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管理中运用的研究

2021-03-30赵霞

智慧健康 2021年4期
关键词:慢性病医护人员实验组

赵霞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50)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与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的转变,糖尿病成为了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1]。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为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而引起患者高血糖的原因不外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其生物作用受损两种[2]。患者在患病时期,因为一直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身体的各项组织出现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特别是患者的心脏、血管、神经、眼睛、肾脏等组织[3-4]。糖尿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除此之外可能还伴随着身体疲乏无力、肥胖等症状[5]。为了有效地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深,将对40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本研究旨在探讨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的运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检查确诊的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其中,实验组有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年龄61~90 岁,平均(69.10±10.12)岁;对照组有男性17 例,女性23 例;年龄65~86 岁,平均(69.31±11.92)岁。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的患者施行常规社区管理方案,即对该组患者定期进行血压、血糖的检测以及常规健康体检,并对其进行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

医护人员给予实验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慢性病管理模式,其具体操作如下。

(1)试验开始前,对医护人员要进行合理分工分组,每组分配情况差别不大的患者,以便医护人员进行管理工作,每个小组都应分配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和医生,以确保能及时对患者进行检查,小组人员相互协作,确保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实验开始后,每个小组的医护人员应当对每位患者的医护档案进行完善,需要详细地记录每一位患者的各项身体情况,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有无家族遗传病、是否有过敏史、患者是否吸烟饮酒、患者家庭生活状况等情况。

(3)每个小组的医护人员都应当根据患者当时的基本情况来制定一套合理合用且针对该名患者的管理办法,包括患者每日的健康饮食、适量的运动、适当的心理疏导方式等,简言之,医护人员应当从生活上和心理上两个方面帮助患者达到健康生活的目的,让患者积极且主动地参与到预防自身疾病的工作中来。

(4)医护人员应当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认知障碍等问题,进而对每个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管控能力,最后达到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主动性。

(5)为了能时时刻刻地提醒患者加强对自身的管控,对糖尿病等疾病进行各种宣传,比如在宣传栏绘制墙报、给中老年人分发宣传手册或知识卡片、组织中老年人参与糖尿病专项健康讲座等活动。

(6)搭建一个合格的数据综合平台,让医护人员可以定期将随访服务获取的数据录入其中,以便将整合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1.3 比较标准

将试验时间设定为一年,在一年以内,医护人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卫生条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糖控制情况的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进行评分并统计患者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选用SPSS 21.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两组患者管理质量的比较

采用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在血糖水平控制力方面要优于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社区两组患者管理质量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得分

采用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对自我的管理得分要高于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得分(,分)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得分(,分)

2.3 两组患者的管理满意度比较

采用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在对社区管理的满意度上要高于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管理满意度评价表[n(%)]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升,然而,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也跟着升高[6]。近二十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猛增,以致成为了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而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数占比增大,成为了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对象[7]。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与患者自身所处的环境、患者的家族遗传病史、患者的饮食习惯、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息息相关[8]。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点有:并发症多、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且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等[9]。糖尿病的主要检测指标主要有五个,分别为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10]。目前,临床上并没有能够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或者手术,只能依靠患者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来控制糖尿病的检测指标,从而达到减缓病情的效果,例如控制患者饮食、让患者坚持适量的运动锻炼、合理用药等[11]。有一些医学专家提出,改善血糖耐量可以从提高碳水化合物、控制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降低患者脂肪比例等方面入手,或许能取得不错的效果[12]。有数据显示,我国45 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人数是45 岁以下糖尿病患者人数的5 倍以上,而年龄超过65 岁的中老年人的患病率已经超过23%,可见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生活的一大严重疾病,医学界应当给予糖尿病这类疾病更高的重视[13-14]。

为应对我国慢性病发病率趋势上升的问题,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慢性病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我国常见的几种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严重疾病,在此模式中,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所患的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向疾病患者提供不同的、合理的、对症的医疗服务,让医护人员可以对各种慢性疾病进行全程管控,以达到对医疗资源的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15]。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则是以社区为单位对慢性病进行管理的模式,此模式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对健康管理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自运用以来,广受社会中老年群众好评,其意义重大,能够在增强社区人群健康的同时降低医疗资源的成本投入、发挥社区优势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降低普通群众看病产生的医疗费用。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血糖控制方面要强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和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规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更加具有效果,能够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对自身行为的管理能力,从而达到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目的。因此,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十分值得各社区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慢性病医护人员实验组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