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Hz吞咽肌群刺激联合抗阻力运动—冰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2021-03-31陈树娣谢秀萍李柱兰黄思怡李娟卓陈锐
陈树娣 谢秀萍 李柱兰 黄思怡 李娟 卓陈锐
吞咽障碍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流行病学显示,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病率高达 65%,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易导致患者抑郁、自卑的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愈效果[1-2]。随着病情进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易造成机体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引发误吸、呛咳等饮食意外事件,其中误吸发生率约为40%,可引发误吸性肺炎或肺部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3~4]。本研究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80Hz吞咽肌群刺激联合抗阻力运动—冰刺激,对患者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52例,纳入条件:符合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等确诊;卒中后伴有吞咽障碍;能实现正常认知、沟通。排除条件:卒中前伴有吞咽障碍;非神经源性吞咽障碍;卒中复发或其他原因导致病情不稳定。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按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6例。对照组中男134例,女42例;平均年龄56.43±5.39岁;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112例,大专及以上64例;吞咽障碍分级:轻度89例,中重度87例。观察组中男139例,女37例;平均年龄57.04±5.41岁;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114例,大专及以上62例;吞咽障碍分级:轻度92例,中重度84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心理疏导、吞咽训练、摄食训练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80Hz吞咽肌群刺激联合抗阻力运动—冰刺激,具体如下:
1.2.2.1 80Hz吞咽肌群刺激 采用vocaSTIM-Maste治疗仪对患者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确定刺激部位有咽缩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等,借助医用酒精擦拭上述部位处皮肤,以清洁去脂,待稍干燥后粘贴电极片,启动仪器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器治疗输出脉冲频率80 Hz,输出波形为双向方波,正负半波均为300 ms,间歇100 ms,刺激强度为4.5~6 mA,每天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连续干预2周[5-6];刺激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自感反馈,据此调节刺激强度,以产生可忍受的酸、痛感为宜,如出现异样刺痛感,则立即停止治疗。
1.2.2.2 下颌收拢抗阻力运动 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下颌收拢抗阻力运动(CTAR) ,指导患者取坐位,将橡胶充气皮球置于下颌处,通过“下颌收拢挤压皮球—下颌放松恢复原状”,“收拢—放松”为1组,每次30组,每天3次;而后,指导患者张口,取合适硬度的咬胶棒放在大臼齿上,引导患者练习咬合、咀嚼动作,并通过唇闭合口含纽扣,配合开展颌骨唇缩拉训练,每次20 min,每周5 d,连续干预2周。
1.2.2.3 冰刺激 研究取青梅酸、柠檬酸各10 g、清水20 g倒入杯中,并取干净医用棉签3~5支放入杯中浸润,而后放入冰箱冷冻(冰冻温度-20℃),待棉签冰冻成形,水溶液呈碎冰状,即可实施青梅柠檬冰刺激;指导患者张口,取冰酸棉签,先后对舌根、软腭、腭弓、咽后壁4处实施刺激,每处1支冰酸棉签,刺激时长3~5s,完成刺激后,指导患者开展吞咽训练,包括空吞咽、鼓腮、舌伸缩,每天1次,连续干预2周。
1.3 评价指标
(1)吞咽功能恢复:干预2周后,通过洼田饮水试验测定吞咽障碍程度,指导患者取端坐位,饮下30 ml温水,如一次性咽下,且无呛咳,为1级;分2次或多次咽下,且无呛咳,为2级;能一次性咽下饮水,但有呛咳,为3级;分2次或多次咽下,且有呛咳,为4级;呛咳频繁难以咽下,为5级。如干预后患者吞咽障碍症状完全消失,为基本痊愈;与干预前相比,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提高2~3级,且症状改善明显,为显效;与干预前相比,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提高1级,吞咽障碍有改善,为有效,如评级无变化,且症状无改善,为无效。统计有效、显效、基本痊愈患者例数,计算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率[7-8]。
(2)误吸呛咳发生率:干预2周后,统计发生误吸、呛咳的患者例数,计算误吸、呛咳发生率,即误吸呛咳发生率=出现误吸呛咳患者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率为94.89%高于对照组的8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误吸呛咳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误吸、呛咳发生率为6.25%低于于对照组的1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误吸呛咳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吞咽属于肌肉、神经的综合活动,主要是由吞咽相关大脑皮层、延髓吞咽中枢、神经传导系统调控的运动,由周围神经系统接收信息传导,产生神经兴奋,传递到吞咽相关的大脑皮层、延髓吞咽中枢,完成吞咽动作[9-10]。吞咽过程中,孤束核内部分神经递质的释放,可直接影响吞咽肌神经,其中孤束核内 5-羟色胺(5-HT) 、神经递质 P 物质( substance P,SP) 的释放,可促进吞咽动作的发生,同时,SP 可通过直接影响口部运动神经、舌下神经,刺激吞咽动作[11]。在临床,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进食过程受阻、进食或饮水发生呛咳,或多次小口吞咽、咽下食物时有梗阻感,以及腺体分泌障碍等。另外,也会影响患者饮食摄入及营养吸收,容易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2],而吞咽训练、摄食训练及常规心理疏导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改善患者吞咽障碍效果不明显,且患者康复效能偏低。
本研究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80 Hz吞咽肌群刺激联合抗阻力运动—冰刺激,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功能恢复有效率为94.89%高于对照组的8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误吸、呛咳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1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 80 Hz吞咽肌群刺激,通过对咽缩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等肌群实施刺激,能促进食管上括约肌扩张,有助于食物顺利通过;同时,低频电刺激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实现对吞咽肌废用性萎缩的有效抑制,改善吞咽肌协调性,有助于吞咽功能恢复[13]。研究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下颌收拢抗阻力运动,通过下颌部挤压皮球、颌骨唇部缩拢能强化吞咽肌群锻炼,增强肌力,包括舌部肌肉、甲状软骨肌等,经上颌部拉伸能促进食管上括约肌运动,有助于吞咽功能恢复[14-15]。研究针对患者实施青梅柠檬冰刺激,能增强喉返、舌咽反射作用,避免失用性萎缩,而通过对咽部血管的刺激,可改善局部供血,进而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同时,青梅酸、柠檬酸能促进唾液分泌,促进吞咽反射形成,且低温刺激能增强C感觉神经纤维的兴奋度,改善γ运动神经元敏感性,有助于吞咽感觉恢复,预防吞咽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80 Hz吞咽肌群刺激联合抗阻力运动—冰刺激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功能恢复,降低误吸呛咳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