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产后常见病防治

2021-03-31王治德初莉莉

中国乳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胎衣初乳奶牛

王治德,初莉莉

山东省诸城市皇华畜牧兽医站,山东潍坊 262229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奶牛集约化、规模化饲养程度的不断提高,奶牛疾病的发生与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奶牛分娩以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代谢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此时,奶牛生殖器官损伤,开始泌乳,机体免疫力下降,身体虚弱,很容易导致产科疾病和代谢类等疾病的发生。据统计,在奶牛疾病中,产科疾病的发病率为36.0%,而乳腺炎的发病率占产科疾病的56.0%,居奶牛“四大疾病(乳腺炎、不孕症、蹄病与营养代谢性疾病)”之首,胎衣不下占27.0%,其次是子宫内膜炎与不孕症等[1];营养代谢病中,产后瘫痪、酮病等常见多发。因此,如果不能正确、及时的做好奶牛产后护理,轻则花费较大的治疗费用,影响产奶和犊牛成活率,重则使奶牛失去继续繁殖的能力而遭淘汰,给奶牛养殖场(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1 胎衣不下

正常情况下,奶牛产犊后12 h内不能自行排出胎衣而部分或全部滞留于子宫内,称为奶牛胎衣不下,又称胎衣滞留。本病可引发奶牛子宫内膜炎,影响繁殖,还可导致乳腺炎、不孕症的发生,甚至引起奶牛患败血症而死亡。

1.1 诊断要点

1.1.1 发病原因

妊娠期尤其是干奶期,日粮营养不均衡,矿物质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含量少,钙磷比例不合理;长期拴系饲养,运动量小,光照不足,过肥或过瘦,生产年龄过大,体质差,子宫收缩力不足;产房周围环境嘈杂,或产程中突然受到惊吓;双胞胎,胎儿过大,胎水过多,导致胎盘迟缓,子宫收缩力也会不足。妊娠期感染某些传染病,如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也会出现胎儿胎盘与母体子宫黏连,临产时子宫收缩无力。

1.1.2 临床症状

奶牛产犊后,超过12 h,未见胎衣排出或仅见胎衣部分排出。全部胎衣不下时,阴门外无异物;部分胎衣不下时,见部分胎衣垂挂在阴门外,起初呈鲜红色或土红色,随着时间延长,排出的胎衣逐渐腐败变质,变成灰白色。从阴门流出恶臭的褐色脏水,并带有部分坏死的组织碎片或胎衣,卧下或按摩子宫,流出液更多;起卧不安,回头顾腹,弓背,不断努责。

1.2 治疗措施

1.2.1 促进子宫收缩

奶牛产后8~12 h仍胎衣不下时,肌内注射垂体后叶素50~100 U,2 h后重复注射1 次;或皮下、肌内注射缩宫素注射液30~100 U。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2]。

1.2.2 手术剥离

药物治疗后,奶牛产后2 天仍有部分胎衣滞留时,应采用胎衣剥离术取出胎衣。术者剪指甲、消毒手臂、涂抹石蜡油。洗净奶牛外阴及周围,先向子宫内注入温热的10.0%食盐水2 000 mL。术者左手拉住露在体外的胎衣,右手手指伸入胎膜和子宫壁之间,由子宫体向子宫角顶端,用拇指肚和食指第一二节捏住胎膜的边缘,轻轻地从母体胎盘上钝性剥离胎衣与子宫阜的联系,然后顺茬轻拉捻转,如此逐个剥离,直至胎衣被完全剥离取出,用温热的0.1%高锰酸钾溶液或2.0%~3.0%的明矾水2 000 mL冲洗子宫后,灌入抗生素[3]。

1.3 预防控制

1.3.1 做好产前、产后护理

干奶期奶牛必须适当运动、增加光照,日粮配合应该重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奶牛产后,可饮用温热的益母草红糖水,益母草干品750 g、红糖400 g,用砂锅熬开20 min后放温灌服,每天2 次。

1.3.2 补糖、补钙

对于高产、生产年龄大的奶牛,产犊前3~5 天静脉注射5.0%氯化钙注射液200~300 mL,或20.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 mL,同时静脉注射25.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产后2 天重复注射1 次[4]。

1.3.3 增强子宫收缩力

对有既往病史的奶牛,产后24 h内肌内注射垂体后叶素100 单位,可增强子宫收缩力,促使胎衣脱落。

2 子宫脱垂

奶牛子宫角、子宫体、子宫颈部分或全部翻转于阴道,并脱出于阴门外的现象,称为子宫脱垂。

2.1 诊断要点

2.1.1 发病原因

奶牛产后常因体质虚弱、饲养管理失宜,致使奶牛子宫韧带松弛,胞宫失去悬吊与支持作用而翻转脱出;长期缺乏运动,肌肉松弛,便秘难下,努责过度;胎儿过大,胎水过多,子宫过度伸展进而松弛;或因其他原因导致腹压突增,均可造成子宫脱垂。

2.1.2 临床症状

奶牛产后见阴门外挂一椭圆形袋状肉团,仔细辨认,大多为子宫,有时也附有未脱离的胎衣。脱出物两角处向内凹陷,有许多暗红色的子叶,为母体胎盘。如果脱出时间长,脱出物逐渐瘀血、水肿,变成黑褐色肉冻样物。如发生在寒冷的冬季,还会因冻伤而坏死。

2.2 治疗措施

2.2.1 手术整复

子宫全脱时,用0.1%高锰酸钾或新洁尔灭溶液冲洗脱出的子宫及阴门部。有胎衣附着时,先剥离胎衣,如剥离困难且易引起母体组织损伤时,可不剥离,整复后按胎衣不下处理。若子宫黏膜受损,可涂以抗菌防腐药;若子宫黏膜肿胀,可先用3.0%~5.0%明矾液清洗或直接撒布明矾粉,减轻肿胀,便于整复。用无菌绷带将脱出的子宫自下而上缠绕起来,由助手托起。在奶牛不努责时,边推入脱出的子宫,边松解缠绕的绷带[5]。

2.2.2 术后修复

整复后,皮下或肌内注射催产素50~100 U;肌内注射头孢噻呋钠4 g,双黄连注射液80 mL,每天2次,连用3 天。能站立时适当运动。

2.2.3 其他

无法整复的子宫脱出,可实施剖腹术,通过腹腔整复。子宫脱出时间过长,已发生坏死无法送回时,或者有严重创伤时,整复后可能会引起全身感染,可直接切除脱出的子宫。

2.3 预防控制

妊娠期奶牛要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均衡供应;及时防治瘤胃臌胀等能够导致腹压增高的疾病。产前体弱的奶牛,可静脉注射25.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和10.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 mL,每天1 次,连用2~3天,并安排专人看护;产后体弱或有子宫脱垂病史的奶牛,也要及时补糖补钙,以缓解分娩疲劳,防止子宫脱垂[6]。

3 产后瘫痪

产后瘫痪也叫生产瘫痪、乳热症,是5~8 岁(3~7 胎次)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分娩前后72 h内突然发生的一种以血钙浓度下降,肌无力导致舌、咽、肠道麻痹,四肢瘫痪,知觉丧失及体温下降等为特征的常见多发的营养代谢性疾病。

3.1 诊断要点

3.1.1 发病原因

奶牛干奶期饲养管理不当,分娩后大量的钙磷从初乳中排出,导致血钙浓度迅速降低,是诱发本病的直接原因。初乳中含有比常乳更多的钙和磷。因初乳不能混入商品乳中,只能用于喂养犊牛,产后奶牛如果挤出的初乳量大,又不能及时从消化道进行补充或及时动用骨骼中的钙,就很容易使奶牛的血钙浓度快速下降,引发产后瘫痪。常见的原因有:干奶期过长,饲料品种单一,粗饲料品质差;产前饲喂高钙日粮,使钙磷比例不当,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钙动用能力;运动不足;生产年龄偏大等。此外,奶牛分娩、接产过程中消毒不严,助产、人工剥离胎衣时损伤子宫内膜、阴道,导致全身感染诱发瘫痪。

3.1.2 临床症状

典型的奶牛产后瘫痪多发生于产后12~72 h内。往往见不到有什么明显的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瘫痪。病初多表现不安,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空嚼磨牙;体温稍低,瘤胃蠕动音低;反射减弱或消失,舌伸出口外不能自行缩回,运动失调,四肢屈曲于胸腹之下,直至卧地不起[7]。非典型奶牛产后瘫痪多发生于分娩后数日或数周,常伏卧不起,强迫站立时行走困难,后躯摇摆。

3.2 治疗措施

3.2.1 大剂量补钙

使用25.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20.0%安钠咖注射液20 mL;10.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B1注射液30 mL;10.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 500 mL,依次缓慢静脉滴注。1 次/天,连用3~5 天。输液时出现不安等异常反应时应停止补钙。

3.2.2 乳房送风疗法

使病牛呈侧卧位,洗净乳房,酒精消毒,挤净乳汁。乳导管消毒后,缓慢插入乳头直至乳房内,先通过乳导管缓慢注入5 万~10 万U青霉素,稍等片刻,接上乳房送风器,分别向4 个乳区送风。待乳区皮肤看起来胀满,轻轻敲打呈鼓音时,停止送风,缓慢取出乳导管,用纱布条将乳头扎住。30 min后解除纱布条,轻柔按摩乳房放出空气。

本病治疗越早越好。加强病牛护理,冬春注意保温,多铺垫草,勤翻身。

3.3 预防控制

3.3.1 调整日粮结构

干奶期,给予奶牛低钙高磷日粮,钙磷比例由2.0∶1.0调整为1.5∶1.0。

3.3.2 加强干奶牛运动

加强户外运动,延长日照时间,每天运动不少于2 h。

3.3.3 正确挤初乳

产后4 天内初乳不可挤得太净。产后30~60 min可挤初乳,第1天,每次只挤出2 kg左右够喂犊牛即可;第2天,大约挤日产奶量的1/3;第3天挤1/2;第4天挤3/4;第5天才可将乳房中的乳汁全部挤净[8]。

3.3.4 注意卫生

进入产房前刷拭牛体;保持产房内清洁、卫生,产房门前设消毒池,产房内铺上柔软垫草,经常更换并严格消毒。助产过程中要小心用力,防止子宫内膜或阴道损伤,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3.3.5 药物预防

对有既往病史的奶牛,产前5 天,可肌注维生素D3注射液1 000 万U/头,降低发病率。

4 奶牛酮病

奶牛酮病是指因糖、脂肪代谢障碍使血糖含量减少,而血液、尿液、乳汁中酮体含量异常增多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4.1 诊断要点

4.1.1 发病原因

血糖代谢负平衡,是导致奶牛酮病的根本原因。与高蛋白、低能量饲料喂量过大,碳水化合物饲料饲喂不足有关,主要出现在妊娠后期和泌乳初期;大量饲喂过度发酵、质量低劣的青贮饲料;前胃功能障碍,产生过量的脂肪酸;体态过于肥胖等,是奶牛酮病的原发性致病因素。继发性奶牛酮病多与产后瘫痪、子宫内膜炎、低磷血症或低镁血症等有关。

4.1.2 临床症状

(1)消化型酮病

常发于产后3 周左右,尤其是在挤奶次数过多或泌乳盛期的奶牛。病牛精神沉郁,仅采食少量青饲料及块根饲料,拒食精料,反刍减少,瘤胃蠕动音差,有异嗜;鼻镜少汗或无汗,呼出气、汗、尿、乳、粪有醋酮味或烂苹果味;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体重下降,日渐消瘦,泌乳量明显降低。

(2)神经型酮病

多发于分娩后7~10 天。除具有消化型酮病的临床症状外,奶牛对外界敏感性增高,先兴奋后抑制。起初表现狂躁、双眼凶视,1~2 天后淡漠,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后躯运动不灵活甚至轻瘫。

4.2 治疗措施

4.2.1 提高血糖浓度

50.0%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30 mg。1 次/天,连用3~5 天。同时,丙酸钠300 g/天,分2 次口服,连用10 天[9]。

4.2.2 缓解机体酸中毒

5.0%碳酸氢钠注射液1 000 mL,注射用辅酶A 500 U,静脉注射,1~2 次/天;或内服碳酸氢钠50~100 g,1 次/天。

4.2.3 调整瘤胃机能

可内服健牛新鲜胃液3 000~5 000 mL,2~3 次/天;或内服脱脂乳2 000 mL、葡萄糖500~1 000 g(加水),1 次/天,连用3 天。

4.2.4 对症治疗

氯酸钾30 g溶于250 mL水中灌服,2 次∕天,具有特效抗酮作用;病牛兴奋不安时,用水合氯醛20~30 g、砂糖400 g,加水内服;为促进病愈,可配合应用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

4.3 预防控制

产前3 个月到产后,应给予奶牛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饲料。以适量干草替代青贮饲料,改善环境,适当运动,多晒太阳。及时治疗前胃疾病、子宫疾病等。有奶牛酮病病史时,可每天饲喂丙酸钠240 g,分2 次给予,连用10 天[10]。

猜你喜欢

胎衣初乳奶牛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胎衣加赘物预防母牛胎衣不下的效果观察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犊牛初乳饲喂及管理指导
奶牛吃草
犊牛饲喂初乳好处多
《奶牛的家》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