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味道相长、品修相宜的工夫茶

2021-03-30王维毅苏冰钿

广东茶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品饮工夫茶工夫

王维毅 苏冰钿

(1.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872;2.汕头大学淑德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当下,我国茶文化伟大复兴全面启动,现代社会对于茶饮、茶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到民间茶业茶事,都已实质性地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茶时代:民众参与热情高涨、社会关注度强劲、涉茶政策扶持力度空前。但与此同时,物化之饮远大于文化之饮;形式上的研习高于内涵深究;浮躁之气凸显。这些现象说明了我国现阶段茶文化复兴尚处于蒙昧初级阶段。

中国逾千年的茶文化发展轨迹,历来在“喝茶”上都有社会意义的深度延伸。当喝茶进入了大基数、高格调、求品质的全民饮茶时代,茶事中的‘喝’与‘品’、味与道的关系,受到了更多关注,无疑地,这将会对进一步丰富茶文化的时代内涵具有强劲的推力。与几十年前相比,喝茶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倾向于茶修的深度发展。作为一种更加适宜大众化的茶修,工夫茶以其味道相长、品修相宜显露出了它的优势,呈现出广受欢迎和加速普及的势头。

1 迈进茶修的第一道门槛:明晰喝茶与品茶

《说文》中载“修者,饰也”,而茶修的核心要义是借茶修心、以茶修性、因茶而道。众所周知,喝茶是指饮茶以满足感官生理需求;品茶,是在喝茶过程中用心感悟人生哲理。汉语言工具书里面的“喝”是“将液体咽下去”[1]。汉语文化中的“品”字之义,则包含了细致地品赏、品鉴、品饮和品悟之意,表明了对事物的关注与分辨。“品”是需要借用“对”的方法、进行“细”的品味,进而分辨出品的对象的品质、品位、品相优次。进而将其引申体味出茶事与他事、茶味与他味、乃至于茶道与天地大道的关联。因茶而修,因修而品,因品而悟,因悟而道,因道而得大自在。由此可见,明晰喝茶与品茶的关系是进入茶修的第一道门槛。没有品的喝则必然是无以见性,没有喝的品则恰如是纸上谈兵。

“品”在《说文解字》的所释为“品,众庶也,从三口。凡品之属皆从品”[2],亦可见得,品字含有了‘众多’和‘细而周至’的意思,故有三口为品之说。据史料考据,直到元代才有了“喝茶”的语言表述,继之到了明朝朱权的《茶谱》(著于1440年前后)中载有 “品茶”一节,此时才初含“品”的意味。林美茂教授指出“在明朝中期以后,品茶的各种要素、条件、规约、法度与心得等的基本成型。人与茶的关系从身体性需求向精神性需求发展,揭示了人的潜在主体性觉醒的过程。......此后发展基本不离此宗”[3]。由此可以说明 :由食到饮、由喝到品的茶语演进,不只是用语的不同,还有其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循。高阶“品茶”是低阶“喝茶”的进阶。“喝茶”满足的是生理需求,“品茶”则是由喝茶而进入了人的心理世界。

2 茶修的方式选择:宜品宜修的“工夫茶”

茶饮因时代而变,进而也影响到茶事修行方法和人文意趣的发展。如何从喝茶解渴上升到茶道艺术和哲理体悟,是茶修的要义。茶修在客观上需要一个有利于品悟的方法。茶味与茶道的一体化体验,必然是来自喝茶主体的喝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之有得。譬如史上的陆羽、皎然、卢仝,他们眼中的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4]等,皆已传达了品茶与悟茶之不朽。显然,这是茶人在喝茶之后的从味而道、即茶而禅的所悟所得。然而,在‘唯味是求’的喝茶场景中,很多人喝的只是茶味,品的还是茶味,这样的喝茶将茶味和茶道割裂开来,缺乏将品茶味、悟茶德及修茶道进行有机融合。茶饮包含“两个饮”,一是可以养身的口腹之饮,二是可以养性的心神之饮[5]。因此,“借茶修为,以茶养德”首先要对味、道兼修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关键须厘清喝茶与品茶的内涵。其次,需选取有益于茶修的品茶方式。茶修至少包括了茶德与茶道的修为,无论茶德还是茶道均需借助品茶这个媒介来体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品而悟,从悟而修,进而实现茶事到茶修的升华,以达到内修于和、外化于雅的德化与道化加持效应。在此,有必要对中国饮茶方法的数千年演化进行简要的梳理,以便对茶修的方式作出科学比较并择优选之。

其一,国人于茶的用法,大体“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6]三个阶段,即以茶为药的药用阶段;以“混煮羹饮”为特征的食用阶段;以煎、点、冲泡法而清饮的饮用阶段。

其二,以《茶经》为肇始的清饮法,是从煎茶方法逐次进化为点茶法、撮泡法。其中, “壶冲杯饮”法是存在时间最长,普及程度最广,方式呈现最多,人气指数最高的茶饮方法。

其三,工夫茶归属撮泡法,最初仅与乌龙茶的冲泡品饮相匹配,现六大茶类的绝多数适宜此类冲泡方式。工夫茶的适冲范围和受众面较广,因此造就其品茶文化在国内的普及和推广。

在散茶撮泡法成为主流喝茶方式后,六七百年来形成诸如壶、杯、碗饮等百姓日常的冲泡方法,工夫茶也归属其中。工夫茶起源于和乌龙茶配对的冲泡品饮,即使是从明末清初算起,其存在不少于四百年,但它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却鲜少见于闽南粤东之外。民国初时有记载,“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徐珂《清稗类钞》)[7]。直至近几十年,工夫茶品修兼备的优势才逐渐显露出并与时势相呼应,进而深受大众青睐,开始成为茶饮方式的首选之一。有概略统计显示,截至上世纪末之前国内工夫茶群体是大几千万人,如今采用工夫茶的喝茶方式民众近3亿,占全国喝茶总人口近五分之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茶叶消费群体数量为4.9亿)。这也恰好说明时代的变化催生人们“喝”茶的方式产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较之同属撮泡法的大壶茶、盖碗茶、盖杯茶等,工夫茶显现以下优势:一是工夫茶的器具的精致更适合“假借其物、能达于心”,通过工夫茶的器、技、法来体验到“由茶至心”的真谛,进而提升对茶事审美情趣的感知力。比如最有名气的工夫茶杯莫过于“若深杯”和白玉令两种,后者是纯白瓷制,“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盖不薄则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翁辉东语)[8]。近现代常见的工夫茶杯,造型似牛乳,大小如半乒,茶汤不足半两,尚且不能一口闷。如此的饮茶杯具和品饮方法,显然是为了品茶而设,其品茶饮趣的内含和外延,绝非一般的喝茶方式所能及。二是工夫茶的茶情味和人情味更显浓郁,其冲泡茶的技艺及品茶过程的礼仪、礼敬、礼法,情理、事理、哲理等,充满情趣意涵,相比向隅而喝的喝茶方式,更多些味趣、情趣和乐趣,更能拓展至生活美学及哲理。三是工夫茶以其极尽精到的工夫和雅致,更能体现合品、合修的特质,可外化出天人合一的圆道,以回馈茶修的内在意趣。工夫茶所继承的“三四曰趣”[9],体现和合共生之美、分享愉悦之趣,谦让礼敬之雅。四是冲品工夫茶必须讲究候火候汤、小杯慢啜,使人慢下来,静下心来。工夫茶场景下的由静而定、定而慧、慧而和、和而养,是儒释道三教共同推崇的理念,更宜让饮茶之人身心得以慰藉。

3 工夫茶之于茶修的效用及其意义所在

从人文哲学和精神情趣的层面看,三杯成品的潮式工夫茶,尤能彰显出最适于茶修的个性化特质。例如,三个胡桃小杯,其形有“品”字端庄之美,其用具有超大“容量”,它能装下的绝不仅仅是半两茶汤,更有浓浓的人情味,蕴含情而通理、理而后和的人文关怀。三个小茶杯,能装下天、地、人、和;装下儒、释、道、墨;装下唐代刘贞亮的茶之十德,装下工夫茶文化的“圆融合和、礼敬合序、雅性合情、悦己合人、宜品合修”的“五合”之德。合和、合序、合情、合人、合修,既是对传统茶德之说的有益补充,更是工夫茶文化对中国茶道文化向前发展、向和而进的一种人文贡献。

工夫茶除了能品饮茶的物化之味,还能品饮茶的文化之味,更能品饮茶的道化之味。吴远之先生的《茶道九章》中载有茶的“滋味,品味,真味”三味之说[10],其中要义为:物化之味是滋味,文化之味是品味,道化之味是真味。茶之三味(滋味、品味、真味)大益于人之三养(养身、养心、养德),此中的道理值得每一个喝茶人与茶修者深刻体会。工夫茶法不仅适合品饮品味如上所述的“三味”、“三养”,同时也很适合从每一泡茶中去品饮它所饱含着的浓浓的情、美、理、趣与正、真、和、雅[11]。

此外,工夫茶本身蕴含了大量的东方哲学思想。譬如,阳明心学的“合得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识本体”便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其工夫之本原。潮式工夫茶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体现在它尤其以器具精致,程式完备,工夫精到,情趣浓厚而见长。其不仅涵盖了冲茶的工夫,品茶的工夫,待茶、事茶的工夫,礼敬天、地、人、己的工夫,以及传承了千年的“茶灶香龛平”的人文工夫。在其所形成的冲品茶程式文化及人文传承中,完美地呈现出了以冲出一杯好喝的茶为核心的人文关爱。

首先,感知一下潮式工夫茶的仪式感。自然、至简、生活化,是潮式工夫茶的核心标识,三杯一瓯或一把小壶外加一个茶海的组合,是一套至简的茶器具。这种冲品方式所崇尚的精致和简约,与宫廷式或日式茶道的仪式感形成鲜明对照,它更重视喝茶的本义与仪式感间的意义互构与程式恰当。明末清初岭南诗人陈恭尹曾给予了潮州工夫茶很高的评价,赞美其“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12]。

其次,审美观赏潮式工夫茶的技和艺。其本质特点是讲工夫、用工夫和品工夫[13],基于器具精致和技艺精美的工夫茶冲泡品饮方式,堪称是一种“美和雅”喝茶方式。首先是冲品茶的工夫,包括候汤、洁具、温杯、注水、斟茶、敬客、礼茶、品饮等,其核心是一个“真”字:真味,真性,真情,真趣,真自在。其根,是艺术化的生活化。其本,是人与茶、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潮式工夫茶“滚杯洁具,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茶艺,能让人通过视觉、味觉和听觉全方位享受到艺术美感。

4 结语

从研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茶技艺的根本意义上说,不仅要注重于喝,更要重视于品;不仅要修习外在于形的茶艺,更要修行源自茶性的茶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个没有注入茶道精神的茶艺之修,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舞台化的美人秀。因此,借助于工夫茶这种既适合品茶,又适合研习茶艺和茶道修行的饮茶方法,在术、法、道的结合上下功夫,实现外修与内修相统一,进而达到以茶修心的目的。

综上所述,有雅有趣、有味有道的茶修喝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修,修中有为,不啻为医治整个社会的浮躁、调和整个社会的精气的一剂良药对整个人类社会具有向和而进的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品饮工夫茶工夫
“茶+”视角下的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茶与咖啡的品饮及制作技术比较
习茶,有捷径吗?
蔡荣章:茶叶二重奏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诗内”与“诗外”工夫
“功夫”和“工夫”
善品者必具器量
——谈六堡茶的品饮境界
宜红工夫茶加工工艺及设备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