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永瑆书学思想
——以《结字管见》为例
2021-03-30余翔伊
余翔伊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750021)
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满族,字镜泉,号少庵,乾隆五十四年(1789)受封成亲王。是清代中期著名书法家,尤其为清代帖学高峰期代表人物,书法在当时“为海内外所共推”,书法史将之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为“翁、刘、成、铁”。学界对永瑆的关注多集中于书法风格的研究,对他书学思想关注甚少。永瑆书学思想多见于文集收录的题跋中,但有些以作品刻帖面貌行世,未收入文集,如《诒晋斋法书》中的《结字管见》,这篇是他行书作品的典范,也可视为永瑆书学思想的代表作。《结字管见》涉及书法创作中关于结体、字势和审美等重要理论范畴,值得一探究竟,本文也希望借此对成亲王·永瑆的书法研究做一点理论上的补充。
一
永瑆首先认为书法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内涵与文化修养,在《结字管见》中开篇就借韩愈的观点来强调他对学识的提倡:“昌黎论文谓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字亦犹是也。”①韩愈曾云“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②文章蕴含的气势如水,语言是浮在水面的东西;如果水势十分盛大,那不论水面上东西的大小都能漂浮,韩愈认为文章中最重要的是蕴含的思想而不是语言运用等修辞方法,在学识修养和文章的关系中,如果学识深厚,写文章时需要的方法等都能运用自如。永瑆认为书法学习同理:“学至,则体之密疏、圆方、阔狭悉称矣。”③当人内在的文化修养如“气息”生发后,外在的如方圆、阔狭等字的形质自会相应地展现,谓之“结字何有定法”,在书写时关于字的结体其实并没有固定要求。书法虽注重字形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字内蕴含的文化修养。换言之,书法何其成为书法,经典又如何能被称作经典,不在字形有多精妙准确,而在作者通过书法呈现的内涵和思想。思想修养和学识高深的人,其作品无论文学还是艺术创作,都会有高于常人的地方。历代书家也都强调文化修养,唐代有虔礼《书谱》艺文双绝,宋有东坡《寒食诗》为人称赞,纵观古代书法家无一不是文豪、学者。永瑆虽为满族,但多年的学习以使他思想里根植汉文化的传统,自然对学书者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要求。
二
永瑆作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又一生都致力追求晋唐书风,他赞同有些结字的古法必须遵从,他云“有自古不易者”,如“笔画少者在左取上齐……笔画少者在右宜取下齐……如山字中画必不可长,穴字中点更不可大。”④他举例如“吟”“啼”二字需取左上齐、“扣”“猒”二字需取右下齐、“山”字中间竖画避免过长等,这一类规律是他认为需要恪守的。在大小字的处理上,他也继承了古人注重字内气势、收放的思想,如宋人论述的“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⑤,又如清人所言“作大楷,结构贵密,否则懒散无神,若太密恐涉于俗。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⑥永瑆认为“大字收令小,小字展令大之,更仆终也”⑦,能将大字写得紧密茂盛、小字写得宽阔而气度不凡,这样的结字和书写才是理想的类型。
虽然部分结字的古法必须遵从,但永瑆认为有“有千古不易者”,也有“凡斯之类可偶反也”,具体情况还需要在具体的书写中依靠作者自己调节,毕竟“学书在法,而妙在人”⑧结字的规律法则只是辅助,重要的还是人发挥的主观创造。他同时还强调书法中根据情况“变化”的重要性:“与其太整,毋宁稍欹……与其过均,毋宁稍变。”⑨,他举例若遇“乐”“无”之字,需避免写得太过整齐;若有“圭”“会”二字时,更要变化,避免太匀称。结字也会影响章法,因此章法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调整,最后达到整体的统一,若“固不相变”, 一味照搬古人经验而不考虑具体的运用场景,就会出现“一纸之上,或欧或颜,忽苏忽赵乎?”⑩的情况,容易使人“出戏”,也难以成为好的作品。由此引出了“通变”这个中国古代书论的重要命题,这个概念主要为阐明书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揭示书法发展的内在规律。“通”,指在书法学习中对古人书学思想和技法方面的一以贯之,做到以古通今,即继承;“变”,是指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不断生长变化,以己化古,即创新。“通”是为了能“变”,所以当我们今天在思考如何“出帖”时,其实应该思考如何“入帖”,或者说思考如何能真正深入地习得古法,因为“变”是建立在“通”的基础之上,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又相辅相成。张怀瓘有云:“物极必反,阴极必阳,必俟圣人以通其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灵。”(11)书家只有处理好“通变”者一组辩证关系后,才能源源不断的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
三
永瑆还提出“笔势”的重要性。他认为笔势的不同会造成单字结体的不同,甚至带动整幅字点画、结体和章法的不同。这是由“势”本身具有的有序性和整体性所决定的,“势”对书法作品中各部分的材料起到巨大的凝结作用,也对连贯的笔势运动时的有序性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同时“势”所展开的方式是动态的,这必然会引起和推动观赏者思维情感上的运动,再进一步产生由书法所创造出的境界、意象甚至象外之象等。“势”又还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属性,不同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的“势”,不同的书体所产生的风格又因其建构模式带来的“势”不同,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势”是书法中的重要理论范畴, 历代书家向来重视“势”,最早如东汉崔瑗《草书势》中所言“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彼,辣企鸟跱,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驰未奔……蓄怒怫郁,放逸生奇。”(12)又如蔡邕《九势》所说的“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13)以“势”运笔,点画、结体皆由笔势而生,应笔势而成,才会“无使势背”。
最后永瑆在《结字管见》文末明确提出他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的艺术境界:“及夫意得神行,韵胜古化,触手成趣,心字相忘,孰为肥瘠,何谓妍媸。”(14)他认为书法是通过作者的手表现以及传达心中的思想,即韦荣宗所言的“凡下笔,心生于手”,永瑆认为书法始终应“意”先行,与“神采”统合,才能以“韵”胜。“意”“神”“韵”三者都是书法理论的重要范畴。“意”是书家主观意识的体现,通过书法作品表达思想、审美和文化意义,也可以说是作者本人风度、气质和精神境界的体现,如“心意者将军也”(15),有时也指书家主观思想情感融合客观物象之意,如刘熙载云“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16)“神”既是作者精神和神采的体现,也是书法作品内在精神和神采的体现,一为主体之神采,一为客体之神采,二者高度统一、集中于书法作品当中。“神”是书家追求的至高境界,前有王僧虔“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17),后有张怀瓘“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18),不难发现,“神”一直都是历代书家努力追求的审美境界。“韵”在书法中通常指一些或委婉含蓄,或生动自然的意味深长的艺术氛围,如王僧虔《书赋》云“将蒨文篚缛,托韵笙簧”(19),又如王澍《虚舟题跋》所言“临颜书者,当得其澹古之韵;但以雄厚求之,皮相耳”(20),可见“韵”是指作品能引发观看者无尽艺术联想。作为从小深受汉学影响又极其喜爱书法的永瑆来说,他也不例外,与历代汉族文人书家的理想一致,强调意在笔先、以神为上,最后以超逸雅韵作为自己的终极审美理想。
四
清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对皇子的培养,虽清代皇室并非传统汉族文人出身,但于上书房教学的诸位师傅皆是修养极高的汉族学士,作为皇室成员的成亲王·永瑆受汉文化影响极深,不仅书艺受到大家认可,其书学思想实际也很值得学习。他的思想几乎全部来源于古人,但并非一味机械继承,而是与自己书法实践融合后又生发出新的见解。纵观高度发达的古代书论,永瑆这篇《结字管见》既没有提出如“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精彩创作之论,也没有贡献出如“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优美品评之语,但《结字管见》体现了他思想品格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呈现出高尚的文人气息。在今天看来,深入分析他的书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一种关于书法学习的反思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注释:
①[清]·爱新觉罗·永瑆. 诒晋斋法书卷四[M]. 1797
②殷孟伦杨慧文选注. 韩愈散文选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③[清]·爱新觉罗·永瑆. 诒晋斋法书卷四[M]. 1797
④[清]·爱新觉罗·永瑆. 诒晋斋法书卷四[M]. 1797
⑤[宋]·苏轼. 论书. 崔尔平校点. 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
⑥[清]·宋曹. 书法约言. 崔尔平校点. 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
⑦[清]·爱新觉罗·永瑆. 诒晋斋法书卷四[M]. 1797
⑧[宋]·晁补之. 鸡肋集.吉林出版集团[M], 2005
⑨[清]·爱新觉罗·永瑆. 诒晋斋法书卷四[M]. 1797
⑩[清]·爱新觉罗·永瑆. 诒晋斋法书卷四[M]. 1797
(11)[唐]·张怀瓘. 评书药石论. 崔尔平校点. 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
(12)甘中流 史兰福. 崔瑗<草书势>注析.书法世界[J].2003
(13)[汉]·蔡邕. 九势. 崔尔平校点. 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
(14)[清]·爱新觉罗·永瑆. 诒晋斋法书卷四[M]. 1797
(15)[晋]·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崔尔平校点. 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
(16)[清]·刘熙载. 书概. 崔尔平校点. 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
(17)[南朝]·王僧虔. 笔意赞. 崔尔平校点. 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
(18)[唐]·张怀瓘. 书议. 崔尔平校点. 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
(19)[南朝]·王僧虔. 书赋. 崔尔平校点.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5
(20)[清]·王澍. 虚舟题跋. 崔尔平校点.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