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2021-04-02钱津津
钱津津
[摘要]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终极归宿。结合语言学科的听说读写学习方法渗透生命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会听善思;从文本阅读中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与自己对话,展开写作、感悟,从而唤醒自身生命意识,充分认识生命价值,挖掘生命潜能。
[关键词] 生命;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2020年是让亿万中国人民难忘的一年。这次疫情,让人们认识到生命之于每个人的珍贵。人们的生命意识愈发凸显,更加积极地思考人的生命价值意义。如何以此为契机,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成为笔者着力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学科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即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其充分认识自身生命价值,最大可能地挖掘生命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生命主动性,展示生命个性,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生命教育包含三个层次:珍惜、尊重、欣赏生命;开启生命智慧;提升人生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2]
语文学科是通过文本教学,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本真、感悟生命内涵、探索生命价值、构建和谐生命,最终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语文学科通过特有的听说读写方式为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真正达到全方位的教育渗透。
二、语文教学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而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听说读写。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就需要通过听说读写很好地贯穿和渗透。听,是信息输入的过程,不仅要听课内之声,更要听课外的广阔声音;说,是信息整理加工的过程,要将自己所思所想口头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把握学生思想及价值观追求;读,也是信息输入的过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资源整合,在文本朗读中,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带着真切的生命感受,进一步感悟生命内涵,探索生命价值,构建和谐生命,最终实现对生命的全面认识;写,是信息输出的过程,通过练笔,引导学生发表对生命本真、生命价值及意义的看法,在写作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生命内涵认识。
1.听生命之音
生命存在于万物,每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被尊重的权利。宇宙万物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各种生物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和睦相处。正是有了不同物种的生存,才构成了地球的多姿绚丽。人作为生物链最顶端的高级生物,其生命更为丰富和有意义。
教师首先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真聆听生命的曼妙。学生需要带着一视同仁的眼睛去看待众生,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知生命,用一对聪慧的双耳用心聆听生命的美妙声音。语文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去听各种新闻报道,听身边的凡人凡事,听英雄先进事迹。如黄文秀、杜富国等,他们用生命书写着美丽而又有意义的一生;新冠肺炎疫情和抗洪抢险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批先进个人,他们用生命讲述应该如何很好地“活着”,实现自己的价值。语文老师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学生从这些先进事迹中体会生命的意义,这是很有必要的。
2.读生命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珍惜生命,正确认识自我,身心健康,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实现自我保护。因此,初中语文教材用六册书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其所选篇章都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教师应充分挖掘和整合教材,利用文本教学去渗透生命教育。如朗读《答谢中书书》一文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感受作者笔下生命之盎然,体会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授《重塑生命的人》一文时,教师让学生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教育方式方法中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的处境,从而感知生命的可贵与美好;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后,和学生一起去看人间的奇妙,去看日出,去做一个平凡的人,快快乐乐过上一天,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健康的身体和所拥有的幸福。通过一篇篇文本的学习,与书中人物对话,与自己对话,引导学生发现生命之美,塑造其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带领他们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3.写生命之重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其散文集《我与地坛》中,一次次打量地坛的一景一石,将个人经历与地坛的景物相融合,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叩问灵魂,探寻生死的意义和工作的价值,在写作中找到生命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全書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质的问题: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命中挫折、苦难,书写生命之重。不妨以课文《秋天的怀念》为敲门砖,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我与地坛》的整本书阅读,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价值。阅读过程中,学生不理解史铁生为什么经常去地坛,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去写地坛的景物与相关人物活动,为什么狠命捶打自己的双腿;震撼于作者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苦难,毅然找到写作的方式开启生命的另一扇窗户……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对比阅读法,联系生活实际去阅读,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揣摩作品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启示。然而,仅阅读和思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落实到写上,写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写关于“活着”“为何活”“如何活”,写自然万物生命的过程,写生命的厚度等。
对于心理脆弱、缺乏受挫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我与地坛》《平凡的世界》《破碎的岁月》等书籍,或者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如《再塑生命的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从中寻找排忧解难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多写随笔,与自己内心对话,培养正确的思辨观。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正视挫折、珍惜生命,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活出人生的精彩。
4.悟生命之谛
生命是美好的,它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如何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已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要“活着”“为何活”,还要让学生以正确的心胸面对现实人生,即“怎样活”。
用善良之心去善待生命,感悟生命的真谛。生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有活着的权利,活着就是对生命最好的敬重。如何活好是每个生命追求的终极目标,这就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去善待一切生命。如《动物笑谈》《猫》《珍珠鸟》等文章以人文视角去关注动物,引导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关注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从而让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总之,语文教学要通过文本阅读欣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唤醒生命的意识,从生活中发现生命的多姿多彩,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激发其实现生命价值的欲望。高中语文教学多些生命教育意识和人文关怀,课堂将会充满温度,学生也会成为用心感知世间冷暖的有温度的人,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
[2]冯建军,等.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