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2021-04-01杜远俊
杜远俊
河南杞县人民医院骨科 杞县 475200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离桡骨远端腕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由于该位置系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的解剖薄弱处,故受到外力后易发生骨折,而且伴随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易导致桡骨关节不稳,腕关节功能障碍[1-2]。对无移位及移位不明显的关节及关节外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可达满意疗效,但对移位明显的关节及关节外骨折、粉碎性骨折等患者,效果不甚理想,且并发症风险较高[3-4]。故手术仍是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段。其中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以及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术内固定等,均为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但何种术式的效果更优,目前尚无专家共识推荐的标准[5]。我们在2018-06—2019-11间采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4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现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该术式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病史、临床表现、X线片检查结果均符合《骨关节诊治指南》中的有关标准[6]。(2)临床资料完整,无精神疾病史,术后可遵医嘱进行患肢功能锻炼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或伴有严重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者。(2)随访资料不全者。依据上述标准共纳入43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5~65岁,平均43.0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0~4d,平均1.35d。其中跌伤17例,高处坠落伤16例,车祸伤10例。骨折AO分型:A2型3例,A3型4例,B1型3例,B2型4例,C1型5例,C2型11例,C3型13例。本研究通过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外展至手术台上。臂丛麻醉,于桡骨骨折线近端5~10cm处和第2掌骨基底部避开指伸肌腱和桡神经浅支做切口至骨皮质,钻孔后分别于掌骨背侧和桡骨背侧拧入2枚外固螺钉,安装并调整好外固定支架后,行手法牵引复位。在C臂X线机透视机确认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满意后,拧紧各个锁固螺母,将关节固定。对不稳定的骨折块以克氏针固定。具体手术方法参考文献[7]。术后抬高患肢,预防性应用抗生素4~5d。术后复查X线片,1次/周,若复位不理想,可及时进行适当调整。
1.3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随访6个月期间骨愈合时间。(2)末次随访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量表[5]评价腕关节功能。从残余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并发症、关节炎改变及神经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0~2分为优,3~8分为良,9~14分为可,≥15分为差。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及旋后活动度。
2 结果
本组43例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手术时间(67.21±4.98)min、术中出血量(21.30±7.16)mL、骨折愈合时间(9.14±2.48)周。末次随访,腕关节功能优31例,良8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0.70%(4/43)。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及旋后活动度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术前及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比较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多因跌倒手部着地,暴力向上传导所致。发生骨折后,局部可出现疼痛、肿胀、腕关节畸形及功能受限等。由于桡骨远端骨折大多为不稳定性骨折,故需采用手术治疗,以达到复位骨折、促进骨折端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的目的[8]。
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是目前临床常采用的微创术式[9]。其通过掌骨和桡骨放置外固定支架,可发挥纵向持续牵引的作用,能很好地维持复位效果。而且手术切口小、对骨膜及软组织的损伤轻微,有利于保护骨折端的血供,故可促进骨折的愈合。本研究的结果显示,4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后均达到理想复位效果,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良好,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达90.70%,且术后各腕关节活动范围明显高于术前。究其原因为:(1)外固定架用于桡骨远端骨折,能够有效维持并支撑桡骨长度,并借助周围关节囊、肌腱及韧带等软组织对骨折复位部位进行牵拉,以保证其稳定性。(2)当骨折端骨块压缩或骨块无法翻转、外固定架不能完成骨折端复位时,联合克氏针能够对已经发生分离移位、塌陷及旋转的骨块进行内固定,有效避免了外固定架复位不足的劣势。
本研究仅为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未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而且随访时间较短,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仍需继续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
综上所述,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固等优点,利于促进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