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
2021-04-01曹惠平
曹惠平
摘 要: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学设计就要符合学生实际,就要从学生问题出发,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教学;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2-0035-04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适应学习者,教师为学生学习服好务,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势在必行!
一、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要想高效上好一节数学课,在备课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兴趣,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去年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幅漫画,漫画中有大象、鱼、猴子、蛇等多种动物,前面有一位老师让这些动物比赛爬树,获胜者进名校。这幅漫画反映出对“教育目的”的不同见解,暂且不过多评价。但这幅漫画还是深深地触动了笔者的内心,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特长个性不同;层次基础不同,把统一的知识用相同的方式灌输到不同的有差异的学生身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定会一塌糊涂。要想教学投入产出高效,需要教师尽量减少教学中的统一要求,逐渐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限,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以指导,提供帮助。从而在统一计划与自主学习的结合中实现有差异的学生的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多动脑筋,尽量为不同的学生,最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学习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的津津有味,都能通过课堂学习找到自信,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统一的讲解、点拨、指导、答疑,只能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同样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认识、接受同样的结论。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闪闪发光,收获满满的自信。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不同组别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许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或许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教师应该逐渐减少教学中的统一要求,逐渐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强指导,提供帮助。从而在统一计划与自主学习的结合中實现学习者有差异的主动发展。但要注意不要把统一听讲变成统一操练,也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同样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认识、接受同样的结论。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让那些没有上课已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或上了课却完全听不懂、看不明白新课内容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新东西。
二、教学设计要从学生问题出发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课堂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想从学生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固有知识与新知识、新事实之间的矛盾点,在于能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点,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就好比学生问老师一道题,只说:这道题不会,请老师帮忙讲一讲?负责任的老师就开始细致入微的讲解分析,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不会的根源,不知道该生的已有知识与未懂知识之间的矛盾点在哪里,结果就是老师讲完了,学生听明白过程了,可让学生再做还是不会做,不会思考。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不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制定的教学计划或难或易,教学进度或快或慢,创设的情景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层层递进的引导语不符合学生的现状,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导入,展示了许多与新课知识有关的实物或图片,然后激情满怀地启发学生,问他们知道不知道或愿不愿知道其中的奥秘,而当学生们兴奋不已地说“愿意”时,教师似乎就在观摩者的面前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事实是上课之前,这个班内有将近一半或更多的学生其实都早已掌握了新课内容,而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因为布置了预习作业)新课要讲什么,所有的“发现”与“兴奋”,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类似的假问题、假启发的现象,在平时教学,尤其是评优课、观摩课中并不少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愿学、会学,帮助学生树立起获取新知识后的成就感。要想从学生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就要先找到学生的真实问题。平时教学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这当然是好的。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匮乏、能力不足,不太能够发现自己固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即使问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都不能问到关键点上,更说不明白“为什么”的理由。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去发现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所在。“问题意识”需要培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教育的六个解放:(1)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2)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3)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4)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说;(5)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扩大认识的眼界;(6)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空闲消化知识,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的深刻见解,也为我们寻找学生的真实问题指明了方向: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的潜力,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到真实的学生的本来面貌,才会立足于学生角度审视问题,在设计教学时,就会采用更贴近学生的情境去创设问题,布置任务单或设计问题串也会更“接地学生”。学习主动性才会被“真的”激发,学习自觉性才会被“真的”调动。同时学生也会慢慢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逐渐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出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了解学生实际问题方面,没有捷径可走,昨日了解的学生问题对今日的学生而言,已经不适合了,生活在变,学生也在变,教师必须潜下心来,经常调查、研究、培养,不断进行。
三、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
教师在是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还必须要明确什么是学习、该怎样组织学习。学习是一个人通过经历或练习而得到的比较持久的身心变化,也就是说,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笔者认为一切学习,都是情境性的,“境由心造”,对于不同的学习主体,教师所提供、创造的尽管是同一或相似的物质环境,但结果是学生们面对的却是不同的心理环境。有时教师正按预设解题,然而有两位聪明的学生不接受,提出了一种出乎意料的解法,其他同学一下子炸开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教师也蒙了,只好让提出者来说,自己则尝试着在黑板上写,一边写一边向学生提问,于是全班(包括老师)才松了一口气,重又进入“正常”上课程序。然而,恰恰是在这种非常状态下,师生都激情高涨、兴奋不已,都进入了积极思考状态,真正实现了有效学习。
传统课堂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有效的课堂主要是“做中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体育老师教学生游泳、打球,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在做(练习)中学的。把“做中学”应用到其他课堂,结合“听中学”和“看中学,最终实现有效学习(自主学习):在学习碰到障碍时,有的学生喜欢问老师,以求快速解决问题。也有的学生情愿自己多想一会儿,或者通过查询、讨论来求得解决。还有的学生则要求暂时放松一下,让纷繁混乱的思绪稍稍平静一点以求得直觉的帮助。学生不同,方式不同,作为教师 ,尽量要多努力给学生自由,要让他们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一次數学听课活动中,一位从业多年的老教师有条不紊地讲授着新知识,思路清晰,板书工整、语言流畅且表达很到位,可在座的学生仅有两三个偶尔呼应一下,其他学生基本“全军覆没”,甚至有好几个学生还在打瞌睡。这就是传统课堂的弊端。教师“满堂灌”,自己讲痛快了也讲舒服了,看似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可事实是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收获的,不仅没有学会知识,反而更加讨厌数学了。虽然课程改革推进很多年了,但这种现状还是很常见的。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单的模仿,学生必须转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平时教学中,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王某学生爱问问题,学习状态很好,而张某学习也不错,就是不爱问题,学习状态不好。用“爱不爱问问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极其错误的。学习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在学习碰到困难时,有的学生喜欢直接问老师,以求快速解决问题;也有的学生情愿自己多思考一会儿,或者通过查询、讨论来求得解决;还有的学生会暂时放松一下,让混乱纷繁的思绪稍稍平静一下以求得直觉的帮助。学生不同,方式不同,作为教师 ,尽量要多努力给学生自由,要让他们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正如要学会开汽车,只有了解汽车、学习相关操作,并亲身体验开车过程,才可能逐步驾驭好汽车。中学生学习数学也需要一定过程,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思维过程,所教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感知到数学思维的全过程,体验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课堂教学是数学思维的主阵地,教师要依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