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艇项目特征探析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启蒙训练
2021-03-29韩晶
韩 晶
(上海静安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上海 200041)
赛艇属于水上周期性运动项目,耳熟能详的牛津、剑桥大学赛艇对抗赛有100多年的历史,比赛时泰晤士河两岸的观众达到30多万人。我国赛艇运动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才慢慢兴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体育活动热情的高涨,喜欢赛艇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上运动项目的发展。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敏感期,亦是人体有氧能力和力量素质发展敏感窗口期,实施科学训练非常重要。笔者曾在专业赛艇队服役14年,退役后执教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10余年,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选材育才和启蒙训练颇有体会。本文依据全国青少年赛艇教学训练大纲和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员选材育才专业委员会赛艇项目选材指标体系,探讨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启蒙训练。
1 赛艇项目特征
赛艇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动作结构为周期类单一动作,成绩评定方式为测量。赛艇运动的特征可归纳为:优质的专项器材是保障,规范的技术动作是前提,优秀的有氧能力是基础,强大的心肺功能是关键,每桨功率是核心,无氧强度是保障,比赛能力是重点[1]。
赛艇项目以有氧供能为主导,力量素质为基础,训练和比赛过程受诸多因素(如海拔高度、水域环境、水温风向、温度湿度等)影响。运动员每桨的桨距和桨频对最终成绩都至关重要,因此,选材时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身高、体重、臂长、肩宽等身体形态指标,心肺功能、生理生化等代谢功能指标,肌肉力量、耐久力、协调性、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等运动素质指标,神经类型、注意力、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心理品质指标,船艇运行、推桨、入水及全身协调拉桨等技术指标。
2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主要训练学指标
在青少年启蒙训练中,教练员是训练的实施者,主要按照全国赛艇教学训练大纲开展年度教学训练。青少年赛艇训练分为初级和中级2个阶段,教学训练指标体现业余训练和半专业训练的要求。
全国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教学训练大纲规定了青少年赛艇训练的任务和要求,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内容和指标[2]。一般而言,青少年11岁左右进行赛艇启蒙训练。13~15岁初级训练阶段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主要训练学指标有:船艇感、基本技术、划桨/划频效果、3 min立卧撑、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纵向踩木、坐位体前屈,1 500 m或3 000 m跑,2 000 m单人艇成绩和教练员评定。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成人化及训练水平的提升,专业化训练和力量素质训练逐渐增多,增加了杠铃俯卧拉、负重深蹲、2 000 m测功仪、4 000 m单人艇运动成绩等指标。
优秀教练员非常注意训练方法、教学方案和目标考核。从选材育才角度看,教练员的评价非常重要。教练员评定属于非量化的等级评定指标,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技术、学习能力、船艇感、用力感、动觉方位感、协调性、平衡感、节奏感、动作频率等。通过教练员评定可以增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综合认识,以及日后科学实施因材施教。此外,训练内容还包括阶段性成绩测验和考核等。
3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主要选材指标
在启蒙训练中,教练员经常参照2015全国赛艇教学训练大纲和2008“春芽行动计划”开展项目年度教学训练。青少年赛艇初级训练阶段的指标体现在选材与育才2个方面(表1)。
表1 13~15岁轻量级赛艇运动员选材育才指标评定
3.1 身体形态指标
身高和预测身高。身高是赛艇运动员的重要指标,多数教练员较为关注。靶身高主要通过青少年现有身高结合每年身高增长值、骨发育程度和父母身高遗传情况获取。我国男子优秀赛艇运动员平均身高197 cm,女子优秀赛艇运动员平均身高185 cm;轻量级男运动员身高均值在(179.6±9.34) cm,轻量级女运动员身高均值在(177.5±8.90) cm。13~15岁是青少年身高发育的关键年龄段,身高突增显著。依据赛艇项目对运动员身材和体型的要求,采取中华05骨发育等级标准选拔正常发育型、晚发育正常结束型或早发育推迟结束型运动员。
下蹲伸臂距。下蹲伸臂距是水上项目运动员的专项体型指标,受试者平蹲于木板凳上,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脚尖不得超过木凳边沿,两臂在两腿之间尽量向下伸展,测量凳面至中指尖的直线距离。测试过程中脚后跟不得离开凳面。下蹲伸臂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臂展长、指距长及肩袖关节的柔韧性。优秀青少年赛艇男运动员的下蹲伸臂距在47.5~52.6 cm,优秀青少年赛艇女运动员的下蹲伸臂距在43.9~51.7 cm。
优秀赛艇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与派生指数还有比坐高、肩宽、比肩高、比指距、上肢长、体脂百分比、克托莱指数和瘦体重等,与运动成绩有一定的关联性。
3.2 生理机能指标
肺活量和比肺活量。肺活量是反映呼吸系统机能水平的指标,研究[2]表明,赛艇运动员的肺活量远大于其他项目运动员,最大可达7 000 mL,亦有人因此把赛艇称之为肺部体操。青少年运动员通过肺活量获知初级训练阶段的有氧代谢能力。优秀赛艇运动员的生理机能指标与派生指数还有最大摄氧量。专业或半专业赛艇运动员采用测功仪测量最大摄氧量,其包含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间接值,最大功率、平均功率,最大心率、血乳酸等关联指标。无氧功率是评价优秀苗子心肺功能、肌肉耐乳酸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与训练强度和运动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青少年赛艇运动的最大摄氧量往往通过Monark功率自行车间接测试获取,或采取40 cm高度台阶试验及30次/30 s起蹲获得推算数据。
血液生化指标有血清睾酮、血色素、免疫球蛋白及ACE/ACTN3/AK4基因扫描测序,是优秀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科学训练的依据。13~15岁青少年处在青春发育期,早发育与晚发育的青少年血清睾酮阈值存在着显著差异,造成形态、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教练员应仔细观察,准确判别。青春期男运动员的血清睾酮可以从(44.5±33.7) ng/dL上升到(283.6±175.0) ng/dL,女运动员的血清睾酮也可从(21.4±12.9) ng/dL上升到(45.3±30.9) ng/dL。
3.3 运动素质指标
3 000 m跑除能观察青少年运动员的长时间耐力成绩外,还是观察和考评赛艇运动员意志品质的重要评判指标。男青少年运动员通常采用5 000 m跑,女青少年运动员常采用1 500 m跑。
立定跳远反映人下肢蹬伸和弹跳时的力量素质及身体协调能力。立定跳远是众多运动项目运动员选材育才较注重的运动素质指标。研究表明,立定跳远的敏感窗口期在16~17岁,18~22岁达到峰值。男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立定跳远成绩为180~200 cm,女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立定跳远成绩为170~190 cm。
由于耕土层同为新近填土层,还没有完成自重固结,其物理力学性质各向差异性大,所以推荐其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为fak=80kPa。
3 min立卧撑是反映协调性、腰腹肌力量和耐力素质的指标。受试者直立于平坦的地面,听到口令后立即双手撑地,两腿向后跳伸,躯干伸直成俯卧撑姿势,然后迅速收腿直立,即为1次。计算受试者3 min内正确完成的次数。男青少年赛艇运动员3 min完成立卧撑58~110次;女青少年赛艇运动员3 min完成立卧撑52~110次。
纵向踩木。尚未进行赛艇训练的青少年可以通过纵向踩木测试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平衡性和协调性是水上项目非常重要的选材育才指标,尤其是初级训练阶段。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纵向踩木成绩通常为2~10 m。
优秀赛艇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指标与派生指数还有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俯卧撑、引体向上、1 500 m跑、杠铃俯卧拉、负重深蹲等,与运动成绩有一定的关联性。
3.4 专项技术指标
2 000 m测功仪成绩。赛艇测功仪作为专项运动能力的测试设备和科研监测评价仪器,还能检索赛艇世界纪录和成绩排行榜。测功仪是中级训练阶段主要的选材育才监控手段。
2 000 m单人艇成绩。教练员在全年训练目标和阶段性训练计划中都会制订和落实具体的测试。
此外,赛艇专项指标还应考虑心理特征及教练员评定。心理特征指标主要有808神经类型(以稳定型/亚稳定型为主,或中间型近稳定型、亚稳定型)、注意力集中等。通过启蒙训练教练员测量8人艇选手的16PF人格,评价团队的合作精神进而选拔队长。人格因素中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等得分高者为佳。需强化对运动员意志品质(在训练状态下的考核指标)的测验和要求。
4 依项目特征开展启蒙训练
开展青少年赛艇训练,只有紧紧抓住项目特征,才能事半功倍。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训练目标是:围绕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重视科学选材和科学训练,强调青少年阶段全面身体素质训练,突出个体能力培养,以有氧能力为基础,体能与技术协调发展,打好心理、身体素质、基本技术基础,整个教学训练阶段科学系统,为国家队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3]。
4.1 以训练大纲为本,制定青少年赛艇教学训练目标
赛艇项目青少年教学训练大纲是全国赛艇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指导性文件和考核内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教学训练包含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和比赛的阶段性要求,开展赛艇初级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力量、耐久力、柔韧、技巧和三维空间意识的教学要求。按照青少年竞技能力发展特征,针对其形态、体能、技战术、心理和比赛等进行教学训练,逐步达到教学训练效果和目标。启蒙训练是打基础阶段,只有打好基本功,才能培养优秀人才[4]。鉴于青少年的生物学年龄与发育类型存在差异,教练员需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身高停止快速增长后再逐渐开展力量和大负荷量训练。在此期间,教练员不能急功近利上强度、增力量,违反训练大纲要求,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因伤病而遗憾结束运动生涯,得不偿失。青少年训练以动作技术为主,体能和协调性练习为辅,主要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兴趣和动能。
4.2 以项目特征为本,开展青少年赛艇教学训练
教练员依据教学训练大纲的年龄和阶段要求,实施年度训练计划和技术手段。譬如:强化青少年运动员的有氧训练能力,而非一味地要求速度和强度训练;强化耐力、柔韧、意志品质培养,而非过早开展专业化训练;规范技术动作,而非急于求成。12~15岁走读运动员的基本训练手段以培养技术动作、发展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为主,适当进行力量和体能训练,如表2所示。
表2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全年训练计划安排
协调性训练:每周2次篮球或1次足球。
有氧跑训练:隔天3 000 m跑或每周1次5 000 m跑。
小肌群训练:每周2~3次,循环力量、重复力量(小负荷)、速度力量、核心力量等交替训练。
专项体能训练:每周2次测功仪,30 min×2次或20 min×3次。
陆上技术训练:划桨池1~2次/周,30 min×2次或20 min×3次,桨频为18~20桨/min。
水上训练:长距离有氧训练,4 km×3次,8 km×2次,10 km×1次,桨频为18~20桨/min。
4.3 以选材育才为本,积极开展青少年赛艇补短训练
赛艇运动员的培养周期较长,出成绩一般需要6~8年。在二、三线训练阶段,项目的选材特征逐渐表现出来,即赛艇运动员具有身材高大化、手臂长、瘦体重比值高、优秀的有氧代谢能力、良好的心肺机能、稳定的神经类型、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等。教练员格外重视科学选材和专业育才的关联性,主动配合年度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选材测试,将优秀苗子的选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每次选材测量和教学训练比赛,教练员分析选材测试数据,发现长板指标,弥补短板指标,在青少年运动素质敏感期积极开展补短训练,使选材和育才工作有机结合,项目训练效益最大化[2]。通过选材测量与分析了解优秀苗子的长板和短板,若运动员的核心指标板长且指标多,就可以确定为优秀后备苗子重点培养。如果遗传度高的指标优秀,若干个一般指标是短板,则可通过阶段性强化训练改善和提高短板。选材育才不可分,阶段性训练要抓住重点,突出项目特征,促进项目选材和训练协调发展。
4.4 以素质发展敏感窗口期为本,提高青少年赛艇训练效果
青少年赛艇要紧紧抓住项目特征开展启蒙训练,培养运动员的兴趣,突出素质发展敏感窗口期以获取较好的训练效果。按照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一般在11~12岁开始接触赛艇项目,13~15岁为初级训练阶段,16~18岁为中级训练阶段,再经过5~6年的专业训练方能成才。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训练规律是科学安排训练的依据[5]。其一,男青少年12~15岁、女青少年10~14岁处在身高突增期,此阶段肌肉关节韧带比较薄弱,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需减少绝对力量的训练安排,同时增加膳食营养,保证充足睡眠。随着生长发育和肌肉成分的增加,逐渐增大力量训练,正确评估瘦体重、肌肉力量及靶身高等。其二,赛艇运动80%~85%的能量供应依赖于有氧能力,因此,赛艇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非常重要。尽管该指标的遗传度达到89%~93.6%,但仍能通过训练得以增强,常用的训练方法有测功仪训练、水上4~10 km专项赛艇训练及5 000 m慢跑等[6]。其三,13~15岁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前期和中期,个体发育类型存在很大差异,教练员需定期鉴定其生物学年龄,进而因材施教开展训练。其四,柔韧(灵敏)性敏感窗口期,女运动员在11~13岁,男运动员在12~14岁,此阶段教练员应有针对性地多安排柔韧性练习,改善青少年的身体柔韧性和敏捷性,有效预防运动损伤。
5 建 议
在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启蒙训练中,教练员要认真学习青少年赛艇教学训练大纲,依据项目特征开展科学有效的系统训练。积极开展运动员选材和育才非常重要,重视青少年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测量、分析和训练,可为其日后专项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青少年时期与项目训练相关联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理特征及专项技术等都处于发展的敏感窗口期,若启蒙训练得当就能扬长补短、事半功倍。