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大吕 余音尚绕
2021-04-02毕一鸣
毕一鸣
方明是我国著名的播音艺术名家,也是新中国第二代播音群体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许多播音作品广受听众的欢迎,成为播音专业院校的教材和典范。他的播音风格表现为“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朴实,亲切生动”的时代风格。
方明,本名叫崔明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朗诵艺术家、播音指导。在方明的播音生涯中,他曾先后承担过陈毅、周恩来、毛泽东等领导人治丧期间的主要播音任务,还曾经5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进行转播。
1984年10月1日,我国继1959年之后,时隔25年再次举行盛大的国庆阅兵,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次公开展示武装力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次阅兵创造了诸多第一次,被视为中国社会发展新起点的象征,并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电视尚不普及的情况下,大部分中国人只能通过收音机收听国庆阅兵的盛况。在两个多小时的转播中,方明播诵了一万多字,一字不错,清晰而准确地将阅兵现场的盛况传向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有道是气质决定风格,气质是讲人的精神品质,风格则是作品中所表现的风度与格致。播音风格是一个创作者在长期的播音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艺术特征,由于创作者个人出身、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感情的不同,以及创作时主题形成的特殊性和表现方法的习惯性,不同的作品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往往表现出时代的、民族的属性。方明的播音风格常常被学业界人士称之为黄钟大吕:庄严、大气、和谐、有态度。本文认为,方明的播音艺术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这种风格韵致,即:政治品格、时代风范和民族气质。
一、长期在新闻战线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品格
方明是继齐越、夏青之后在上世纪60年代成长起来的播音艺术家。这一年代的播音风格有着鲜明的激情特点——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每一篇播音作品都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党的方针政策,要求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方明创造性地吸收了延安时期播音的精髓,使它们在新时期又充实了新的内容,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方明的播音创作中,既有豪放恢宏的一面,也不乏细腻深沉的表现,严谨规整、明快畅达、从容大度地抒发。他能够在前辈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吸收各家之长,创造性地全面发展。在语音用声方面,方明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语言规范上精益求精,将民族语言美充分展现出来。他播音中体现的政治品格主要是由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感情态度和恰当的政策分寸等来促成的。那一时期,方明总是承担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这些重大新闻事件对国内外都有很大的政治影响。”①方明曾说:“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作为国家电台播音员,既要把握住个人的感情,更要表达出人民的感情,越是在关键的时刻,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这是当播音员最起码的政治素质。”方明善于把个人意志融入党的整个事业,用实事求是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把握历史、投入创作,总是会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②
上世紀80年代初,国内广播电视一度出现“说新闻”的实践探索。怎样“说新闻”?他认为,“说新闻”作为一种创新尝试,有它的优点,但也不必盲目仿效。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中央电台的播报风格就应该是大方庄重、堂堂正正、有大国的气度。方明强调,不应该忽视新闻作为舆论工具应有的教育功能、指导作用以及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党的喉舌的职能。
方明坚定的政治品格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语气态度和恰如其分的分寸把握上,譬如他在电视专题片《西藏的诱惑》解说中,着眼于党的民族政策,热情讴歌西藏人民的聪明才智,准确描述了西藏人民粗犷又不乏细腻的民族性格。在方明的播音作品中,充满了对先进人物突出业绩的颂扬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挞,连他在播音中那种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气势都准确表达出了党的立场和态度。他在播音表达中的细微差别,有时只是字句轻重缓急的不同,但在关键处就体现出人民播音员对党的政策的理解水平和表达技巧。
二、对时代性的准确把握成就时代风范
播音与新闻事件紧密相联,因此说它是时代的艺术也不为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追求,这对播音员的播音风格和特点的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和作用,不仅表现在播音群体的整体风格上,也存在播音员不同的创作个性上。
方明开始投身播音工作时,正值新中国初创时期,在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史上,这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时代。人民广播经过了延安时期的创建、发展,到此时已初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整体播音风格,那就是:“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朴实,亲切生动。”从方明的播音创作中就可以感受到人民广播的特点和影响: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工作上精益求精,深入生活、深入实践,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方明聆听并接受齐越等播音前辈的指导,广采博收地吸收声乐、曲艺、戏剧等各类艺术的特长;有机会观摩各类艺术展、文艺演出,得到美学意识的熏染和启迪。他曾说:“不是照猫画虎地去学,要理解他的思想脉络,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要学他们创作的一些根本思想。” 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风云激荡的时期,八九十年代又是一个拨乱反正、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年代。方明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不断探索播音创作道路,其播音艺术风格日趋理性、成熟、大气与稳健。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以明辨是非、把准方向的力量。
方明的播音艺术集中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的风格特征:上世纪60年代他播诵的报告文学《向毛主席汇报》、大练兵《现场直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8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汹涌澎湃的历史时期, 1987年他的《让历史告诉未来》《时代的大潮》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90年代,方明在播诵《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时,用了一种追忆式的表达方法来播音,引起了大家心底的强烈共鸣。这件播音作品获得了当年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一等奖,也成为了90年代播音的范本。
这个时期,方明还参加了许多节目的播音创作,如《流水操》《清明上河图》《黎明前的交响》曾获得“亚广联文化基金会奖”“全国首届录像片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三届电视文艺‘星光杯一等奖”“1992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届播音主持作品政府一等奖”等各种奖项。
三、播音中儒雅、正气、刚毅的民族气质
方明的播音艺术风格之所以形成,为国内国际广大听众所称道、承认、肯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的创作是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无论是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段,还是创作作风和创作方法,很多都是与民族的优秀传统紧密相连的。
比如,他“从整体出发”的创作观念——自古以来,“天人合一”式的整体思维方式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特点之一。再譬如他性格中的坚韧、顽强——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经忧患和磨难,但是那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支撑了这个古老民族在新的时代仍焕发出青春的神采,昂然立世。这种性格特征,贯穿在他精益求精、严谨扎实的创作作风中,表现在他坚韧庄重、稳健大度的创作风格中。他对“行云流水”“细致隽永”审美观念的追求,是民族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凝聚起来的整体追求。方明深受这种民族文化熏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民族艺术的审美追求。
他一向认为,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只有把自己融于民族整体的发展之中,只有从民族的整体角度来优化、结构我们的每一个创作要素,才能使播音具有扎实的基础、深广的内涵,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脱离了民族的土壤,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汉民族语言富于音乐性,语调优美,富有表现力,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独树一帜。方明在发音吐字方面将汉语音韵的运用发挥到了相对完美的程度,创造了内容与形式相对统一的美的境界。
他的语音发声纯正优美,语言表达流畅洒脱、富于韵律。规范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发音,是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重要的职业准则之一。生为北京人的方明为克服北京人说话唇舌无力的毛病,播音时着意使自己口部动作大一些,加强吐字时唇舌的力度,以求标准语音规范到位。
方明还要求自己的声音能给人以美感。他很重视科学练声,借鉴了声乐医学大师林俊卿的“咽音发声法”,每次播音前都尽量把嗓子、身体活动开,力戒声音里有“感冒味儿”“睡觉味儿”,力求使听众每次听到的都是最优美动听的声音。这种优美动听的声音不是静止、僵化的,它以运动的方式鲜活地体现在千姿百态的语言表达中。
方明的播音语言弹性很大,表现力很强,能够在比较大的幅度内变化自如,充分体现出了汉语的音乐美,并传神地表达出稿件的思想感情内涵。在方明的朗读中,层次分明、细致入微,因为有整体的统领、细致的处理,做到了表达不凌乱。他的声音变化幅度很大,表现领域非常广阔,既能表现细致入微的思想情感变化脉络,又能在非常广阔的情感空间中自由驰骋。
四、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传统
方明既是具有深厚文学造诣的专家,也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家。除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之外,诵读艺术创作也成为了他播音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961年5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便开办了文学专栏《阅读和欣赏》。自创办初期,方明大量参与节目的诵读与创作。在栏目创办初期,电台邀请专业的中文教师为播音员讲解古代散文和诗歌,特别是对于平仄和韵脚的把握。从此,每拿到这类稿件,方明都会格外用心准备。在节目中,他以自己对古典诗词的深刻理解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吸引了大量听众,收到了热烈的反馈。
所谓“三分文章七分念”,这是有声语言艺术再创作的真正涵义。曾与方明搭档《阅读和欣赏》栏目的资深编辑刘刈说,很多时候,稿子经过方明的播诵,堪称锦上添花甚至是“起死回生”。刘刈回忆,当初一篇介绍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的稿子,由于原文写得比较差,也不符合廣播语言表达,原本准备取消播出,后来勉强改了改,让方明进行播音创作,结果,播出的效果超出想象的好。当时的编辑们赞不绝口:“这么一个准备扔到纸篓子里的稿子,竟然以另一种面貌出现了。” ④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的影响力逐渐加强,方明开始挑战自我,从只闻其声的播音艺术跨越到形声兼备的朗诵表达艺术。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相声《学播音》中,相声演员笑林现场模仿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数位著名播音员的声音,引得观众阵阵欢笑。随后,他来到台下,请一位中年人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当耳熟能详的那个大雅宽洪的声音传来时,人们这才发现,这个人就是方明。也是从这一天起,方明与他的同事们,这些常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播音员,第一次在电视上展现了自己的形象。
2012年和2013年,方明连续两年受邀前往巴黎,参加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的“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和“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在国际舞台上,方明以大气稳健、遒劲潇洒的朗诵艺术解读了中华民族文化,赢得了欧洲观众由衷的赞赏。他说:“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在历史上非常辉煌。我们必须汲取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华,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和优秀传统继承下来才能够使其发扬光大。任何一个民族,都只有先立足于本民族自身的发展,才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稳脚跟。”今天,当我们在回味这些诵读创作时,不难发现,方明的神情和话语中都充满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民族语言艺术追求。
方明的播音艺术给人们留下了隽永的美好印象,成为时代的典范,也是播音学子们孜孜以求的楷模。
注释
①②③姚喜双、郎小平:《方明谈播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84页、第285页、第332页。
④《方明:讲述中国故事 传颂中华文明之声》,《人民画报》,2019年7月15日。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编辑:黄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