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短板理论”更具人生价值
2021-09-05化定兴
化定兴
“木桶短板理论”大家耳熟能详,核心意思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
按说这没什么问题,可一旦延伸发挥,就会出现讨论和争议。比如有人把这个道理运用到了人身上,于是得出,一个人要成长,就要着重补短板,改善薄弱环节,达到均衡发展。
但也有人说,人的成长关键不在补短板,而在于扬长避短。其依据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历史上看,没有“短板”的全才是不多的,推动历史发展的多是那些虽有“短板”但具有特定专长的专才;从现实来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应专心致志于某个心怡的领域,着重拓展自己的“长板”。因此得出结论:在人才的培养使用上,要使原来的木桶短板理论让位于木桶长板理论。
这两种说法角度不同,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总觉得是对木桶短板理论的文学化理解,并没有指向问题的核心。而且,第二种说法明显认为木桶短板理论已经过时。
木桶短板理论之所以无辜躺枪,是因为大家想当然地把木桶的短板、长板和人的短板、长板相类比,但其实并不贴切恰当。
拿木桶来说,它能盛多少水,确实取决于短板,不管你将桶如何倾斜,这个短板都决定了木桶的上限。如果你想木桶盛更多的水,就必须解决这个短板,而不是无限拉长长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木桶的这个短板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是无法回避的。
然而,木桶短板理论一旦用到人身上,就大相径庭了。虽然我们说的还是短板、长板,但往往与木桶短板理论无关。比如,一个人的长板是唱歌,短板是做饭,这个并不构成矛盾,更不用说主要矛盾,不弥补做饭这个短板,不会影响一个人成为歌唱家。而且,将短板放在人无完人的话语体系里,无疑是一种泛化解读,直接消解了补短板的价值。因为不管你怎么补,人也不可能是完美的。
但其实,当我们将木桶短板理论运用到人身上,必须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和整体系统的思维。木桶之所以要补短板,是以其多盛水来衡量的,这是清晰可见的标准,要是以当柴烧来衡量,那补短板就失去了意义。
同样,人要补短板,是以自身领域的扩展或者精益求精为前提的,如果只是安于现状或者所谓短板和自身领域并无紧密关联,那么谈补短板也毫无必要。如一个音乐家的短板是跳舞,那么没有太大必要苦练舞蹈,舞蹈好了自然可锦上添花,但不会也无伤大雅。可短板如果是某个音域,那么想要有所突破,补上这个短板就异常重要。
还应注意的是,当有人主张扬长避短时,其逻辑基础似乎是人天然就有长板和短板,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扬”和“避”了,可人的长板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就一个人成功的过程来看,无不是从补短板开始的,如果都是天生的,那只要扬长避短就能成功,就不会有日拱一卒的艰辛了。比如要做一个好的演员,那么必然各方面都是高要求,如果短板是台词,那么就要苦练台词,这是回避不掉的,除非你改行。一个学者,要在某个领域登堂入室,也是要下苦功夫弥补短板的,不能只看爱读的、易读的。当然,这种短板的弥补决然不是人文學者去恶补数学。
也就是说,一个人纵然倾其全部生命和热情,也难成为没有“短板”的“全才”,但不意味着,他在心仪的领域深耕细作时,没有补“短板”的努力。实际上,他的长板往往就是在弥补一个个小的短板而形成的。
扬长避短是大多数人都明白的生存智慧,从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上,这样做也理所当然。但比起这个,善于补齐短板,不断超越自我,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也对人生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