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和胃汤结合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疗效观察
2021-04-01赵红
赵 红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033)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由病毒、细菌、幽门螺杆菌、胆汁反流等因素导致胃黏膜发生炎症性病变所致[1]。慢性浅表性胃炎早期症状较轻,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甚至演变为胃癌[2-3]。本研究用建中和胃汤及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6例,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女15例,男28例;年龄26~71岁,平均(48.75±4.36)岁;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15例,大专22例,本科及以上6例;病程1~9年,平均(4.75±1.19)年。观察组女16例,男27例;年龄28~68岁,平均(48.70±4.39)岁;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16例,大专23例,本科及以上4例;病程1~9年,平均(4.30±1.1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4]诊断标准,伴有不同程度中上腹不适、饱胀、厌食、消化不良、嗳气等症状,一般进食后加重;内镜检查出现水肿、红斑,或有渗血、出血等表现。中医诊断标准符合《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关于脾虚畏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胃脘隐痛、喜按喜暖为主症;食后胀满、纳呆少食、神疲乏力、大便稀搪为次症;脉沉细、苔薄白或白厚、舌质淡有齿痕。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③认知功能正常,能正常交流;③近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③自愿参加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晕针;②慢性萎缩性胃炎;③严重传染性疾病;④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及造血系统疾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西药治疗,口服硫糖铝混悬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79)1.0g,日3次;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云鹏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239)20mg,日2次;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3)5mg,日3次。
观察组用建中和胃汤(自拟)联合温针灸治疗。建中和胃汤药用大枣10g,白芍15g,干姜10g,桂枝10g,炙甘草6g,炙黄芪30g,饴糖30g。脘腹胀气加延胡索10g,炒香附10g;消化不良加陈皮10g,鸡内金24g;反酸加瓦楞子30g;便秘加火麻仁10g,肉苁蓉10g;完谷不化、大便溏薄、畏寒肢冷加茯苓15g,山药15g;口干加天花粉10g,石斛15g。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温针灸主穴取气海、中脘、足三里,配穴取梁门、上脘、三阴交、内关、合谷。对穴位进行消毒,使用0.25×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天津华鸿医材有限公司生产),梁门、上脘、内关、合谷进行平补平泻,气海、中脘、足三里以及三阴交进行针刺提插补法,并温针灸气海、中脘、足三里,针柄上穿置长为2cm艾条温针灸,留针时间30min,1周5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3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参照参考文献[6]进行记录,主症(胃脘隐痛、喜按喜暖)积分为0、2、4、6分,次症(神疲乏力、食后胀满)积分为0、1、2、3分。
治疗前、治疗3周后血清炎性因子和胃肠激素,抽取5mL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胃动素(MTL)和胃泌素(GAS)。
治疗期间恶心呕吐、轻度腹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及以上。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好转,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70%~94%。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30%~69%。无效:未能达到“有效”标准,甚至恶化。
胃镜疗效。临床治愈:慢性炎症转为轻度,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显效:慢性炎症好转,胃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有效:慢性炎症有所减轻,胃黏膜病变范围较治疗前缩小50%以上。无效:未达“有效”标准。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胃脘隐痛 喜按喜暖 神疲乏力 食后胀满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3 3.17±0.69 1.87±0.85 3.33±0.68 2.28±0.52 2.36±0.26 1.25±0.48 2.26±0.25 1.40±0.23观察组 43 3.20±0.70 1.03±0.45 3.42±0.66 1.11±0.38 2.35±0.29 0.82±0.45 2.31±0.30 0.63±0.21 t 0.200 5.727 0.623 11.912 0.168 4.286 0.840 16.212 P 0.842 0.000 0.535 0.000 0.867 0.000 0.404 0.000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ng/L,±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ng/L,±s)
组别 例 IL-6 TNF-α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3 28.78±6.03 24.69±4.21 3.647 0.001 31.78±6.33 26.74±5.34 3.991 0.000观察组 43 28.64±6.15 19.52±4.06 10.416 0.000 31.62±6.32 22.56±5.57 7.052 0.000 t 0.107 5.797 0.117 3.552 P 0.915 0.000 0.907 0.001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ng/L,±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ng/L,±s)
组别 例 MTL GAS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3 182.36±20.54 210.63±21.55 6.227 0.000 109.57±16.53 122.95±20.55 3.327 0.001观察组 43 182.74±20.43 230.41±22.68 10.241 0.000 109.41±16.51 135.67±21.42 6.367 0.000 t 0.086 4.146 0.045 2.810 P 0.932 0.000 0.964 0.00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6 讨 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机是由脾胃运化失常、肝气横逆、忧思伤脾、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虚损[7]。脾虚畏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虽病变在胃,但与脾脏虚寒密切相关。因此,治疗应以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燥湿理气为原则。
建中和胃汤是在张仲景“建中和胃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来,由大枣、白芍、干姜、桂枝、炙甘草、炙黄芪、饴糖组成,可健脾和中,补益气血,温里止痛。温针灸是艾灸和针刺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通过腧穴、经络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高于对照组,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MTL、GAS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建中和胃汤联合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疗效较好,能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胃肠激素水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建中和胃汤方中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白芍柔肝补血、养血益阴、缓急止痛,干姜回阳通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桂枝温经通络,饴糖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生肌、益气养胃、温中健脾、缓急止痛之效。脾虚畏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一旦发生,引起机体内IL-6、TNF-α水平大量释放,MTL、GAS水平价格低,其水平高低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经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MTL、GAS水平明显上升。药理研究证实,白芍具有抗炎杀菌的作用,干姜具有抗炎、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能有效降低机体炎性反应,而饴糖具有健脾养胃的作用,利于胃肠肠道健康,能有效改善胃肠激素水平。建中和胃汤能够起到更好的拮抗炎性反应、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研究表明,温针灸对于协调人体阴阳气血运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具有积极的作用,且在祛湿逐寒、活络痛经方面效果显著,能够保护胃黏膜、改善胃肠运动[8]。温针灸气海、中脘、足三里为主穴,其中气海行针可养生强体;中脘为胃的募穴,针刺补法加以温针可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以及胃之下合穴,温补脾阳、通经活络、补益气血,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配合梁门、上脘、三阴交、内关、合谷穴,疏通脉络、调和气血,健脾和胃。研究发现,温针灸能够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协调人体阴阳气血运行,激发脏腑经络之正气,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胃肠动力,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综上所述,建中和胃汤联合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疗效较好,能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胃肠动力,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