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性作业
2021-04-01陆丽晨
陆丽晨
摘 要:落实核心素养的抓手有很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是其中的一个。完成实践性作业,对于习惯旧教学模式的教师和旧学习模式的学生来说都是难题。教师要立足完成实践性作业过程中学生的内在需求,从心态、“三类”知识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实践性作业;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2-0032-03
实践性作业,即在大单元备课、大任务教学的背景下,运用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知识解决现实情境中实际问题的作业形式,旨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创造中学”。
完成好实践性作业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本文以高中《政治》必修2“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为例,立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说明教师如何从操作层面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一、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需要哪些内在条件
1.高投入: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性作业取材于教材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衔接处,深刻的意义感会与学生的价值观紧密相连;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与形式,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学生的理性和情感高度一致,都指向实践性作业的时候,完成作业就成为一件值得心甘情愿投入热情、智力和体力的乐此不疲的事情。
2高认知:起点是理解。“理解”一词,在当今以落实学科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语境中使用频率很高。学生能够用头脑中储存的旧有知识解释、阐明、应用新知识,就实现了理解。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之前,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理解新任务的要求和做法。把学生不能理解的部分看做知识的缺乏,教师通过发现、补充、练习,帮助学生通过掌握必备知识,拥有关键能力,进而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备核心素养。
认知心理学用知识解释能力,用知识解释思维,主张通过补充、优化知识进行能力的培养。按照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种类的划分,完成一件事需要“三类知识”的参与: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类的知识,如课本知识和社会知识)、程序性知识(“怎么办”类知识,如搜集资料的技巧、小组合作的流程、写报告的步骤)、策略性知识(“调整内在状态”类知识,如反思做法、调控情绪、调控思维)。教师可以根据“三类知识”发现学生问题所在,及时补充必备知识,帮助学生完成作业。
3.会反思:能够自我监控,在反思中体悟,获得提升。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对自己的省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作业初步完成后,要审视作业的质量,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老师的评价与反馈进行自我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实践性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新冠疫情下中美两国的表现,结合相关知识分析疫情对世界格局演化的影响,以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并写出一份报告。”
完成本框的实践性作业,需要学生:
(1)对疫情之下的世界格局变化感兴趣,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能够以高度唤起的心理状态参与作业完成。
(2)具备课本知识和社会经验等陈述性知识,以理解“世界格局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长期过程”;具备收集资料、分析素材、撰写报告、小组合作的工作流程、分工协作等程序性知识;具备随时监控、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是否正确,并朝着目标调控自己的策略性知识。
通常,教师关注更多的是第一类知识和第二类中的一部分,对学生学习心态的把握和第三类知识的存在和运用所知甚少。这种状况不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困境和操作性难题,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的学习和成长非常必要。
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的具体做法
(一)把学生内在的理性和热情与实践性作业的完成相链接,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作业
教师设计实践性作业时要遵循“趣味性”“意义性”“激励性”等原则。我校高一政治备课组的老师们在疫情期间的网络课堂中一直落实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和课程体系,实践性作业成为作业的主体部分。第四单元的核心概念为“国际关系的变化”,实践性作业都是围绕“国际关系的变化”和疫情期间的国际局势设计的。高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很高,自发地在对世界局势做出评判。“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实践性作业一出,学生兴趣极高,课前就做好连麦发言的提纲,课堂上连麦申请不断,积极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泛泛而谈,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归纳观点、演绎推理、形成文章,才是难点。
(二)以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为依据,完善、补充学生头脑中的必备知识,训练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的关键能力,最终落实学科素养
1.把陈述性知识以结构化、体系化的方式呈现,让学生的新旧知识形成网络。学生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除了情绪的抵触,主要原因是知识散乱、生疏,缺乏逻辑性、结构性,这样的知识很难迁移、使用。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中的陈述性知识整理成为网络,让每个知识都在体系之中。围绕“国际关系的变化”核心概念,把“國际社会的成员”“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等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完整体系下的知识既有利于理解,又有利于使用。
2.明确完成实践性作业所需的程序性知识,给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必要的提示、补充和练习。这类知识的掌握是通过练习实现的。但在学生经验零起点的情况下,需要老师把做事步骤、思维方法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再指导学生练习使用,直到熟练的程度。比如,学生搜集资料不是漫天撒网,而要按照表格中的分类(见表1)进行;通过比较、分析表中信息,归纳、演绎,得出结论(见表2);撰写分析报告(见表3)。
3.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进行持续性评价和反馈,让学生在反思中完善自己的策略性知识。持续性评价和反馈的关注点是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内心状态和行为表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价值选择、情绪体验、知识结构等各不相同,这就造成过程和结果的五花八门。参与人数少、作业质量低、完不成作业等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及时跟踪,发现学生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指导。教师可以公开评价标准(见表4),利用评价标准为学生提供反思的视角和反思的内容。
通过表4中“问题表现”和“问题根源、修正”部分的填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及本组同学的问题所在,并继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一般地说,一个问题的出现就是由于“价值观”“情绪(心态)”“知识结构”几个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参与度较低的小组,成员们可以找到“对实践性作业的完成缺乏意义认知”“提不起兴趣”“缺乏三类知识,不知从何入手”等原因;“思维单一,结论牵强”的作业中可以发现学生缺乏科学思维的知识,胡乱推理。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共性问题集体辅导、个性问题个别辅导的方式,教会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对“缺乏意义认知”的学生,补充“意义、价值”的观念;对“提不起兴趣”的学生,帮他们消除畏难情绪,带着学生一起走:对“不知从何入手”的学生,发现缺少的知识具体是哪些,分别予以补充,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做事的思维;对“思维单一,结论牵强”的学生,帮助他们学会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