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硬核白内障的疗效研究

2021-04-01杨晓娜

当代临床医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硬核光度乳化

杨晓娜

(恩平市人民医院,广东 江门529400)

白内障是一个发病率比较高的眼科疾病,硬核白内障是常见的白内障类型,是指患者晶状体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晶状体混浊,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水平,治疗难度大[1-3]。手术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首选方法,笔者筛选出60例相关病患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出本院在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硬核白内障病人,对其通过盲选法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n=30例)和观察组(n=30例)。其中,观察组的男女之比是8:7;年龄在42~81 岁之间,年龄均值是(59.16±3.06)岁。对照组的男女之比是3:2;年龄从42~77 岁之间,年龄均值是(59.78±1.76)岁。对比两组的常规资料不存在差异性(P>0.05)。

1.2 筛选原则[4-5](1)全部病人住院后都要给予影像学筛查,均诊断是白内障,并且所有患者的瞳孔和虹膜等生理结构正常。(2)所有患者的沟通和理解能力正常,无认知或精神障碍。(3)患者自愿参加本次实验。(4)本次研究均得到医院伦理组委会的支持与批复等。

1.3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3d,均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227,0.4ml:1.952mg)滴眼,清理结膜囊,预防感染。

对照组(小切口囊内摘除术):行常规术前准备,检查视力和眼压,确保血压、血糖和眼压正常。以穹窿为基底做结膜瓣,做巩膜隧道,在9 点钟方向做1处辅助切口。黏弹剂下撕囊,在2 点半和10 点钟方向做角膜穿刺口,行水分层,水分离,游离核,使用黏弹剂配合针头娩出核,并清除残留皮质。植入人工晶状体,注吸残留的黏弹剂,封闭切口,做常规术后处理。

观察组选择的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方案,具体内容:对患者实施消毒处理,并于患处的角膜位置进行切口,分离巩膜碎道至透明角膜,在前房中注入黏弹剂,用开罐式撕囊方式,扩大内切口和外切口,扩大至适当的长度。撕囊后,行水分离,将晶状体核波动至前房中,并于前房中注入黏弹剂,娩出晶状体核。根据晶状体核直径,用碎道中碎核,取出晶状体核,对残留皮质进行清除。在囊袋中置入人工晶体,将黏弹剂清除后,注水,对切口闭合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头孢他定后包扎。

1.3 疗效评价分析

1.3.1 评价依据[6-7]显效: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患的各项临床症状和不适感基本消失,视力提高到1.0以上(包括1.0),眼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不适感有所改善,视力达到0.4~0.9,眼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症状和不适感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视力无明显提升,眼部功能未改善,甚至病情加重。计算两种手术方案的有效性,计算方法为显效率+有效率。

1.3.2 观察指标(1)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准确统计,并对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计算,计算方法为:角膜水肿发生率+后囊膜破裂患病率+前房积血患病率,以此来衡量治疗方案的安全性。(2)均需要在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等对所有病人的角膜散光度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组间统计学处理。(3)分别于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对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实施精准评测,然后统计分析其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以上实验数据均通过SPSS25.0 软件展开统计处理,其中,计数数据通过(n,%)进行阐释,然后给予χ2检验;计量数据通过(±s)进行阐释,然后给予t 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优势。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最后发现,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是96.67%,明显地超过对照组的8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优势(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n,%]

2.2 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率 通过治疗后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率是0.00%,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3.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优势(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率 [n,%]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6 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对比 两组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度对比无显著差异,术后1 个月、6 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均小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6 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6 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对比(±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6 个月观察组 30 2.56±0.23 1.12±0.06 0.37±0.02对照组 30 2.54±0.27 1.85±0.07 1.02±0.03 t 值 / 0.308 43.368 98.742 P 值 / 0.758 0.000 0.000

2.4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6 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 两组患者术前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 个月、6 个月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小于术前(P<0.05),但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6 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 (±s,个/mm2)

表4 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6 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 (±s,个/mm2)

组别例数 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6 个月观察组 30 2538.96±45.21 2356.28±30.15 2258.87±26.59对照组 30 2537.85±46.53 2354.17±32.66 2259.86±27.41 t 值 / 0.094 0.260 0.141 P 值 / 0.926 0.795 0.887

3 讨论

硬核白内障是白内障的常见类型,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此种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创伤性小,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慢,临床应用受限[8-9]。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效果,研究过程中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小切口囊内摘除术进行对照,结果显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治疗优势突出,体现在治疗有效率高、角膜散光度小,且无并发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减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眼压作用下能够实现自闭,无需进行缝合,勉核和出核时花费的时间更短,可以减少角膜内皮损伤和内皮细胞数量丢失,可加快患者视力的恢复[10-12]。同时,此种手术方式能够减小对内皮细胞造成的损伤,促进患者视力的早期恢复。

综上,在硬核白内障的治疗上,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可改善角膜散光度,提高视力水平,可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硬核光度乳化
硬核爷爷炼成记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用“三个最严”彰显“硬核”担当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在陕西的应用
乘用车后回复反射器光度性能试验研究
SBS改性沥青的乳化及应用
简析一种新型乳化沥青的生产工艺
Interaction Study of Ferrocene Derivatives and Heme by UV-Vis Spectroscopy
黑洞的透射效应和类星体的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