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向行为支持干预欺凌行为的个案研究

2021-04-01王剑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5期

王剑

[摘要] 正向行为支持重视了解个体与其行为背后的功能,强调事前采取策略加以预防,建立学生积极的行为。本文运用正向行为支持法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进行了个案干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欺凌行为的观察评估和功能分析,有针对性地运用前因控制、改變认知、情绪训练的策略,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正向行为支持;功能性评估;欺凌行为

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正向行为支持重视了解个体与其行为背后的功能,强调事前采取策略加以预防(例如环境调整、教材难易度调整),积极建立学生适当的行为。比起基于后果的策略,正向行为支持侧重于从源头上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当学生出现校园欺凌行为时,通过撤销问题行为强化物、操控先行事件、教授与问题行为功能相当的适宜行为等方式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概率。

一、研究对象

阳,出生于2004年,男,汉族,六年级下半学期因原来所在的普校家长写联名信(据家长说,是因为和班级同学有打闹情况),阳休学在家。无奈之下,选择到辅读学校试读。七年级时,正式入学籍成为本校学生。与辅读学校七年级同班同学相比,阳的体形略高大,学习能力也比同班同学强。但他自尊心强,易冲动,脾气急躁。发急时,语言表达会出现问题。人际关系差。

二、研究工具

1.欺凌行为相关情况访谈表

采用《欺凌行为相关情况访谈表》对阳的父母和任课教师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内容包括:欺凌行为发生的场合、环境、时间,行为的具体表现、行为发生的后果、行为发生的频率,曾经尝试采取过的干预方法及效果等。

2.欺凌行为ABC评估观察表

采用《欺凌行为ABC评估观察表》记录阳欺凌行为的前因、行为本身(表现、频率等)、行为结果等,为教师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过程

1.欺凌行为的界定

通过对阳的家人及任课教师的深入访谈得知,阳自我约束能力差,不遵守课堂纪律,瞧不起辅读学校的同班同学,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并且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就对同学拳脚相向,以暴力解决问题,很多同学都害怕他。结合对学校日常情境的观察,对阳的欺凌行为进行操作化定义,即故意对同学进行推搡、拳脚相加(见下表)。

2.欺凌行为观察评估

对阳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欺凌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并分析其与环境之间的功能关系。为保证观察的有效性及全面性,整个观察记录由班主任完成,观察并记录每次阳欺凌行为发生时间、前提事件和后果事件。

通过观察评估,我们发现阳在学校的欺凌行为有干扰他人学习、阻碍他人积极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伤害同伴。基于正向行为支持,我们认为“每种行为背后都有其意图(动机)或者说每种行为都有它的极其复杂的功能”。阳的欺凌行为针对的对象经常是金同学和黄同学,是班级中比较优秀、经常获得老师表扬的学生。并且我们发现,欺凌行为发生之前,阳或是被老师批评,或是自认为被老师忽视。可见阳欺凌行为的功能是其欺凌行为得以产生的原因:期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四、功能性行为干预

1.前因控制策略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阳自认为上课老师请他回答问题,是老师对他的肯定;不请他回答问题,就是老师对他的否定。

对应他的行为功能,老师们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前因控制策略。每次阳在大喊“我来,我来”时,任课老师及时给他回应,正视其被关注的需求,并寻找合理方式消除他的负面情绪。有了前因控制,阳课堂上发脾气、下课与同学起冲突的情况明显减少。

2.改变认知策略

作为从普校转过来的学生,阳一向“自视甚高”,但学校的各种活动却不见他的身影。其实,对于学校很多活动,阳渴望参加,却因为害怕在人前表现不佳而放弃,还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这种矛盾现象的产生,说明他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基于此,老师们觉得阳迫切需要一次成功体验。我们选择了阳比较擅长的朗诵,最终成就了阳在朗诵大赛出色的表现,获得了“朗诵小达人”称号。通过这次比赛,阳在班集体中真正感受到了被接受、被关注、被赞扬的体验,也逐渐改变了他对自我的认识,有效干预了欺凌行为的发生。

3.情绪训练策略

制作“阳阳心情播报站”,张贴于其座位后,要求他每天早上选择不同的表情进行填充。如果是咧嘴笑脸,说明今天心情很好;如果是微笑,表示心情还不错;如果是难过的表情,教师则要注意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并进行及时的疏导。这样可以及时地、不动声色地了解阳当天的情绪状态,避免阳因情绪控制出现问题而产生行为偏差。

教授情绪控制的方法。通过和阳探讨发脾气的后果,让他意识到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不好想发泄的时候,但是不可以朝别人发火,进而教给他控制脾气的方法。情绪的有效控制,对阳良好行为的形成有积极推动作用。

五、干预结果与启示

通过对阳的欺凌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与分析,确定行为功能,通过前因控制、改变认知、情绪训练策略对阳进行正向行为支持为导向的干预,有效减少了他的欺凌行为。

本研究表明,重视良好行为的塑造与问题行为的预防,可以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教育校园欺凌事件相关人员应从欺凌者的经历与情景中理解他、尊重他,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更好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本文系2019年上海市第九届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课题“正向行为支持用于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行动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姚瑜洁]

[参考文献]

[1]徐久生,徐隽颖.“校园暴力”与“校园欺凌”概念重塑[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8(06).

[2]沈明翠.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评估和干预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7(06).

[3]慕雯雯. ADHD儿童课堂干扰行为处理的个案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

王 剑   上海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班主任,上海市浦东新区姚瑜洁中小学德育工作坊三期学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双十佳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