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补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短板”

2021-03-30欧阳婷

中国图书评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短板评价体系

【导  读】网络文学批评与网络创作之间的鲜明反差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短板”。欧阳友权的《走进网络文学批评》切入网络文学现场,解读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应用,有着弥补“短板”、开启学术新声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文学批评  评价体系  理论构架

记得有个“网络大神”作家在一次网络文学论坛上说,他的创作从来没有得到过文学评论的支持,他也从来不看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因为他曾经看过几篇,发现对他的创作没什么用。这些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它或许能说明一个客观事实——我们的网络文学批评与网络创作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存在差距和隔膜,对这个行业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事实上,这种感觉不只网络作家有,理论评论界也为之焦虑。因为网络文学创作的浩瀚存量和快速增量与它的批评之间的鲜明反差,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一大“短板”。有统计表明,时下在网站平台注册的作者累计已超过1900万,签约写手达70余万,各文学网站平台储藏的原创作品逾2500万部,短短20余年,网络文学已打造出自己的“中国时代”。与红火的网络创作相比,网络文学批评要冷寂得多,除了贴吧论坛或“本章说”之类的线上点评能发出点赞或吐槽之声外,传统媒体上的批评成果不仅数量不多,回应现实的力度也很不够,对于网络文学批评本身的理论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有鉴于此,《走进网络文学批评》[1]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这一短板。该著切入网络文学现场,从批评热点聚焦、问题解读、走势剖析、作家作品评论,以及历史节点批评等不同剖面,解读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应用,从“走近”而“走进”,对我们了解网络文学批评的学理逻辑、核心命题和理论边界,有着弥补“短板”、开启学术新声的意义。

该著首先解决的是网络文学批评的问题论域。比如,在基础学理上,网络文学以技术至要覆盖抑或消解某些文学理论的逻辑原点后,批评理论当如何重建?从主体身份看,网络文学话语权的下移蕴含着技术“草根”对知识精英的僭越;从创作范式看,网络自由写作的“无障碍”模式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写作秩序;在价值认同标准上,市场化生存方式勖勉网络文学用商业导向对抗文学高度;还有,传媒市场的文化推力,让网络文学用恒河沙数般的文学存量遮蔽了文学经典;等等。要回应这些问题,网络文学批评必须顺时“通变”,从学理上对它们做出正面解答,以建立起适应并足以支撑起网络时代文学变化的批评观。再从文化语境上说,网络批评的观念建构需要关注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学批评观、后现代文化与网络文学批评观、美学转向与网络文学批评观、超文本创作与网络文学批评观等;从批评范畴看,网络批评的观念转型体现为新范畴的构建,如主体间性、平庸崇拜、渎圣思维、感觉撒播、“粗口秀”叙事、戏仿经典、网络恶搞、文学祛魅、点击率崇拜、虚拟人格、套路叙事、主角光环、破圈写作、网生圈粉、视频对焦等。它们是建立新的文学批评观的“砖石”,也是解读网络文学现象的观念节点。[1]365-366在廓清网络文学的文化语境和观念背景后,作者依据学理逻辑,探讨了诸如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批评标准,以及批评主体的文化身份、批评功能的结构方式、批评价值的意义表征、批评立场的人文设定、批评文本的存在形态等基础理论问题。

在理论知识点阐发上,《走进网络文学批评》没有出现某些传统批评家常见的“套用症”,而是紧贴“网络”媒介又扣住“批评”对象展开理论思维。譬如,在主体身份辨析时,该书把网络文学批评主体分为三类:一是传统的学院派批评家,注重的是批评的学理性和专业性,通常代表主流批评的声音,在重要平面媒体(专业学术期刊和报纸)发表成果,或者在学术研讨会选读论文;二是大众传媒批评者,主要指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传媒记者、编辑,他们的批评大多推荐优秀作品,解读热点现象,具有一定的新闻效应,以较强的实效性及舆情导向性吸引受众;三是在线批评的文学网民,即在网站书评区、专门的网络论坛、贴吧、豆瓣等社交网络,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言的文学评说者。这三类批评主体存在于“区隔”“对峙”“分立”“同构”等不同的关系格局中,他们的评价立场、持论标准和批评方式各有不同。但随着融媒体的出现,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原有的地位,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陆续出现,所有信息传播几乎都得借助数字化载体进行工作,人们对于社交网络的深度应用造成了在线批评与线下批评之间界限的模糊甚至消弭,传统学院派专业批评、大众媒体的网络文学批评也开始转入线上,并日趋消融于在线批评之中。于是,作者从实际出发,把网络文学批评区分为“网络文学的批评”与“网络上的文学批评”。认为前者关注的批评对象是网络文学本身,后者则关注批评的路径、载体,即网络的即时性、可延展性,以及其所带来的“网络”特质——网络媒介的特点为在线批评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表征,无论是行文风格、批评手法、批评角度还是其他特点,在线的网络文学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都大为不同。

在论及网络文学批评的形态和功能作用变迁时,该著认为,网文批评除了启迪创作、引导欣赏、促进理论建设,具有解读文学现象、回应文学问题、端正文学风尚或营造文学环境等功能外,还拓展、延伸和改变了批评的某些功能:一是在颠覆中分享文学批评话语权,主体身份上破除了少数批评者的垄断格局,文学网民借助各类文学网站的评论频道、评论社区、论坛、贴吧,以及博客、微博、微信、“本章说”APP等各种社交网络媒体等评说文学,形成网络时代“人人均可批评”的新局面。二是批评风格的后现代表征,互联网多中心、多节点、网状分布的物理属性及自由、平等和宽容的言论环境,决定着网络文学批评“去中心化”批评模式,在文化精神上强化了后现代主义色彩,更认同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三是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上的新变化,表现为从注重群体认同转向更重视个人好恶,从形而上认知变为形而下评说,从价值理性抽绎,转而更侧重个人经验判断。比如,网络在线批评是一种“匿名批评”和“远程批评”,批评者消除了“人际焦虑”,其在安全“隐身”状态下,可以抛却功名利害的考量,以獨立身份、“真我”立场、坦诚的态度、自主的方式发表对作品的意见和看法,有利于消除“面具批评”和“人情批评”。不过,作者也指出:“多元的意义指向,功能选择的价值虚无或价值偏向,也会使网络文学批评出现功能偏激和导向偏误,影响批评功能的正常发挥。”[1]372

探讨网络文学批评不能不涉及批评标准问题,而这一问题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性,也是批评理论构建的焦点。该著提出,我国网络文学批评一直存在“尺度悬置”的缺憾,即批评标准悬置、评价体系悬置。“旧的评价标准似乎已经靶向失依,简单套用不啻隔山打牛,而新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起来,契合网络特点和文学规律的评价方式与批评范式处于缺位状态,终而让这一领域处于无所依傍、无从置喙的‘空转状态,以至于任由数以千万级的网络作品勃然兴起,云蒸霞蔚,众声喧哗,却不免风起青萍,野蛮生长,任其自生自灭,能够管用、解渴的网络文学批评寥若晨星,与红火的网络创作相比,显得门庭冷落,处境尴尬,基本处于集体失语状态。”[1]99近年来,有关构建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报刊文章不下数十篇[2],但这一难题仍处在解决的途中,能得到大家认可的评价体系、批评标准并未建立起来。作者提出,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应该秉持“人文审美无例外”原则,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以意逆志”“寓教于乐”“真善美相统一”“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等标准,在网络文学批评中仍然适用,评价网络文学作品依然需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讲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另一方面,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网络文学作为网络传媒时代的新兴文学,毕竟发生了许多改变,如商业资本的介入给网络文学生产和评判带来巨大影响,因而评价网络文学需要有一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一致的维度;网络传媒的技术推力形成的网络文学技术性或网络性不仅影响着网文创作,也直接制约了网络作品的社会效果,理当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有,网络文学“以读者为中心”的基本导向,解构了传统文学“以创作为中心”的体制,网络作家的粉丝数量和作品销量,已成为评判网络文学的重要依据,文学网民对作家作品的接受程度,就成为检验作品影响力的重要尺度。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现实,作者提出:“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基本要素应该是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网络性、商业性、影响力诸要素的统一。”[1]101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力的多边形”评价模型可以作为当下评价网络文学的基本尺度。这就较好地回应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学术期待,弥补了评价标准付诸阙如的理论“短板”,对于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最终形成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无疑有着筚路蓝缕的意义。

作为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欧阳友权在这部新著中也建设性地为构建网络文学批评的基础理论构架提出了一些需要继续深思的问题。书中提出,网络文学无论有多少变化,都需要坚守人类赋予文学的逻各斯原点,其批评标准应该有助于评判和构建这种文学的人文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同时,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又必须切中“网络”和“文学”双重背景下的艺术创新,能够回应网络时代的文学发展和文学问题。比如,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可以是分层、分级的,对作品情感的代入性、阅读的爽感、大众娱乐性、“续更”的完本率、与读者的互动性,甚至持续原创的时长年限、作者的版权观念、网络道德操守与法律法规意识等一般性的、更为具体的标准,也应该纳入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建构的视域。无论批评标准如何构建,都应当有助于回答如下关键问题:网络时代文学评价的社会价值导向与文学价值导向应该如何坚守?网络时代的文学应怎样达成其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与市场效益的统一?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该怎样均衡美学标准、读者人气、经济效益等评价范式来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审美风格的鉴赏和评价?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应如何分析网络文学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文本的异同?评价网络时代的文学该怎样把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玄幻、穿越等类型化写作手法在网络文学中的表现?比如,评价《斗罗大陆》《择天记》这类玄幻类作品,与评价《大国重工》《明月度关山》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等等。我国网文批评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还只是刚刚开始,有的问题还很少有人触及,已有的网络文学批评实践也多是“摸着石头过河”。随着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问题必将逐步得到解决。

注释

[1]欧阳友权.走进网络文学批评[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

[2]有关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研究的代表性论文主要有:陈崎嵘.呼吁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N].人民日报,2013-07-19;王国平.网络文学亟待确立批评“指标体系”[N].光明日报,2012-07-03;禹建湘.空间转向:建立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J].探索与争鸣,2010(11);周志雄.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维度及构建路径[J].中国文艺评论,2017(1).单小曦.合作式网络文艺批评范式的建构[J].中州学刊,2017(7);邵燕君.面对网络文学:学院派的态度和方法[J].南方文坛,2011(6);舒晋瑜.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出路何在?[N].中华读书报,2016-09-05;李朝全.建立客观公正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N].河北日报,2014-12-05;庄庸,王秀庭.重点是“网络性”而不是“文学性”——如何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N].光明日报,2017-12-25;向娟.寻觅一盏灯——呼唤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N].光明日报,2014-02-24;乔世华.“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之思[J].文化学刊,2014(5);高宁.基于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的网络文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出版参考,2015(8);郭国昌.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N].人民日报,2010-02-05;严佳乐,杨海平.网络文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编辑,2016(5);吴月玲.融通传统经典和网络文艺的评价体系[N].中国艺术报,2016-01-15;李永艳.专业批评家与网络文学批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苏翔.网络文学的批评模式构建与转型发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李薇.网络文学作品评价体系研究[J].出版广角,2014(19);欧阳婷.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刻不容缓[N].中国艺术报,2016-08-29;等等。查詢这些文章全文可参见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第二部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 周雨尘)

猜你喜欢

短板评价体系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木桶短板理论”更具人生价值
和自我达成和解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