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诊断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

2021-04-01毛珂雷町张恒游潮

西部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面肌张量三叉神经痛

毛珂 雷町 张恒 游潮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 成都 610041)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是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常见的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该疾病在中老年人中比较普遍,常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相对较少[1]。相关研究[2]结果显示,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与微血管压迫、CPA肿瘤等关系密切,其主要原因由于神经根微血管压迫等引起。近年来,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中得到应用,该诊断方法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之间的空间关系[3]。为了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本研究选取2016年4月~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52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52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为实验组。入选患者均未见其他明显神经系统阳性特征,且患者通过临床MRI检查确诊为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选取同期入院的5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诊断方案、护理方法等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方法 采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测,方法[4]如下: 采用Philip Intera NOVA3.0T扫描仪,采用头部正交线圈,高空间分辨率3D-CISS序列:重复时间(Time of Repetition,TR)/回波时间(Time of Echo,TE)=1500/250ms,翻转90°,单词信号采集,层厚0.5 mm。矩阵256×256,3D-TOF序列:TR/TE=23/6.9 ms,翻转角度20°,单次信号采集,层厚0.7 mm,矩阵304×512,扫描视野160 mm。对入选患者两侧面神经进行轴面、冠状面等不同方位图像进行重建,充分显示血管与神经之间的关系。分别在横断面、冠状面对神经血管的关系进行观察,结合MRA观察血管的来源及走行。

1.3 诊断标准 参照Hosoya评分标准[5]对冠状、轴面血管神经压迫等进行量化评分。对于血管位于脑桥外缘内侧为1.0分,血管与脑桥外源相接触评分0.5分,未发现血管评分0分。冠状面扫面评分[6]:血管使得桥脑变形为1.0分,血管与脑桥下缘接触为0.5分,未发现血管为0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实验组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31~58)岁,平均(40.2±2.4)岁;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19例,年龄(30~60)岁,平均(41.3±1.9)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Hosoya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侧与健侧Hosoy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健侧Hosoya评分与对照组双侧Hosoy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侧Hosoya评分与对照组双侧Hosoy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Hosoya评分对比

2.3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压迫显示情况与手术结果比较 面肌痉挛患者中32例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结果显示,15例血管接触或压迫,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神经血管压迫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2.9%,见表2。诊断见图1、2。

表2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面肌痉挛患者NVC显示情况与手术结果比较

图1 大脑颅后窝磁共振成像显示神经血管受压

图2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显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局部血管对神经形成压迫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发病率较高,且临床上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诊断,但是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7]。最有利的诊断工具是对比MRI脑扫描,如果不能明确排除诊断或出现危险信号,MRI用于排除疼痛的潜在原因[8]。三叉神经的病理增强可提示周围恶性肿瘤、海绵窦肿块、脱髓鞘斑块以及可能的多发性硬化的扩散,丘脑和脑干三叉神经通路(如腔隙性脑梗塞)的内在脑损伤,以及扁桃体角巩膜囊肿(如肿瘤、或蛛网膜囊肿,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9]。三叉神经成像序列的选择非常重要,由于三叉神经在颅内的行程较为复杂,桥小脑区结构有神经、血管、脑脊液[10]。普通成像不能显示三叉神经,只能用于显示局部病,要显示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血管情况,必须选择对神经、血管均敏感的序列[11-12]。脑部肿瘤也可与三叉神经痛相关,虽然很少见[13]。颅后窝肿瘤是最有可能与典型的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特征相关的肿瘤,最常见为前庭神经鞘瘤、脑膜瘤或表皮样囊肿[14-15]。

近年来,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16-17]。本研究中,实验组患侧与健侧Hosoya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健侧与对照组Hosoy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侧与对照组Hosoya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其他诊断方法相比优势较多,主要包括该方法主要利用血流的流入增强效应,所得图像具有较高的对比度和空间分辨能力,能够同时显示出高信号的小血管、等信号的面神经、低信号的脑脊液,并且通过后续多种技术进行处理,能够从不同的方位、任意角度观察面神经与邻近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从而能够确定血管的性质、来源以及空间走形、复杂程度等,帮助患者确诊[18-19]。本研究中,面肌痉挛患者中32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显示,15例血管接触或压迫,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神经血管压迫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2.9%,效果均较为理想。

4 结论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效果理想,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面肌张量三叉神经痛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张量的通俗解释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非负张量谱半径上下界的估计不等式
支持张量机算法优化研究综述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基于原子分解的非局部结构张量
治三叉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