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学的发展脉络、价值考量与传播路径

2021-04-01柳飞洋文艳红刘雅妮

铜仁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学体育文化

蒋 菠,柳飞洋,文艳红,刘雅妮

( 1.西南大学 学校体育发展研究所,重庆 北碚 400715;2.西南大学 体育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3.重庆市朝阳中学校,重庆 北碚 400700 )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体育文学既是中国体育的一部分,又具有中国文化的属性,应当发挥中国文化特色,基于中国哲学理念与自身特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内外时代变迁做出调整转型,做到经世致用,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社会效益。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举办了体育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座谈会,围绕体育文学创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发布了体育题材文学作品创作计划和任务书,用优秀的体育文学作品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标志着新时期体育文学创作正式开启。为发挥体育文学效能,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工作聚焦“十三五”规划发展要求,将丰富体育文化表达方式,扶持体育文艺创作,鼓励社会力量推动体育文学发展,推出体育电影、电视剧等精品工程。2020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与欧盟委员会教文总司举办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体育分领域磋商,体育文学在大会重要主题“发展体育运动:中欧经验交流”的引领下发挥出关键作用。

何为体育文学?胡家浩、崔广莹认为:“(体育文学是)以体育为题材的文学,从体育的基本精神以及立足于此的体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所进行的文学性虚构。”[1]田麦久指出,体育文学是“以体育为素材,借助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不同时期人们体育活动和精神风貌的艺术。”[2]赵凌河、王纯菲在《中国体育文学研究》一书中指出:体育文学是以体育为题材的文学,是“体育”与“文学”二者相互关系下的产物[3]。综上观点,笔者认为体育文学隶属于体育文化范畴,是以各种体育元素为素材,借助文学表现手法将属于体育范畴的行业、运动、精神表达出来的文化艺术作品。作为中国体育文化的分支,我国体育文学对于包括中国体育文化在内的中国体育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4]。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也使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右翼势力趁势而上,掀起了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国际体育也在疫情和逆全球化的双重影响下遭受冲击,给我国体育外交助力本土传统文化与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提出新难题,阻碍了新时代我国体育文学向前发展。当然,当下困境中也应运而生出许多转型机会,激励着我国体育文学界在全新局面下采取新策略,运用新型传播手段,把握新时代使命,增强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体育界弘扬本土传统文化与中华体育精神,继续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一、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下的中国体育文学发展脉络梳理

历史犹如一面镜子,不仅能反射过去,还能指引未来。特别在现阶段,了解中国体育文学的特征发展脉络尤为重要。体育文学亦分国界,其发展必定受民族性格与生活习性制约,因此体育文学不仅具有个体独立性, 还具鲜明的民族时代性[5]。

(一)健康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追问:中国商周时期的体育文学发展脉络

要理清中国体育文学的发展历程,便不能忽视中国古代体育文学。中国古代体育文学追本溯源,要追溯到《诗经》,在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反映出不少商周时期中国人的体育生活;《汉书》《礼记》中也有关于舞剑、徒手搏斗以及其他体育运动的记载;《论语·宪问篇》也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庄子·外篇·达生》记载:“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与塘下。”以至于孔子问道:“吾以子为鬼,查子则人也。请问滔水有道乎?”这些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学作品关于体育的描述,实际上浓缩了中国古代体育精神,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身健康,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追问。这些文学作品对体育有关内容的记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文明发展程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社会生产力与文明发展程度越高,人类对于体育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与形而下的活动实践的变化也越显著[6]。

(二)难以复制的中华古代体育美:中国汉魏时期的体育文学发展脉络

汉朝对于体育的重视以及尚武精神则是汉军强大战斗力不可忽略的因素。从审美视角来看,汉代美男子的典范是东汉人虞延,《三国志魏书许褚传》描写到:“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女性美的一大评判标准则为身材高挑丰满。从盛行的体育交流活动来看,汉代贵族阶层经常进行比武,相当于今天举重比赛的扛鼎比赛在当时属于贵族正式的比赛项目。据《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记载,汉武帝第四子刘胥“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可见当时扛鼎的盛行程度。此外,击剑、射箭在汉代也大受欢迎,诸多名士如司马相如等在当时就以击剑闻名,王冲对骑马射箭也颇有造诣。到了魏晋时期,在整个士族阶层洋溢的精神风气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特别,多以纵情越礼,饮酒啸歌为代表,同时代的体育风气也在汉代体育尚武精神的基础上,不免受到时代影响,多以自在随性的个人活动为主。如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魏书·李安世传》中的“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上尚如此,男子可安逢”;谢朓在《游东田》中亦写道:“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这些文学作品既有对于汉代尚武精神的继承,又有随性自在的魏晋体育对美的追求,是中国古代体育文学发展较为独特的时期。

(三)热爱体育的“秧苗”培植:中国唐宋时期的体育文学发展脉络

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体育活动的社会实践也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延伸到外交领域,成为化解民族隔阂的有效方式。《封氏闻见录》载:“景云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这场发生于唐代的“马球外交”,最终以唐朝球队获胜,不仅促进了唐王朝与吐蕃的友好联姻,而且增强了唐朝军民的凝聚力,激发了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到了盛唐时期,唐朝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从事体育活动的专业机构,更是把中国古代体育文学推向了高潮。如收录于《全唐诗》卷五的《观宋州田大夫打球》中“叉手胶粘去,分鬃线道絣。自言无战伐,髀肉已曾生。”这些体育活动的描写极具非常生动传神,也富于可读性,几乎达到古代体育文学的巅峰。随着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不断丰富,有关体育的寓言故事越来越盛行,如宋代欧阳修《归田录》中的寓言故事《卖油翁》,揭示了“运动技能精于勤”的哲理,此外,运动项目的描述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也越来越常见,如《水浒传》中对梁山好汉燕青的相扑以及现代足球运动前身高俅等官员陪宋徽宗玩的宫廷蹴鞠就有着详实细致的描述。随着体育文化与文学作品不断融合,唐宋文学作品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不断种下对体育热爱的秧苗。

(四)民间体育活动之集大成:中国清朝时期的体育文学发展脉络

清代,体育运动不再是以宫廷为起点辐散全社会,而是由民间自发开启,更加富有生活趣味,且具有修心养生之效应。如晚号饴山老人的赵执信在《咏风鸢学江东体》中的“线影暗凭童稚引,风声高逼帝天闻”,就对当时民间的儿童放飞风筝娱乐游戏进行了生动的刻画;王铎在《放雏》中“万物爱生还,凌霄刷羽翰”描写了时兴的放鸟归山民间体育盛况;毛会建在观赏民间弄丸运动项目时有感而发,在《席上看弄丸歌》写道“手持一丸摩云端,一丸未落复一丸”,显示出了对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弄丸细致地观察与集成归类;严允肇在欣赏绳技后灵感涌现,写出“天风吹入碧云去,始觉仙骨珊珊轻”(《观绳妓作》)之句,将当时舞者的绳技表演描写得惟妙惟肖。历朝历代的民间体育项目在清朝集大成,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民间体育光景,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绚丽多彩的文学结晶。

(五)强民体魄与爱国图强:中国近代以来体育文学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历史进程的波澜壮阔,使文学作品散发着鲜明的时代特性,体育文学作为文学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渲染上了时代特性[7]。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面临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不少文人志士对于中华民族强民爱国的重塑进行了深刻反思,留下了诸多著名文学作品。期间的体育文学作品,特别是民国前后,典型的代表作,1934年上映的民国无声影片《体育皇后》,表达了当时人们想通过体育来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力拼搏,全力建设新中国,此间的体育文学作品以敢打敢拼、积极乐观的基调为主旋律,无论是杂志《新体育》《体育文史》《体育报》,还是电影《女篮五号》,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爱国体育精神,表达出人民对体育运动的喜闻乐见和对新中国的热爱与美好期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走出去、引进来,积极融入国际体系,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改革开放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此间80年代初期体育文学以“冠军体育文学”为典范,如《新的高度,属于中国》表达了中华儿女力图通过铿锵玫瑰般的体育精神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期盼。80年代后期体育文学则以“问题体育文学”为主,其代表作为《强国梦》和《马家军调查》,表达了国民对中国体育更深层次发展的思索。90年代后体育文学迎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涌现了《临门一吻》等优秀网络体育文学作品,迎来了“网络体育文学”时代。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在国际舞台上打造强国形象,奋力实现中国梦,此时的体育文学则以《中国女排》等作品为代表,以塑造崛起体育强国的叙述手法描绘中国体育界的进展与光明前景,表达了人民对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美好向往[8]。

二、中国体育文学作品创作的新时代价值考量

(一)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升华爱国情怀

将体育世界里蕴含的运动员训练的艰辛,拼搏时对胜利的渴望及胜负有别的心境以文学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使体育领域里的运动过程呈现得更加细致,表达主题更加深刻,毫无疑问将激发读者对运动的渴望,点燃读者对生命运动的热情之火。如鲁光于1981年在《当代》文学杂志发表的《中国姑娘》,用生动的笔墨将女排姑娘们一路艰辛夺冠的历程及支撑她们在困难之时咬紧牙关的“中国女排精神”形象细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激励着一代代人对体育的热爱以及对中华强国梦锲而不舍追逐的执着精神。将直观的体育运动转化为抽象的图文描述,为体育运动融入了文学特有的人文精神魅力,引发读者思索内省与心灵的共鸣,丰富读者内在人文精神感知。孙晶岩创作的《五环旗下的中国》,将我国北京奥运会筹办全历程以精细又激昂的文字叙述出来,融汇了中华体育精神与奥运体育精神,使读者在深入了解奥运会筹办过程中鲜为人知的事件的同时,又陶冶情操,升华了对体育精神与爱国情怀的认知。

(二)促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凝聚

从艺术感染力与本土精神凝聚力的视角看,体育文学可通过塑造更加丰满的体育人士形象,依托体育文学人物视角将体育范畴的物象更加生动、细致、典型地描绘出来,充分发挥文学艺术感染力,丰富体育运动情景。一方面使读者在体育文学中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与体育世界的壮阔美丽;另一方面基于体育文学文化属性本质,在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理性认知下与主流文化融会贯通,将体育世界里包含的固有文化精神拓展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气节。加强读者身份认同,感召读者实现自身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超越,促进全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凝聚。如理由在1978年在《新体育》上发表的《扬眉剑出鞘》,成功刻画出了栾菊杰这一经过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之后获得第 29届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亚军人物形象,其语言富有鲜明的节奏感,深含真挚的感情,将主人翁在为国争光、挑战极限、奋勇拼搏时的心态与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其强烈的中华民族精神感召力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给予了国人正向的精神示范效应,在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扬与民族精神凝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助推人与体育的哲学归位,深化民族身份认同

从中国哲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视角观察,当下中国体育文学无论做出过何等显著的真理性、理论性贡献,只要现实的使命感产生缺失,它就会被时代和读者所抛弃。疫情期间,响应中央抗疫号召,全国居民居家隔离,足不出户。表面上看,虽然体育运动发展严重受阻,但人们对于体育与人本身的认知反而有了升华。疫情防控对居民自身免疫力提出了新要求,很大程度上再次激发了居民对强健体魄的向往,使人们再次认识到增强体质的重要性,促使体育由外延分支,回归到体育主体——身体的本质上来[9]。牵引中国人民回归哲学范畴理性思索人本身与体育的哲学关系。将人与体育的哲学关系用文字、艺术、情景表达出来的体育文学,不仅能将体育运动中辉煌的瞬间转变为文字之美的永恒,表达由体育运动激发出的多维情感[10],还能将民族文化与中华最新体育进展相融合,极大程度上激发读者民族自豪感、深化自身民族身份认同。

总之,体育文学在帮助人民基于体育视角,践行体育本质精神的同时,能促进人民内心洗礼,助力人民努力达到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在继承优秀中国哲学文化精髓基础上,增强国人体育使命感与历史方位感,传播好本土文化精髓,渡他国体育,为世界体育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助推构建人类体育命运共同体。

三、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学的传播路径

(一)构建社区传播体系,吹响体育文学下基层助传播号角

基层社区不但是培育居民体育意识的重要场所,是人们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的舞台,更是居民通过体育联合抗击疫情的必要连接点,在现阶段对于全民健身与抗疫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疫情撬动了人们反思的天花板,人们已逐渐对体育的本质及自身的向内求索有了新感悟,为体育文学提供了难得的传播软环境。体育文学要想更好地进入基层群众视野,唯有切实向基层下沉资源,才能立足基层,站稳脚跟[12]。以面向区县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为例,体育文学界应联合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与政府机构,获取体育文学在当地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和区县政府共同出台地方性质的体育文学公共服务文件,根据当地实情探索符合本地区的基础传播设备的建设标准,在带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向体育文学主题倾斜配置,启动体育文学基层文化服务优化工程,改善基层体育文学传播服务条件,助力体育文学向居民阅览栏、图书馆等场所下沉。

体育文学在下沉过程中要注意吸纳当地社会体育力量以及其他文化运营机构的主动参与,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体育文学的当地建设与传播中来,共同挖掘社区的体育文化资源[13]。以体育文学为主体推动社区体育文化服务升级,为社区打造集心理、运动、抗疫、优质设施为一体的基层社区本土传统文化与中华体育精神传播服务体系。使当地政府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学在建设社区体育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当地多元社会组织意识到体育文学界与他们利益目标的一致性,使当地群众更好地感知体育文学影响力。要搭建政府与多元社会组织以及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桥梁,促使三方在基层社区体育文化传播体系中的比重更加扁平化,为进一步实现传播体系的优化搭建便利的沟通平台,还应依托体育文学作品从内心激发起贫困地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斗志,助推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二)三管齐下创新体育文学传播路径,助力奥运备战软功能

受新冠疫情影响,东京奥运会将延期举行。对广大中国运动健儿来说,新冠疫情导致的奥运会延期,其心理影响远比身体受疫情的威胁要大[14]。国人对奥运支持的热情也随奥运会延期下降,主要是由于我国体育界忽视了内在的软性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为后期的奥运备战与全民的奥运支持热度的可持续积累埋下不确定因素。体育文学界由于自身属性以及特殊的时代方位,应当去摆脱对以往传播路径的依赖,抓住新机遇,利用新手段,转换新形式,对运动员与居民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软影响。

首先,在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兴起的年代,体育文学界要创新传播方式,坚持体育文学与科技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产品,突破时空限制,扩大受众面,实现体育文学优质资源全运动员、全民共享。[15]2020年1月,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联合50多家数字阅读企业发出《数字阅读行业战“疫”倡议书》,力图促进包括中国运动员在内的全民在线阅读氛围和习惯的养成。当下,线上阅读需求凸显,互联网在线阅读已成为大势所趋[16]。体育文学界应与中文在线、连尚文学等打造互联网在线阅读平台的企业展开业务合作,将体育文学作品通过盛行的在线阅读模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为体育文学影响力的传播提供平台。在此平台上将自身特色和时代潮流相融合,在捕捉中国体育爆点事件,积极打造体育文学热点专栏基础上,发挥线上平台优势,加工体育爆点内容,共同对体育文学作品精细宣传,为读者提供精细服务,升华线上体育文学作品容纳维度[17]。

其次,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文字著作会让较为抽象的概念进入大脑感知系统,而视频图像则是将直观、具体的形象直接映入大脑。相对于纯粹的文字表达,视频表达有着更多的维度空间,其传播的频谱更广[18]。体育文学界可利用“泛娱乐大众传播途径”与5G覆盖全国的便利条件,将自身优秀的体育文学作品分化、简化、精化成短视频、短文字,与国内知名的短视频运营平台如抖音、快手、微博短视频等开展传播合作,丰富和扩大体育文学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体育文学界可以利用现代网络社交平台,鼓励受众基于“变身”后的体育文学作品在标明版权的基础上进行转发与自由创作,使越来越扁平化的个体众空间分布发挥出多元文化的交融便利优势,打破时空壁垒,扩大受众对体育文学的话语权与表达空间,带动基于线上互联网的体育文化创新与爱国助奥运等主流意识深入民心。

最后,从精神感召的角度看,作为一种直观性的叙事影像,体育电影具有鼓舞人心、升华思想的功能,对奥运健儿心态调整以及群众奥运爱国热情的激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正处于5G新技术背景下电影产业改革新时期,电影拍摄工具、剪辑手法、呈现形式等将会推动影视相关资源的重组,对于处于影视资源下游的体育文学作品来说,已迎来电影行业发挥重要张力的极佳契机[19]。经由体育文学作品之李娜自传《独自上场》改编而成的体育电影《李娜》,为体育文学作品转化为体育电影树立了行业标杆。中国体育文学界应开发优秀体育文学转体育电影扶持项目,开辟给予体育文学转体育电影包括财政支持、拍摄指导等在内的全方位绿色通道,并联动网络在线阅读平台、短视频传播平台,打造院线、在线阅读、流媒体视频传播三管齐下的体育文学传播“三驾马车”(如图 1所示),共同推动体育文学传播发展,扩展体育文学助奥运备战软功能,用时代新技术解决传播老问题。

(三)以“一带一路”为基石,开辟中国特色体育文学外交新篇章

图1 体育文学三管齐下新途径传播示意图

体育文学基于自身独特的中华文化与体育文化属性,有着跨国际、跨民族、跨文化交流的卓越潜能,有助于破除国际体育外交中的文化误解与交流障碍。[20]体育文学界要发挥自身国际影响潜能,承担“治世”时代使命,依托在“一带一路”框架引领下的国际区域组织、国家社会组织与高校对外交流平台,走具有中国特色体育文学外交道路,冲破逆全球化与世界疫情蔓延的壁垒,担当好中国体育文学在体育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软外交”先锋使命。

首先,在中国外交布局中,周边外交一直占据着要冲位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由东盟与中日韩组成的东亚经济合作共同体(即“10+3”)在复兴世界经济进程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在共同抗击疫情过程中促进了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当下该区域人文交流奠定了坚实环境基础。体育文学的外交之路,不应舍近求远,而应先以周边合作机制“10+3”为基点,借助区域共同抗击疫情产生强大合力的现有域场,主动搭建起区域人文交流桥梁。做好周边外交思想与外交阵地建设,合力开展“10+3”体育文学交流大使项目(Sports Literature Exchange Ambassador Program)、东亚体育文学基金项目(East Asian Sports Literature Fund Project)等合作板块,大力推动该地区各国体育文学作品的翻译传播与研究工作,铺就体育文学外交全覆盖“10+3”,将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相结合,既发挥好“10+3”区域合作共同体人文交流的枢纽作用,展现大国担当,又要将中国体育文化传播出去,促进该区域国家各民族民心相通,拓展中国体育外交新格局。

其次,对中非全方位外交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部分。当下,中非在经历疫情的患难与共之后,双方在各方面的联系更为紧密,为中非更加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也为后续中国体育文学在非洲的传播做了良好的铺垫。体育文学界要推动外交部与体育总局在建设好周边外交的基础上,对内建立面向非洲地区的体育文学传播部门,理顺周边体育文学外交部门与中非体育文学外交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关系,制定符合非洲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学外交政策。对外建立起中国作家及体育文学创作团队,运动员代表团与非洲体育文化部门定期互访机制,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文学主题演说、体育文学交流峰会报告以及相关合作媒体交流等形式,打造双方体育文化交流融合的升华交流圈,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更加密切,更加细致发展[21]。

最后,立足国际视野搭建高校体育文学外交平台。我国体育文学界应借鉴我国校园足球和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搭建国际外交平台的举措,充分发挥高校在跨国人文交流方面“点对点”平台优势。[22]2017年10月,西北大学举办了“一带一路”中哈作家交流研讨会,众多来自哈萨克斯坦文坛的知名作家及相关重要出版人士就两国文学发展趋势和与创作等内容展开研讨,举办的成功经验可为体育文学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依托高校开展体育文学对外传播提供典范。在政策宏观规划方面,要为大学在国际体育文学的交流中提供政策保障,从经济、名誉、人才引导以及项目分配方面全面支持我国高校自主搭建体育文学外交平台。高校体育文学外交平台搭建方面,在国内立足于和有着共同发展目标与相应基础实力的高校进行合作,建立集文学、文化、体育、人才、旅游于一体的体育文学外交传播基地;在国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独特地域优势与政策支撑的国家共享优质体育文学信息资源,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体育文学人才孵化中心,构建“一带一路”体育文化交流高校层级网络,积极带头举办体育文学艺术交流研讨会,在助力弘扬本土传统文化与中华体育精神的同时,又为沿线国家人民搭建起体育文化互动桥梁,促进民心相通。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体育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新时代价值进行探寻,创新中国体育文学传播路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体育文学发展格局。开创集下沉基层、网络转型、对外交流于一身的中国体育文学传播新篇章,吹响新时代体育文学传播号角,大力推动体育文学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在国内克服疫情影响,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国体育文学依托多层次主体走向国外,向国外描绘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宏伟蓝图,向世界传播中国体育灿烂文化,提高中国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坚守文化自信,弘扬、传承本土文化,助推中华体育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文学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们需要文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我与文学三十年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