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郎驸马传》校点失误举偶★
2017-03-08张社列潘可可
张社列 潘可可
(1.河北大学社会科学处 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石郎驸马传》校点失误举偶★
张社列1潘可可2
(1.河北大学社会科学处 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石郎驸马传》是《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中的一篇,目前只有朱一玄校点本。朱校本因首次校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错误。文章对《石郎驸马传》校点本中存在的失校、校误、误校、脱字、讹字、标点错误、未识字处理不当等失误50余处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以期增强校点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石郎驸马传;校点失误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是明代中叶成化七年到十四年(1471-1478年)北京永顺堂刊印的“说唱词话”。这些词话,史书没有任何记载,公私目录也没有著录,因而不为世人所知。1967在上海市嘉定县一古墓中发现,由上海博物馆收藏。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一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弹词刻本;二是对研究中国古代通俗文学,尤其是明代后期的演义小说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三是具有很高的版画史研究价值;四是具有很高的文字学价值,对于研究明代民间用字、汉字的简写情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973年由上海博物馆照原版样式影印出版。2011年7月上海书店又出影印本。1997年8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南开大学朱一玄的校点本。
由于《丛刊》底本某些地方模糊不清,时有断栏阙字现象,加之某些篇目字体受草书影响较大,极难识读,因此校点难度颇大。朱校本对书中大量的难识字、方言词语进行了辨认、解读,最终完成了全书的校点工作,其开创之功不可抹灭。但不可否认,朱校本因属首次校点,受当时的条件所限,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而言,主要的问题有三点。(1)文字处理不当。首先,混淆了通假字、古今字和错别字的概念。校点说明称“明显的错别字,原字不动,只在其后面加方括号,并注出正确的字”,并未提及通假字、古今字的处理方法;而在校点过程中,校点本将通假字改作了本字,将古字改作了今字,将错别字改作了正字,并均加以说明,这是正确的作法。但这种作法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之上的,即校点者将通假字、古字当作“明显的错别字”来对待,这就混淆了通假字、古今字与错别字的概念。尽管通假字、古今字这两个概念有交叉之处,且区别起来较为困难,但统称作错别字,显然是错误的。其次,对残缺和看不清楚的字未能正确处理。校点说明称“残缺和看不清楚的字,用方框代替”。底本中的确有一些残缺或模糊不清的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根据上下文或《丛刊》中的词语用例进行补证的,惜校点者未能进行考证,而仅以方框代替,与阙字同样对待,这属于处理不当。第三,底本中有些字并非是残缺或模糊不清的字,而是校点者未识之字,校点者未能依具通行的字书进行查寻或辨识,而仅象对待阙字一样,代之以方框。这种处理方法,同样不妥。(2)前后体例不一。校点本由于不是出于一人之手,且校对不精,因此有前后体例不一之弊。如同一个通假字,在某篇中改为本字,并加以说明,而在另一篇中则径改而未加说明。比较有代表性的字是“艮”字,本通“银”字,在《丛刊》的前半部均进行了回改,并加以说明,而在后半部中则径改而不加说明。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前后体例不一的情况。(3)存在着众多的失校、误校、校误、脱字、衍字、讹字、标点失误等错误。因此,笔者不揣浅陃,对照上海书店影印本,就《丛刊》的《石郎驸马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以期增强校点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文中所称影印本是指上海书店本,校点本是指朱一玄先生校点本。所注页码,亦为校点本之页码。现对《石郎驸马》校点本的校点失误进行归纳总结。
1 失校
所谓失校,是指底本存在着错误,而校点本没有指明,并进行更正和加注。具体讲,又分为三种情况,即当校未校,径改而未注,当注未注。下面分述之:
1.1 当校未校
当校未校,是指某些地方底本存在错误,校点本不察,既未指明,亦未更正。例如:
(1)头带凤凰冠一顶,腰间系了藕丝裙。(P69)句中“带”字本通“戴”字。按照校勘学的一般通例,通假字不需改作本字。然而依《丛刊》的校点体例则要改作本字,故校点本当改作“头带[戴]凤凰冠一顶”。
(2)脚下绣鞋长三寸,坐似桃源洞里人。(P69)句中“坐”字于义不通,本为“赛”字之讹。《丛刊》中《开宗义富贵孝义传》篇“君王一见真难比,赛过桃源洞里人”,正作“赛”字。校点本当改作“坐[赛]似桃源洞里人”。
(3)虎口伦牙检见血,做了开方占土人。(P71)句中“伦”字本“抡”字之讹。“抡牙”,意指抡东西打牙、敲牙。故校点本当改作“虎口伦[抡]牙检见血”。
(4)月请俸钱三十贯,俸禄何曾少半文。(P71)月俸“三十贯”,对于边关主帅而言似乎是太少了。按,句中“十”字本“千”字之讹,下文有“月请俸钱三千贯,禄□何曾少半文”(P85),月俸正是三千贯。校点本当改作“月请俸钱三十[千]贯”。
(5)劝散一双人两个,国姑前说事何因。(P71)句中“何”字本“和”字音同而讹,校点本当改作“国姑前说事何[和]因”。《丛刊》中“事和因”凡14见,属常用习语,如《花关索认父传》“酒至三杯方五味,张飞便说事和因”(P22)、《花关索下西川传》“七夜筵席由[犹]未了,厅前商议事和因”(P43),可比证。
(6)不说知时由[犹]闲事,说起恓[悽]惶痛杀人。(P72)句中“知”字本通“之”字,校点本当改作“不说知[之]时由[犹]闲事”,正如下文“这石郎驸马,自从得了家书知[之]后”(P80)一样。
(7)真武麽旗朝紫薇,移星照见紫微星。(P73)句中“麽”字本“磨”字之讹。“磨”字为晃动、摇动之义。《丛刊》中《花关索下西川传》“曹操忙把红旗磨,上下辽王都用心”、“五方旗,齐磨动,犹如闪电”,可证。再如《水浒传》:“当时将台上早把青旗磨动,杨志拍马望南边去。”《说唐》:“众将进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胆惊心。”皆作“磨”字。故校点本当改作“真武麽[磨]旗朝北斗”。句中前“紫薇”二字为“北斗”之讹。影印本正作“北斗”二字。“真武”,又称玄武,即北方七宿。此处将“真武”拟人化了。
(8)莫是五更做一夜,一夜那来做一更。(P73)句中意为“愁人显夜长”,故“那”字用如“挪”。《汉语大字典》:“那:移动,后作挪。”则那、挪为古今字。依校点通例,当改作“一夜那[挪]来做一更”。下文“莫是五夜做一夜,一夜那来做一更”(P79),误同。
(9)皇后此时亲听得,中了机谋八九分。(P73)句中“机”字本通“计”字,校点本当改作“中了机[计]谋八九分”。下文“皇后见说心欢喜,中我机谋八九分”(P73)、“驸马见说言道好,中我机谋八九分”(P82)、“我奏李王唐帝主,中了机谋八九分”(P83),误同。
(10)莫把大行西下路,由他外国过来侵。(P77)句中“大”字本“太”字的古字。校点本当改作“莫把大[太]行西下路”。
(11)莫把太山西下路,由他外国过来侵。(P79)句中“山”字本“行”字之讹,见上例。校点本当改作“莫把太山[行]西下路”。
(12)石郎驸马心焦燥[躁],通身变了面皮红。(P79)“通红变了面皮门”是习惯用法,书中凡12见,唯此处不同。故句中“身”字本“红”字之讹,“红”字本“门”字之讹,校点本当改作“通身[红]变了面皮红[门]”。
(13)这石郎驸马,自从得了家书知[之]后,便与诸多头目官员良将商议之时……(P80)《丛刊》体例,凡说白开始之处均加“【说】”字作标识。此处为说白开始之处,故其前当有“【说】”字,底本脱。校点本不察,失校。
(14)休唱石郎声怨气,且唱天宫玉帝身。(P80)句中“声”字本“生”字音同而讹,校点本当改作“休唱石郎声[生]怨气”。
(15)凡间世上都寻过,善恶不见半毫分。(P81)句中“见”字本“差”字之讹,下文“天地不错半毫分”,意与此同。校点本当改作“善恶不见[差]半毫分”。
(16)披了锁子黄金甲,腰带红绵九股绳。(P81)句中“绵”字本“锦”字之讹。红锦索,《水浒传》、《说唐三传》中多见。前文亦作“锦”字。校点本当改作“腰带红绵[锦]九股绳”。下文“石郎一时心中怒,取出红绵九股绳”(P85),误同。
(17)天子见奏,或[忽]然失惊,续忙聚集文武两班。(P84)句中“续”字本“急”字之声讹,当是受方音影响而讹。校点本当改作“续[急]忙聚集文武两班”。
(18)不怕三关石驸马,生拿活现到朝门。(P84)句中“现”字本“献”字之讹,校点本当改作“生拿活现[献]到朝门”。
(19)黄泉路上添一鬼,阴司便把簿来伦。(P86)句中“伦”字本“论”字之讹,校点本当改作“阴司便把簿来伦[论]”。
(20)君王赦道交天赦,诏赦天下万民安。(P87)句中“交”字本通“教”字,今作“叫”字。校点本当改作“君王赦道交[叫]天赦”。
1.2 径改而未注
径改而未注,是指某些地方底本存在错误,校点本径改,而不注明,于校点体例不合。例如:
(1)上着西川红锦袄,鸳鸯锦绣凤缠身。(P69)句中“鸳鸯”,影印本作“夗央”,本为“鸳鸯”之讹,校点本径改而未注。
(2)大树旁边生小树,小树旁边生叉[杈]枝。(P71)句中两“旁”字,影印本作“傍”,本“旁”字的今字。今又统一写作“旁”字。校点本径改而未注。下句“叉[杈]枝旁边生枝叶,枝枝叶叶有名人”(P71),误同。
(3)茶汤已罢安排酒,管待公主国姑身。(P74)句中“已”字,影印本作“巳”,本为“已”字之讹,校点本径改而未注,非。按,依据校勘学“显著的版刻错误,根据上下文可以断定是非者,如‘己’‘已’‘巳’的混同之类,不论有无版本依据,可以径改而不出校记”的原则,这种情况可不加标注。但对于《丛刊》的校点,则不适用,因为其中的很多体例都与校勘学的通例不同,如通假字改为本字等等。换言之,《丛刊》有自己的校点体例。下文“五点中央戊己土,黄旗黄号领三军”(P80)、“这公主去到朝阳殿内,拜王已罢,当时启奏陛下”(P82)、“此时天子烦恼,闷闷不已”(P84),误同。
(4)头带卷詹[檐]青毡帽,腰上大花一手巾。(P77)句中“卷”字,影印本作“倦”,本为“卷”字之讹,校点本径改而未注。
(5)这三关石郎驸马,差下先锋小将,把住路道,或[忽]有小将,于一日把住,在于路边,撞了推车二人。(P77)句中“锋”字,影印本作“夆”,本通“锋”字,校点本径改而未注。下文“先锋拿住推车客,要讨买路宝和珍”(P78)、“先锋便下忙相接,接领推车两个人”(P78)、“左边坐下柴总管,右边坐着赵先锋”(P78)、“便差先锋赵总官,你今与我上东京。取得我妻出城外,加你先锋元帅身。先锋见说心欢喜,拜别驸马便行程”(P82)、“来到东京城一座,先锋便乃入城门”(P82)、“公主台[抬]起头来看,认得先锋姓赵人”(P82)、“公主便乃将言问,便问先锋一个人。便问丈夫石驸马,先锋来到有何因?先锋抄手前来说,伏惟公主听元[原]因”(P82)、“公主此时开言说,说与先锋姓赵人”(P83)、“先锋当时忙去接,慌忙接入观中门”(P83)、“南门领兵桑丞相,北门却是赵先锋”(P83)等,误同。
(6)五点中央戊己土,黄旗黄号领三军。(P80)句中“土”字,影印本作“上”,本为“土”字之讹,校点本径改而未注。
(7)这石郎驸马,自从得了家书知[之]后,便与诸多头目官员良将商议之时,名[各]将欢喜,便去教场整点军马,各各完聚。(P80)句中“商”字,影印本作“啇”,本为“商”字之讹,校点本径改而未注。
1.3 当注未注
即底本原文有误,但限于上下文线索有限,不知如何改正。对此校点本应该注明,然未能注明。例如:各人领兵一十万,要打东京一座城。(P83)句中“一十”二字有误。上文有“点起儿郎人五万”(P80),是言石驸马总共领兵五万,此言东西南北一方即有十万,显误。校点本当注明。或当作“各人领兵一个万”。
2 校误
所谓校误,指校点本以为错误,并进行了改正,但改正之处却是错误的。例如:
(1)话分两头,怡[且]说一事。(P69)校点本以为“怡”字为“且”字之讹,非。“怡”字本“恰”字形近而讹。正当作“怡[恰]说一事”。详见“误校、脱字及未识字处理不当”之(1)例。
(2)若不说与哥哥道,骂你俺[肮]攒[脏]泼贱人。(P71)句中“攒”字底本作“僣”字,本“儹”字之讹,校点字讹。校点本以为“俺儹”本“肮脏”二字之讹,非是。“俺儹”本“腌臜”二字形讹。“腌臜”与“肮脏”义同,但读音不同。
(3)可到[倒]妹子无道理,这个淹[肮]潜[脏]丑贱人。(P73)校点本以为“到”为“倒”字之讹,非。“到”字本“耐”字之形近而讹。“可耐”是固定词语,书中习见,意即“怎奈、可恨”。故校点本当作“可到[耐]妹子无道理”。另外,句中“淹潜”二字,非是“肮脏”二字之讹,而是“腌臜”二字形近而讹。
(4)可耐一人张国旧[舅],争[睁]眉怒目好欺人。(P85)校点本以为“争”为“睁”字之讹,非。“争”字本“狰”字之讹。“狰眉怒目”形容面目丑恶。
3 标点失误
(1)说与皇后:“等待天明,便差宫娥,前去宣至仍省,便交[叫]送入冷宫,交[叫]他受其苦痛,只此与你作个报仇。”(P73)差人干某事,是兼语式结构,不当割裂开来。故句中“前去”当属上读,校点本属下读,非。
(2)天子将公主,拿在冷宫中,监禁一月有余,并不思想同胞亲妹,怎受苦痛。(P74)句中“公主”之后不应有逗号。“天子将公主”是句中的主语加状语,不当与谓语割裂开来。
(3)其时驸马一见家书,闷闷不喜,巴至天明,说与诸多头目上将,知其端的,便言……(P79)句中“上将”后不当点逗,“知其端的”是宾语的补语,不当与宾语割裂。简单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诸头目详知”。
4 讹字
(1)嫂嫂听得姑姑说,姑姑说话不中听。(P71)句中“嫂嫂”本“嫂子”字之讹,影印本作“嫂子”二字。下文“依了嫂嫂张皇后,把奴推在冷宫门”(P78),误同。
(2)若不说与哥哥道,骂你俺[肮]攒[脏]泼贱人。(P71)句中“攒”本“僣”字之讹,影印本作“僣”字。而“僣”字正当作“儹”字。下文“我对君王说一句,说你俺[肮]攒[脏]泼贱人”(P71),误同。
(3)不觉告言巳[已]罢,鼓打二更时分,君王、皇后回归龙帐,直等天明,君王登殿。(P73)句中“等”字为“待”字之讹,影印本作“待”字。
(4)真武麽旗朝紫微,移星照见紫微星。(P73)句中前“紫薇”二字为“北斗”字之讹,影印本作“北斗”二字。
(5)只是痴心望大赦,巳[几]时能句[够]出牢门。(P74)句中“句”字为“勾”字之讹,本“购”字音同而致讹,影印本作“勾”字。
(6)烦恼牢中宫主女,不觉时光似箭行。(P74)句中“宫”字为“公”字音同而讹,影印本作“公”字。
(7)若还磋[差]了些几个,世乱江山不太平。(P76)句中“几”为“儿”字之讹,“些儿个”是俗语,书中凡8见。影印本正作“儿”字。
(8)便差排军人两个,三关去做下书人。(P76)句中“排”为“牌”字之讹,影印本作“牌”字。
(9)诸位朝官来坐定,都在三官大寨门。(P78)句中“三官”之“官”为“关”字之讹,影印本作“关”字。明代“三关”是指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
(10)打人不雇[顾]老和少,杀人不管故和亲。(P80)句中“和”字为“共”字之讹,影印本作“共”字。
(11)新圹旧塚都添土,家家钱纸挂坟茔。(P81)句中“圹”字为“坟”字之讹,影印本作“坟”字。
(12)打扮一场方了当,直奔朝阳宝殿门。(P82)句中“方”字为“才”字之讹,影印本作“才”字。
(13)驸马见说心焦燥[躁],一棒锣声点起军。(P83)句中“燥”字为“懆”字之讹,影印本作“懆”字。下文“李王天子心焦燥[躁],拍案高声大怒嗔”(P84),误同。
(14)不如使个牢龙[笼]计,活扣张家一个人。(P85)句中“扣”字于义不通,影印本作“捉”字,校点本字讹。
5 误校、脱字及未识字处理不当
(1)误校,即校点本以为错误者,原文实则不误,而点校者进行标注并改正。例如:
话分两头,恰[且]说李天子。(P71)校点本以为“恰”字本“且”字之讹,误校也。事实上,“恰”字不误。恰,仅也,只也;亦即“且”也。下文“恰[且]说差人打听,去者是谁”(P82),误同。
(2)脱字:恰[且]说李天子,座[坐]在龙床,思想国妹入朝阳见皇后,未知二人相见如何。(P71)影印本“李”字后有“王”字,校点本脱。
(3)未识字处理不当:校点说明称“残缺和看不清楚的字,用方框代替”。其实,并不全是“残缺和看不清楚的字”,有些是未识之字。对此,校点者应该进行考证并加以说明,然仅以“□”代替,属处理不当。例如:(52)东赶日出扶桑国,西赶弥陀□国存。(P85)影印本作“仸”字,本“佛”之俗字。校点本不识,故阙。然此字已见于1993年版《汉语大字典》,校点者若稍加查检,即可认知。
[1]许逸民.古籍整理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4:45.
[2]上海书店出版社编.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影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7.
[3]朱一玄校点.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
[4]许逸民.古籍整理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4.7.
[5]王海根编纂.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
[6]王会,武变瑛.标点符号用法有问必答[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5:1.
[7]王学奇,王静竹撰.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1.
[8]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11.
[8]洪成玉,古今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7.
[9]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第三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5.
Some Failures in the Collation of The Story ofEmperor’s Son-in-Law Shi Jing-tang
Zhang She-lie Pan Ke-ke
The Story of Emperor’s Son-in-Law Shi Jingtang, as one of the novels in Collection of Prosimetric Chantefables of the Ming Chenghua Era, is collated only by Zhu Yixuan. Due to the firstly collating, there are inevitably mistakes in Zhu’s collation of the story. The article generalizes and summarizes over 50 failures in the collation, including loss of collation, collation failures, collation mistakes, missing characters, false characters, punctuation abuse, inappropriate proofreading of incomplete and unknown Chinese characters,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ccuracy and readability of the collated story.
The Story of Emperor’s Son-in-Law Shi Jing-tang; Failures in collation
本文系全国高校古委会河北省高校承担项目《〈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整理与研究》(GJ2016001)项目及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明成化说唱词丛刊〉校点本献疑》(X2016046)项目的研究成果。
G256.3
A
10.13897/j.cnki.hbkjty.2017.0016
张社列(1966-),男,博士,河北大学社会科学处,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潘可可(1991-),女,河北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2016-12-11 责任编辑:张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