨文化、跨地域的传承。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皖南花鼓戏;创作策略
最早提出“纪录片”概念的是英国的电影制作人格里尔逊,他在1926年将纪录片定义为:对真实的事物做一种有创意的处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纪录片是指专门报道某一问题或事件的影片。由此可以看出,纪录片着重强调记录性和真实性,即通过记录客观存在的方式来反映记录对象的整体风貌。皖南花鼓戏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而对艺术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为了保护皖南花鼓戏原汁原味的传承,防止其在传播过程中过多的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影响,纪录片真实性属性符合皖南花鼓戏的传播需求。可以说在花鼓戏的传承过程中,纪录片小试牛刀,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2016年我国央视大型纪录片《花鼓纪》已经播出,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安徽花鼓戏的前世今生,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群众基础,近些年纪录片已经成为皖南花鼓戏传播的重要手段。
一、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创作策略研究
纪录片是一种对信息进行保存和传播的形式,其工具属性远远大于内容属性,本身并不具有传播的能力和价值。影响传播效果的是纪录片所呈现的具体内容,只有注重提升纪录片内容品质,打造精品纪录片,才能使皖南花鼓戏纪录片跨越文化差异的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而高品质纪录片的创作,需要注重创作策略的科学合理应用。
(一)“小人物”的大舞台,以人为创作切入点
皖南花鼓戏作为一种戏曲,其生命力和存在的形式就是表演。而人是表演的主体,不管是其他的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在与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人是皖南花鼓戏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和焦点。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人往往包括花鼓戏表演者和传承人,通常是以他们为切入点,通过传承人讲述自己与皖南花鼓戏之间的故事作为纪录片开端,使皖南花鼓戏以一个更具生活气息,更具立体感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传承人以自己的人生为“横坐标”,从花鼓戏进入自己生活的时间节点;对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塑造;对自己家人、朋友的影响,本人对花鼓戏这一戏曲文化发展的现状的感受和理解以及个人对皖南花鼓戏未来发展的预期等等这些方面来展开,对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观众而言,在倾听别人的故事过程中感受花鼓戏对一个人的性格和观念的影响和塑造能力,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这种切入方式为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呈现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脉络和思路,即增加了趣味性又具有内在的结构逻辑性。
(二)由远及近,时间结构上的历时性
历时性是皖南花鼓戏纪录片另一种叙事方式,它以皖南花鼓戏自身的起源、发展、演化为时间轴,对皖南花鼓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展示,将时空作为大背景,使皖南花鼓戏表现出动态的发展过程。皖南花鼓戏的形成始于清朝末期,是在皖南地区的民间歌曲吸收了湖北民间花鼓调和河南灯曲的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因此如果想要拍摄关于皖南花鼓戏起源的纪录片,就可以采用歷史再现的方式,通过创作性的表演呈现不同戏曲对皖南花鼓戏形成的影响,从而将皖南花鼓戏的起源呈现给观众,同时辅之以已经被考证的史书记载文字片段,增加纪录片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皖南花鼓戏的表演者也是这种历时性纪录片方式的重要要素。皖南花鼓戏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受欢迎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皖南花鼓戏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因此,花鼓戏纪录片可以通过记录不同发展阶段花鼓戏与表演者的碰撞来为纪录片增加人文主义色彩。这种由远及近的记录方式对皖南花鼓戏的呈现较其他方式更加全面,通过纪录片就可以了解整个皖南花鼓戏的发展脉络和前世今生,更加有助于受众在充分了解皖南花鼓戏的基础上对其产生兴趣,从而达到宣传传统戏曲文化的目标。
(三)实事求是,合理利用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体裁形式的重要属性,纪录片的核心是记录客观的事实,尽可能的减少外在主观因素对记录内容客观性的影响。这也是考验众多的纪录片创作人的重要课题。这里的真实性是指皖南花鼓戏在发展状况、表演方式、表演过程等现阶段客观存在的事实的真实性记录,不对皖南花鼓戏的起源、发展现状进行扭曲性表达,真实记录皖南花鼓戏表演者的表演过程而不施加外在因素影响,这些都是对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真实性属性的尊重。
但是皖南花鼓戏是属于艺术文化的范畴,其具有的写意性、创作性的特征天然的具有主观性色彩。相同的花鼓戏曲目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表演主体呈现的表演效果是存在差异的,且受制于记录工具发展的滞后性,很多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发展到今天与其原始形态可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出入。因此,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成为很多纪录片采用的记录手段。虽然在学术上,有学者认为真实再现并不等同于真实,反对在戏曲纪录片中运中该表现手法,但是主流观点认为通过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可以将以前没有记录下来的表演重现,使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并没有违背纪录片记录事实的本质。因此,应当在客观记录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真实再现手法,且对历史进行再现时,尽可能多的参考已有的真实性历史资料,确保再现内容与客观事实相吻合。
(四)突出对细节的挖掘和表达,感情细腻引发情感共鸣
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创作要注重对细节的刻画,从一个小的细节出发,以小见大。相较于宏观的、宽泛的表现手法,从细节上下工夫能增加花鼓戏纪录片的趣味性。例如纪录片想要介绍皖南花鼓戏的道具“扇子”,如果宽泛的介绍扇子的制作工艺、拿握方式、表演方式等,观众难免觉得乏味,特别是本身对皖南花鼓戏缺乏兴趣的观众,更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从细节出发,从一块布料变成一把花鼓戏扇子的过程切入,将一把小小的扇子的命运与皖南花鼓戏表演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发现生活中常见的扇子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而这种贴近自身生活的事物更加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由此可见,深入挖掘,以细节为切入点,也是皖南花鼓戏创作的重要策略和手段。
二、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传播困境
皖南花鼓戏创作的目的是传播,而良好的传播实绩也可以为创作提供更多思路。一部品质较高的皖南花鼓戏纪录片有利于纪录片跨越文化背景差异,提高传播效果,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还是会面临很多的困境和难题。
(一)缺乏受众,观众的关注度较低
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的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的受众,缺乏受众的传播是无效的。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受众单一且数量有限,主要集中在花鼓戏爱好者、表演者中,限制了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传播广度。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一方面他们不太可能主动去关注或者观看相关的皖南花鼓戏纪录片;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兴趣,就算偶然间浏览到,也不会主动继续观看,就算能够有意识的看完纪录片,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积累,也难以在其大脑中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样的传播是无效的。
(二)缺乏合理规划
随着国家对戏曲文化的重视,很多地区都在有意识的宣传本地区特色戏曲,挖掘其文化、经济价值。例如安徽的凤阳花鼓就已经成为凤阳县的文化特色,当地政府拍摄了很多比较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宣传片,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相较于凤阳花鼓,皖南花鼓戏的传播效果就大打折扣,这就是因为没有明确传播的诉求,缺乏对皖南花鼓戏的有效传播。纪录片是戏曲传播的重要手段,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传播应当明确传播的诉求,对纪录片的质量、数量、内容做具体性的规划,在纪录片的播放渠道和时间节点上做出统一部署。
(三)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创作策略可以帮助纪录片更好的呈现花鼓戏的整体风貌,但是新颖的表现手法则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近些年拍摄的一大批戏曲纪录片,已经呈现出同质化特征。程式化的创作结构,相似的人物经历都在不断地消耗着观众的注意力。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纪录片本身的特征决定的,纪录片强调真实性,而讲述事实的方式又都大同小异,或以某个人物为切入点,或以某个事物为切入点,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同质化的花鼓戏纪录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皖南花鼓戏创作人才的缺乏造成的,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可以带来更多新颖、独特的创作观点,创作人才成为限制皖南花鼓戏纪录片传播的重要因素。
三、优化皖南花鼓戏纪录片传播效果的可行性路径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电视、网站、论坛、微博、短视频等都成为皖南花鼓戏纪录片传播的平台。各大媒体平台的助力,掀起了戏曲纪录片传播的热潮,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成为皖南花鼓戏纪录片创作者的共识。同时我们也应当积极应对传播中存在的难题,优化传播环境,从而促进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传播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一)全媒体传播,打造权威传播平台
目前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已经比较广泛,除主流的电视平台外,我国一些使用范围比较广泛的大中型网站,如新浪、腾讯、优酷、爱奇艺、CNT等,都开设了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此外还有中国纪录片网,很多花鼓戏纪录片都可以在网站上搜索到。另外,相关的论坛,微博也成为皖南花鼓戏传播的重要平台。但是这些网站、论坛等的纪录片频道的群众关注度比较低,再加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各大网站上流传的视频纪录片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纪录片内容信息的权威性大打折扣,皖南花鼓戏纪录片呈现的内容真假难辨,缺乏真实性的纪录片的传播反而会对观众产生误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花鼓戏纪录片在这些渠道上的传播并没有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应当在发展全媒体传播渠道的同时,注重打造主流电视媒体在传播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主体性地位。
(二)培养皖南花鼓戏传承人和纪录片创作人才
皖南花鼓戏纪录片广泛传播不仅需要优秀的皖南花鼓戏表演传承人,也需要花鼓戏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助力。一方面,只有培养优秀的皖南花鼓戏传承人,才能使皖南花鼓戏在历史发展中得到完整的传承,花鼓戏纪录片的传播才有意义。皖南花鼓戏传承人的培育是一個长期的任务,为了保证传承的连续性,保证皖南花鼓戏被原汁原味的传承,应当在青少年群体中进行挖掘,培养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戏曲的兴趣爱好,使他们成为皖南花鼓戏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也是提高花鼓戏纪录片质量,保证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除了基本的纪录片创作、拍摄等技能外,纪录片创作人才也应该具备比较扎实的皖南花鼓戏基本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拍摄中与被拍摄对象步调协调,共同探讨,以将皖南花鼓戏的真实、独特风貌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迎合受众需求,打造精品纪录片
明确定位,瞄准受众。纪录片传播的主要对象应当是普通民众,在花鼓戏纪录片创作前应当考虑到大多数受众是缺乏专业戏曲知识背景的,在创作时应当淡化精英立场,强调受众的草根阶层属性。在语言的运用上,应当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要尽量避免使用文言文,如果一定要使用比较生僻的语言时,尽可能加上容易理解的解读,这样可以有限避免因知识鸿沟形成的信息理解和传递上的障碍。在叙事方式上,尽量避免使用跨越式的时间维度记录方式,以免使受众产生混乱的感觉,这不仅不利于信息的传递,还有可能使观众丧失继续观看的兴趣。在画面的呈现上,也要更多的捕捉与百姓日常生活相贴近的场景,人们对熟悉的事物天然的具有亲近感,而对于比较陌生的场面,往往会在潜意识里进行忽视,使传播效果弱化。
皖南花鼓戏纪录片是观众了解花鼓戏的重要窗口,更是我国花鼓戏曲文化生存发展状况的活相册,是对皖南花鼓戏文化演变发展的记录,内容详实,形式新颖,兼具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史料价值。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传播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它可以跨越文化背景、跨越地域限制,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欣赏、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在未来,皖南花鼓戏纪录片也将成为人们研究了解皖南花鼓戏艺术价值的重要历史材料。因此,在关注其工具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重挖掘其文化价值,在利用其进行戏曲文化传播的同时,注重对皖南花鼓戏纪录片的整理和归档,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汪其武.戏曲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J].四川戏剧,2015(8).
[2] 宋雅娟.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J]. 赤子 (上旬),2016(11).
[3] 宦晓渝.略论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S2).
[4] 王方好,阎方正.皖南花鼓戏传统小戏艺术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9(10).
[5] 高梦雅.提升地方戏曲纪录片传播价值研究—以江苏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纪录片《柳琴戏》拍摄创作”为例[J].科技咨询,2019(4).
[6] 陈曦.新媒体环境下的记录短片创作与传播[J].今传媒,2013(7).
作者简介:孙消,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2AD005)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基于OBE理念下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JKGHYB-018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