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素问》书名的含义

2021-03-29崔志文黄风景张光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提问者黄帝素问

崔志文,赵 乐,黄风景,张光霁

(1. 温州商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2.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3. 温州医科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35; 4.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汉字内涵丰富,一字常含多义,字义不同会对词句的理解产生较大的差异。对于书名而言更是如此,尤其在把握全书的整体思想上具有重要作用。《素问》是中医经典之一,今归纳整理古今学者对《素问》之“素”字含义的考辨,并且从“思则气结”的角度提出“素问”所包括的内涵,以期为解读中医经典启发思路。

1 “素”字含义及其与《素问》的联系

“素”,《说文解字》曰:“白致缯也”[1],指未染色的白色原丝织成的丝品。“素”字还含有较多的引申义,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原始的、最小的组成单位,词组如色素、象素、元素等;纯净、洁白的词组如素雅、素洁、素净等;无油脂、低蛋白的主要指素食;质朴、简单的词组如朴素;日常、向来的词组如素愿、素质、素养等。

结合《素问》相关内容可以发现,上述“纯净的”“质朴的”“日常的”几种含义与“素”字含义的联系最为紧密。具体分析如下:“纯净的”表示学习的目的是纯净的,以人为本,拯救疾苦,不带任何的功利心。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之“形之疾病……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等,表现出“黄帝”勤求医理的动力,来自于为大众解除疾苦的心愿。此外,古人认为求学者心无杂念,诚恳虚心方能更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与启悟。“纯净的”便是代表这样的虚心态度,也是对知识和老师的尊重与敬畏之心。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所说:“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描绘的便是黄帝以纯净的心理、虚心的状态请教学习。“质朴的”表示所提出的问题均来自于现实生活,反映了实际情况,不加任何思想上的揣度和修饰。如《素问·举痛论篇》中“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黄帝问腹痛的原因,又问为什么有些痛证通过按压就能缓解有些却不能,甚至有些按压后反而加重痛感等,展现的都是临床实际情况,文辞非常质朴。“日常的”表示《素问》中的问答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经过时间与历史的更替,这些方法甚至已经变成一种习惯,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当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智慧。此外,“日常的”还说明提问的时间和地点是比较随意的,并不拘束于形式,因而老师的回答也是随着不同的时间和环境在调整,从而能被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2 “素问”古代医家之注解

“素问”作为书名单独出现,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中之“撰用素问”。南朝全元起较早对“素问”含义进行解释并提出:“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2]”认为《素问》之名与其陈述“性情本源”相关,“素问”具有究竟本源的含义。宋·林亿则认为“素问”与生命起始具有关系,如其所言:“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2]”明·马莳云:“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3],认为“素”具有“日常的”含义,同时代的吴崑及张介宾也有类似论述。如吴崑曰:“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平日讲求,谓之素问”[4],以及张介宾言:“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5],二者均认为《素问》是黄帝与岐伯等通过平常对话的形式,对医学相关问题进行的专题性讨论,重点突出问答的时间在于“平素、平日”。清·姚际恒认为,《素问》是黄帝就阴阳五行内容为核心的医学问题向岐伯等发出的问难,如“予按《汉志》阴阳家,有《黄帝太素》。此必取其素字,又以与岐伯问,故曰《素问》也”[6]。总之,古人多从“问”的内容对“素问”进行解读,如“究竟本源”之问、“生命起始”之问、“有关阴阳家的问题”,此外还有将其理解为日常的问答记录等。

3 “素问”现代医家之研究

现代学者对“素问”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延续古人的注解,主要认为“素问”与“质之始”“宇宙生命起源”“道本体”等有关。如朱现平[7]援引宋·林亿所说:“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肯定了《素问》之名由来于此。秦立新[8]提出《素问》可能得名于《道德经》的“见素抱朴”。“素”与“朴”一样,有指代“本”“质”的意义,是“道”本体概念的一种指称。另一种则提出新的见解。如白兴华[9]认为,以“纯素之道”最能反映《素问》的整体思想。高文铸[10]认为古人著书命名朴实无华,根据全书以“黄帝、岐伯君臣平素问答”之义例而题其名,似乎更合情理。温长路[11]通过以相关公认的词书为模版去看待“素”的释义,认为起码有8种是可以与“素问”发生联系的,今择2种分享如下。一是广大、博大说。《素问》所涉及的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二是真情、真诚说。《素问》之著文,说理道法,言衷意肯;谈病论治入脑入心,既有对医者的教诲,也有对患者的呵护,表现了中医一贯倡导并践行的仁爱之德。

4 从“思则气结”角度对“素问”的解读

《素问》的内容由“问题”组成,问题的发现会引发思考,如果久思而不得则会导致心神和气机的停滞。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基于此,笔者认为“素问”的目的主要在于消除疑虑和解决问题,最终疏通纠结的思想以及气机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问题内容,明晰问题的因果逻辑梳理出答案;提问者,消除提问者思想上的疑虑以及疏通其体内停滞的气机;提问时的状态过分迷信并执着问题本身,以及没有经过谨慎思考的提问都是不平常的状态。“素问”意在指示提问者以平常心思考、对待和处理问题。

5 结论

综上,“素问”主要有“纯净的问”“质朴的问”“日常的问”等含义。此外,古今学者还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如古人有“究竟本源”之问、“生命起始”之问、“有关阴阳家的问题”;现代还有“朴素之问”“广大、博大说”“真情、真诚说”等。结合“思则气结”的中医理论,“素问”还具有疏通思想与气机的内涵,对于思考、处理问题具有启发意义。总而言之,“素问”主要包含提出问题(时间、心态、提问方式等)、问题的内容(生命初始、阴阳五行等)以及提问的人(“思则气结”)等方面内容。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并不发达,民众无法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一些疾病现象,导致心慌神乱、病急乱投医等情况时有发生。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便从侧面描绘出古人所处的时代特点。而在早期巫师兴盛的时代,由于大众对于疾病的不解,这些疾病很容易被引导到“鬼神”等不寻常的领域,其后果便是人们迷信和愚昧,社会混乱不安。《素问》借助“黄帝的名义”向岐伯寻求这些问题的解释,将疾病的神秘色彩逐渐剖开,对疾病的发生原理以及治疗思路进行讨论和解释。取名“素问”,应含有一种美好的心愿,希望能通过书中的文字传达道义,让特别的问题变得平常,打消提问者疑虑,消除恐慌心理,使人心和社会得以安定。

此外,关于“素问”和“灵枢”的关系,本文认为《素问》不但是一本医书,也是一本受到道家“修行”影响的书,其中所说的“真人”“至人”“圣人”便是属于道家中“修行”至较高境界的人,因此带有一种道家的思想色彩。道家认为,清净无为才能感受大自然所启发的智慧,并且这种智慧在某种程度上高于一般的思维,为其所重视。《素问》与《灵枢》为“姊妹篇”,《素问》注重医理,属于形而上的探讨;《灵枢》则注重针刺,属于形而下的应用。《素问》便是让理性去解决问题,使人们不再受问题困扰,乃至没有思维障碍,达到清净无为的状态,从而产生“灵”的智慧和应用,对应的便是《灵枢》的内容。

猜你喜欢

提问者黄帝素问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分答与知识共享
天才与锻炼(节选)
天地相隔三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