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汤加减敷脐法辅治小儿便秘脾虚气弱证临床观察

2021-04-01王慧熠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神阙穴亚群脾虚

王慧熠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儿童便秘较为常见,其中90%左右为功能性便秘,发病率为3%~8%,可造成腹痛、腹胀、呕吐、便血、消瘦、肛门疼痛甚至肛裂等[1]。治疗多以胃肠动力药物、泻药、通便剂等为主,可改善临床症状,但停药后易反复,形成药物依赖。笔者用中药敷贴治疗小儿便秘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0例,均为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本院儿科收治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12岁,平均(8.21±2.49)岁;病程7个月~1.5年,平均(1.04±0.23)年;体重16~52kg,平均(32.89±4.22)kg。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3~12岁,平均(8.13±2.25)岁;病程7个月~1.5年,平均(1.14±0.29)年;体重16~49kg,平均(32.24±4.4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进行。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对便秘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脾虚气弱证标准。即3天以上排便1次,大便头干或不干结,临厕需用力努挣否则难以排出,便后疲乏或者有不尽感,面色黄白少华、纳食减少、腹痛腹胀、舌苔薄白,脉弱。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版)》中关于慢性便秘的诊断标准。①每周排便次数小于等于2次;②大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③持续时间大于等于6个月。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3~12岁;③对所用药物无禁忌证;④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③合并免疫系统功能不全;④感染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健康教育、调整饮食、训练排便及增加运动量等基础治疗和护理,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5~15mL,1日1次。

观察组加用黄芪汤颗粒加减敷脐法治疗。黄芪20g,炒白术10g,陈皮、麻子仁各5g,炙何首乌2.5g,冰片少许。以醋调和呈膏状,制成1.5cm见方敷于神阙穴,每次贴敷8h,1日1次。

两组均治疗10天。

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积分[4]:对排便次数、时间、大便性状、排便难度进行评分。

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CD4+/CD8+水平。

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恶心、皮疹、腹痛等。

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排便时间恢复正常,大便质地转润,排便通畅,且能够连续保持2周以上。显效:排便频率1周大于等于4次,大便质地转润,2周内出现排便费力。有效:排便次数较治疗前增加1次以上,大便质地较软,2周内出现排便费力。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排便次数 大便时间 大便性状 排便难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0 1.82±0.31 0.82±0.14*△ 1.69±0.25 0.92±0.18*△ 1.62±0.27 0.81±0.12*△ 1.83±0.27 0.96±0.16*△对照组 60 1.78±0.28 1.26±0.19* 1.64±0.27 1.23±0.20* 1.67±0.32 1.12±0.18* 1.80±0.25 1.31±0.19*t 0.742 14.441 1.053 8.924 0.925 11.100 0.632 10.914 P 0.460 0.000 0.295 0.000 0.357 0.000 0.529 0.000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CD3+(%) CD4+(%) CD8+(%)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0 23.81±3.47 35.51±4.72*△ 31.23±3.81 42.91±5.01*△ 26.19±2.91 18.91±2.38*△ 1.36±0.62 2.18±0.72*△对照组 60 23.56±3.36 31.28±4.25* 30.76±3.67 37.18±4.25* 26.35±2.76 22.58±2.01* 1.40±0.65 1.85±0.68*t 0.401 5.159 0.688 6.756 0.309 9.125 0.345 2.581 P 0.689 0.000 0.493 0.000 0.758 0.000 0.731 0.01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共发生6例(10.00%)不良反应,其中恶心3例、皮疹2例、腹痛1例;对照组共发生5例(8.33%)不良反应,其中恶心2例、腹胀2例、腹痛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00,P=0.752)。

6 讨 论

中医认为,小儿便秘发生是由于脾胃运化弱、饮食失调,脾胃功能受损,食积停滞化热,肠燥津亏、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难以降浊而引起。脾虚气弱证便秘是最常见证型,脾虚为本,又可造成气虚血虚,加重大肠传导无力,肠道因血虚失养故大便干硬。

黄芪汤加减方中黄芪补气健脾,麻子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健脾理气。炒白术补气健脾,炙何首乌填精补肾、润肠通便。加入冰片并以醋调和敷贴于肚脐神阙穴,冰片能够通过皮肤被快速吸收,再被肠系膜吸收,协助药物直达大肠,醋能够促进肠道蠕动[6]。神阙穴是元气通行之门户,通过刺激这一穴位能够激发元气通达全身,将药物贴敷于此穴能够使药物沿肚脐连接的经络抵达各脏腑[7]。研究发现,肚脐皮肤角质层薄,无脂肪,具有丰富静脉血管网络,药物可被快速吸收进入体循环和血液循环中。

黄芪汤加减敷脐法治疗小儿便秘脾虚气弱证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神阙穴亚群脾虚
TB-IGRA、T淋巴细胞亚群与结核免疫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自拟骨痨汤联合神阙穴拔罐对老年脊柱结核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莱菔子热奄包外敷神阙穴联合按摩疗法治疗胃肠胀气的临床观察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神安镇静膏外敷神阙穴在36例儿童骨科术前护理中的应用
疣状胃炎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