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教学模式研究
——以成型针织服装设计类课程为例
2021-03-31王琳于述平
王琳,于述平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成型针织服装设计类课程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主要课程之一,人才培养对接成型针织行业发展,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成型针织服装市场。而目前成型针织服装设计类课程人才培养与成型针织服装岗位人才需求存在不匹配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着手,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实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人才的有效供给。通过分析成型针织服装设计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行业对针织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应用“艺工结合”教学模式,有效推进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
1 成型针织服装设计类课程现状分析
1.1 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成型针织服装设计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有工艺技术的内容,但不够深入,更侧重于设计部分,而成型针织服装设计课程不同于其他梭织类服装设计[1],它在设计同时又要对服装面料进行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懂设计知识,同时必须了解纺织工艺、组织原理等知识。
教学内容上单靠教师讲授理论与应用知识,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实战环节,在有限的课时内做一件作品,这样停留在老师教学生跟着做的层面,学生可能本门课程的学习成果做得较好,但很难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学习力。
教学方法上,目前仍采用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利于教学成果的转化。
教学手段上,仍采用传统的教与学的面授方式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不够明确,学习拓展和反思较少,与其他服装与服饰设计的课程内容联系不够深入,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应用能力。
1.2 行业、企业需求
通过对成型针织服装生产企业、全品类时装公司等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进行调研、访谈等,了解到目前企业急需的针织人才主要是懂工艺的设计师,大部分生产企业面临品牌化转型阶段,为了更好地占领成型针织服装市场,就要从创新设计着手,包括款式创新设计、组织花型创新、纱线材质搭配的组合运用等。而目前大部分成型针织设计师是从梭织转型过来,缺少专业的工艺技术知识,这会造成设计与生产对接有一定困难;另一部分设计师是从工艺做起的,又缺少专业的设计知识。
2 以成果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
为了有效地解决成型针织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的问题[2],从企业人才需求着手,更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建设实践基地,构建合理的、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育人协同模式,提升成型针织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效果。
2.1 以“艺工结合”为课程切入点
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针织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问题,必须不断深化成型针织服装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改革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行业发展、专业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艺工结合”即可打破传统服装设计类学生重设计轻工艺的现象,调整艺术与工艺技术的课程设置比例,并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形式贯穿课程,以一个新的视角、新的模式展开教学设计。
本课程以“艺工结合”为切入点,展开课程的教学设计。打破传统的“艺多工少”的知识结构,以项目教学法进行成型针织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教学,相互穿插渗透贯穿课程。实战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避免了艺术生不爱学工艺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坚持以“艺工结合”为课程出发点和目标点,以成果为导向展开课程改革,在艺工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成型针织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与针织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有助于针织服装行业发展。
2.2 “三有”特色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围绕课程目标展开的,在课程设计中主要突出三有特色,即内容有料、形式有趣、课程有用。
2.2.1 内容有料
教学内容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章节式课程,调整为三大模块、四个主题和多个碎片的内容。三大模块包括设计模块、工艺模块、艺工结合模块。四个主题是根据周单元进行设计的,每周设定知识点主题及相关的内容要求。多个碎片是指根据四个主题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点进行“碎片课”即微课的发放,学生为了完成每个主题会自主进行碎片课程学习。
2.2.2 形式有趣
课程做到形式有趣,深入挖掘出让学生易接受,同时又能引发其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
(1)项目教学法。通过与时装公司深度合作,将公司实际项目引入课堂,结合产品项目展开课程设计,对接企业,对接市场。以实战式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录制成型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知识点微课、企业工艺生产过程等在学习通等平台进行播放。通过线上的辅助教学,课堂上可以针对一部分同学进行指导,一部分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有效避免了实践课课堂上“等”的现象。
(3)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转移,角色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应将课堂转移到实践基地,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完成设计到作品的转化。使学生的角色进行有效转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充当设计师、工艺师、管理者的身份,进行设计与统筹安排。教师更多地充当技术指导的身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真正参与到工艺生产中,也更好地验证自己的设计,以这样的形式加强对工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4)小组式的合作方式。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各自特点将学生分成4-5 人一组,完成系列项目产品设计制作。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有需要小组合作、配合完成设计及工艺的一系列生产流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在合作操作过程中去领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2.3 课程有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服装设计属于应用艺术,是一个科学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学科。设计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款式、色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需要掌握面料知识、结构设计以及工艺技术等。因此在课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未来的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2)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法进行思政引领,以上海旗袍匠人储宏生为例,一生只坚持做好旗袍这一件事,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工匠精神是值得学生们去学习的。
(3)有助于教学成果转换。坚持以“艺工结合”实践教学为特色,将成型针织服装企业设计项目引入课堂[3],并将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录制成微课,进行线上教学,线下进行技术指导,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艺术与工艺并重的形式,使学习目标更明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教师、企业导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课程学习,同时学习成果直接对接到工厂项目中,直接转换为生产任务,以生产检验教学成果。
(4)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艺工结合”教学模式展开本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较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进行了课堂的转移、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参与度、学习成果均有明显提高。改革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以实战项目和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评价等,通过以成果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法展开设计与工艺内容的融合学习,有助于解决现有针织设计人才工艺与设计脱节的现象,有助于针织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课程改革实施有助于针织服装行业发展。“成型针织设计与工艺”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坚持“艺工结合”为特色,以成果导向展开改革,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使针织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与针织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4],有助于针织服装行业发展。
3 课程效果及评价
3.1 过程评价
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会对应设定相应的指标点。教师与企业导师、学生互评共同完成课程效果的评价。对于设计模块和工艺模块的知识评价更多以教师和学生互评为主。对于艺工结合模块以企业导师评价为主,从设计到产品呈现,对每个生产流程、岗位所获得的知识能力进行评价。
3.2 市场评价
对接成型针织服装公司的实战项目,让设计的成型针织产品接受市场检验,根据市场反应改进教学设计。学生设计的产品被企业采纳投放市场后,市场消费反馈进一步对学习效果做出评价[5]。以这种实战方式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工艺生产弥补学生工艺实践经验的不足。另外通过实战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从设计到工艺生产的转换过程,同时通过市场检验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设计需求,通过反馈更好地进行设计。以这种实战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评价,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具有一定作用。
4 存在问题及持续改进
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及价值观培养等方面均有一定成效。但这种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难度,如针织服装类企业大连地区较少,再加上疫情原因很难较大规模的、较长时间的进行课堂转移,另外企业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一些大批量的项目学生很难参与。人才培养不是一个短期见效的事情,需要从学情出发、从企业需求着手,从细节调整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并持续改进调整,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行业发展的设计人才。这种校企协同创新的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的相关教学中,使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更易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成果转换效率。
总结
经过一学年的“艺工结合”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成果导向展开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调整,提出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艺工结合”课程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方法,将现代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建立合理的课程效果及评价体系,取得了较好的课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