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尊重和信任点亮善良的火花
2021-04-01胡静文
[摘要] 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尝试改变雷厉风行、以一己之力终结矛盾的方式,以“尊重”与“放权”作为教育策略。在育人过程中,不急于评价和说教,注重学生感受,并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唤醒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动力,才会让教育更有温度。
[关键词] 学生矛盾;情绪疏导;讨论体验
一、案例详情回放
转眼间,我带这个班快五年了。由于从一年级起,就是自己带着上的,所以我对孩子们的习性以及成长历程,算得上了如指掌。除了几个“活跃分子”偶尔会制造一些小波澜,班里的整体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学习一马当先,校内外各项活动、评比常常拔得头筹。
就在我以为能够平稳结束第五年的学习进程时,发生在期末前的一件事打破了我的预期:大晨和小衡在课间扭打起来。班干部急急忙忙来到办公室,把情况说了一二后,恰好校医来电,让我去校医室看看受伤学生的情况。我的心当场咯噔了一下!
去到校医室,我看到坐在椅子上的小衡,眼下鼓出来一个大大的包,正用冰袋冷敷。小衡见着我,没有哭,但肉眼都看得出他很痛。我轻声安抚着小衡,询问其感受。校医说,这算是不幸中万幸,没打中眼球,但是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再做详细的检查,以确保安全。
我立马拨通了家长电话,小衡的家长非常配合。随后,我让小衡到教室收拾收拾,静候家长到来。此时,大晨表现出的若无其事,让我有点难受。
由于事发时我没有在现场,到场后人已分开,所以对事情的原委已难知晓,只能询问相关人员了解情况。经过小衡和大晨前后表述,可以确定,彼此扭打是由于课间玩游戏时发生争执所致。但不同的是,大晨强调今天的事是小衡先动手掐了他的脖子,他出于自卫,所以用拳头攻击了小衡的头。而小衡却说是大晨先动手,还表明他没有掐大晨脖子。由于两人表述相悖,课堂上,我再次询问了与他们一同游戏的同学,他们都支持小衡的说法,并且表示可以为小衡作证。此时,大晨变得气鼓鼓的,仍奋力为自己辩护。
面对学生冲突时的各执一词,班主任继续追查或许不是最好的办法。考虑到大晨情绪比较激动,在波动的情绪下,他可能会做出不够理智的行为。所以,为了让他平复心情,我放下了刨根问底的念头,取而代之的是尽力去理解他此刻感受,我向全班同学说:“孩子们,在學校,我就是你们的妈妈,我爱你们每一个人,任何孩子受伤受委屈我都会难过自责。游戏本来是带给人欢乐愉悦的,但是由于我事前没有做出引导,以致大家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游戏时发生的冲突,我需要深刻检讨和认真改正。这样,你们帮帮我,现在重新模拟刚才那场课间游戏,时间回到那个冲突点,然后我们一起出谋划策,把想到的解决冲突的方法罗列出来,最后评选出最佳点子与智囊!如何?”
话音刚落,全班瞬间火热起来。接下来,游戏的过程演得非常逼真,献谋献策的也相当认真,转眼间,想到的点子写满黑板。全体成员积极评议,选出了解决冲突的制胜之法,并编制了仅属于我们班的、图文并茂的“矛盾化解锦囊”,贴在班级墙体上:
一边冷静去,两耳莫听闻。
三思而后行,四方来帮助。
武力不对友,留下善与爱。
气急找老师,万事皆大吉!
尽管这节课得出的“矛盾化解锦囊”并不全面,不够成熟,但是,我欣喜地看到,大晨经历了这个重塑和反思的过程后,他身上的棱角仿佛消失了,似乎已经意识到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更好的方法去处理,而不应该如之前般那么冲动。当小衡母亲来接小衡时,大晨主动搀扶小衡到校门口,并向小衡家长深深致歉。
二、应对策略与思考
经历了大晨和小衡的风波,我深深地感到,在孩子们的矛盾冲突面前,这样做,也许更有效。
1.尊重,让教育更有温度
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尽管年龄小,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学生只有在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后,才会释放善意,悦纳教师。所以,要让教育更有温度,尊重成为策略一。
我在面向全班说的那段话,其实就是在告诉大晨:“老师依然爱你,老师对你的爱不会因为你做错了一件事而消失。老师和你一样,都会犯错,正如这次,这是很正常的,有错,就勇敢改正,一样值得他人尊重。”
受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说教、警告等词句已植入我们的语言中,放弃我们熟悉的东西来教育学生,并不容易。所以,没有继续刨根问底地追查,没有简单粗暴的责怪,是这次我守住的原则。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针对“惩罚”引用了吉诺特博士的一个观点,文中提到“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因为在惩罚孩子时,孩子的精力分散到如何去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
尽管不是所有孩子都会有“报复”倾向,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孩子受到惩罚时,其感受一定不会积极愉快。解决问题、疏导情绪是关键,在学校,若无法让学生在情绪稳定的状况下接受教育,那么教育目的定会大打折扣。因为,为了解决问题而急于评价和说教,这会导致我们忽略一些信息和学生当时的感受。武断的教育,不但削弱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且无法让学生心服口服地贯彻执行老师提出的要求。
2.放权,让教育更有效度
在学生犯错后,教育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清晰认识错误、勇于改正错误,而非铭记耻辱。放权成为策略二。
每次学生犯错,或有行为过失,教师就会不厌其烦地充当“灭火队员”的角色,把事情处理得妥妥帖帖;接着再通过事后谈心、告诫、训话等来灌输道理,并且期望通过一次教育就能杜绝学生走进同样的行为误区,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所带来的收效是不长久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即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点信任,唤醒孩子自我成长的内动力。
这次,我尝试在课堂中与学生就同学之间的冲突问题展开模拟演练、讨论,也是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只会制造问题,这有助于学生事后改正的执行强度。
方法的掌握,需要不断地重复巩固,同样,行为的改正,最好就是用另一种行为取而代之。所以,模拟演示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让学生提前体验不当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又能够让学生提前掌握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技巧。而且,这些解决方法是通过集体商议达成的,有了集体的约束。对学生而言,同伴影响会更加有效。
此后,我觉得班主任还可以学习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中提到的做法:教师可以引导该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逐步延长“犯错周期”或者逐渐减轻错误程度。只要出现问题的学生当天做到了,就跟老师报告,教师可根据一周情况进行点评嘉奖,并让学生给家长报喜。学生从坚持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战胜自己的勇气,修正能力与持续性就会更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作为班主任,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本性善良的,当他们偶尔犯错时,我愿意多一份尊重和信任去点亮孩子们心底善良的火花,多给他们一次反思的机会,陪伴他们一起探寻更好的办法,引领他们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胡静文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梅林小学教师,杨玉秋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