萸竹定眩丸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疗效观察
2021-04-01张娟娟王立忠刘寒阳胡仕祥
张娟娟,王立忠,刘寒阳,胡仕祥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本病发作常呈反复性和突发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效率[1]。笔者用萸竹定眩丸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临床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0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研究组年龄41~74岁,平均(58.34±7.28)岁;男34例,女26例;病程1~11年,平均(6.34±2.07)年;疾病类型为神经官能性9例,脑血管性16例,颈源性35例。对照组年龄40~73岁,平均(57.98±7.31)岁;男33例,女27例;病程2~10年,平均(6.41±1.99)年;疾病类型为神经官能性8例,脑血管性15例,颈源性3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CT、MRI检查确诊为眩晕症;②眩晕程度分级为Ⅱ、Ⅲ级;③符合西医诊断《神经病学》[2]中的诊断标准,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可伴有复视、听力下降、眼颤、共济失调、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等症状;④符合中医诊断《中医内科学》[3]中制定的相关辨证标准,舌胖苔白腻,脉滑,视物旋转,胸闷恶心等;⑤排除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眩晕。
排除标准:①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②资料不全;③有严重伴随疾病。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调整血压,控制血糖,减少声音和光刺激,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B6及甘露醇等常规药物治疗。给予0.9%氯化钠溶液250mL溶解6mg倍他司汀静脉滴注,日1次。
研究组加用萸竹定眩丸(山茱萸、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泽泻、牛膝、生牡蛎、甘草、生姜、大枣、竹茹、枳实等)日2次口服。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天。
3 观察指标
检测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通过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
对眩晕、恶性呕吐、头痛等临床症状进行评分,满分4分,其中0分表示无症状,1~2分表示症状基本改善,3分表示症状有所减轻,4分表示症状未改善或加重,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相关标准。显效:症状消失,且平均血流速度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且平均血流速度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晕眩 恶心呕吐 头痛治疗前 治疗14d 治疗前 治疗14d 治疗前 治疗14d研究组 60 3.17±0.73 0.87±0.64* 3.52±0.43 0.66±0.46* 3.12±0.73 0.77±0.42*对照组 60 3.10±0.69 1.76±0.34* 3.41±0.54 1.47±0.46* 3.07±0.86 1.21±0.42*t 0.54 9.51 1.23 9.64 0.34 5.74 P 0.59 0.00 0.2 2 0.00 0.73 0.00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椎动脉 基底动脉治疗前 治疗14d 治疗前 治疗14d研究组 60 18.84±4.38 33.20±5.21*19.28±4.33 37.41±5.43*对照组 60 19.21±3.83 26.84±4.59*19.61±3.94 28.76±4.17*t 0.49 7.10 0.44 9.79 P 0.62 0.00 0.66 0.0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腹泻2例,腹胀2例,纳差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33%;研究组腹泻1例,腹胀1例,纳差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37,P=0.02)。
6 讨 论
眩晕症病因复杂多样,临床特征主要以身体平衡和定向感觉异常为主,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眩晕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约占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30%。目前临床治疗眩晕症主要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为主,其中倍他司汀可以抗血小板聚集,增加脑血流量。
眩晕症属中医“眩冒”、“眩仆”等范畴[5]。与脾、肝、肾紧密相关,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清窍失养而引发,而髓海不足、络脉瘀阻、气血逆乱形成眩晕为其病机,血脉运行失常,郁久成瘀,痰借血体,血借痰凝,其中无论是血虚、血瘀等皆可引起风证。《灵枢·海论》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治则从血而治,要使血脉运行,才不为眩晕。萸竹定眩丸为王立忠教授依据临床经验所研制。方中党参、白术、茯苓补脾健脾,健运中焦以杜生痰之源,竹茹、枳实有和胃化湿之用,泽泻泄浊阴以助清阳上升、渗湿利下,大枣、生姜有调和脾胃之效,生牡蛎、牛膝有散结化痰、活血化瘀,薏苡仁、茯苓淡渗利湿、健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可健运中焦脾胃、燥湿化痰,又可兼顾补虚以治本,养中兼清、补中有行,共奏散结化痰、和胃化湿之效,以防痰之郁积化热引动肝风。研究结果示,萸竹定眩丸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的总有效率较单用倍他司汀治疗更好,且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较单用倍他司汀治疗更明显。
相关文献指出,当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低于脑平均血流速度20%时,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脑血管疾病[6]。此外,平均血流速度降低又可导致血液黏度升高,从而产生眩晕、恶心等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提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提示萸竹定眩丸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可能是萸竹定眩丸重在活血化瘀,散结化痰,不仅可扩张脑血管、促进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善,还能减轻头痛、头晕症状。治疗过程中并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均可耐受,提示萸竹定眩丸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萸竹定眩丸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晕眩症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状况,减轻临床症状,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